李遠 陳瓊瓊 彭鳳琴
(南方科技大學,廣東 深圳 518055)
隨著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推進,高校的國際聲譽、國際影響力、國際學術研究以及國際化師資與人才培養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特征,全英文教學在此背景下也得到迅猛發展。 文章主要探討一流大學建設中全英文教學教師核心能力的內涵和發展建議。
為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世界各國紛紛開展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學術共同體建設,并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有學者在對多個國家和地區一流大學建設相關政策與計劃的梳理后發現,至少有30 個國家和地區出臺了77 項相關政策,其中加拿大、中國、俄羅斯、法國、挪威等國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方案出臺較多的國家。 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舉措中,各國高校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注重生源、師資和科研的國際化水平提升[1]。
人才培養與知識創造是大學自身建設的重點,一流大學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創造能力,建立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體系,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培養各類優秀人才,推動知識創造、技術革新。 如何提升大學的可持續發展水平,辦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題。 在高質量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高素質師資隊伍這三大世界一流大學發展要素中,高水平師資是其他兩大要素的強關聯紐帶[2]。
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英語作為一種國際化學術語言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在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英語作為學科教學語言的實踐也隨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在全世界范圍內的開展而越來越普遍,并成為大學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標志。 全英文教學(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以下簡稱EMI)是指在母語非英語的國家或地區使用英語教授學科課程(英語課程除外)[3]。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開展,越來越多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將EMI 引入其高等教育體系中并給予政策和資源方面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EMI 教師的英文水平和教學能力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 除了優秀的英文水平,EMI 教師也應具備以英語為載體講解傳授專業知識的基本教學能力、在教學中綜合運用教學理論培養學生學科綜合素質的育才能力以及跨學科與國際化的知識應用能力等。 與以往將重點放在師生英語語言能力作為探討提升全英文教學質量的視角不同,文章將從教學用英文能力、使用英文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能力以及理解和支持學生使用英文進行專業學習的能力三個方面探討全英文教學中教師的核心能力。
專業教師在EMI 教學環境中進行教學主要使用的語言是英語,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英文表達和學術發表能力就可以勝任全英文教學。 在EMI 教師自身英語能力方面,參考《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框架》中口語能力關鍵指標,可將語言流暢,語速自然;語調和重音基本準確;掌握足夠通用、學術、特定專業領域詞匯;語法使用正確,即使偶有錯誤也不影響聽者理解;授課時能夠自如回答學生問題并檢查他們的理解情況等作為EMI 教學中教師英語能力的最低要求。
EMI 教學環境中需要教師具備使用英文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知識傳授以及設計各種有效課程評價來支持學生不斷提升使用英文進行專業學習的能力。 EMI 教學環境中,英文為媒介的教學用英語能力比教師自身的英語能力更加復雜,有一個從自身為中心的英語能力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用英語能力的發展過程。 對教師來說,使用英文進行教學并不是將課程內容從母語轉換成英文講出來,而是需要在英文為媒介的新教學環境中進行教學方法的適當調整和再創造。 EMI 教學環境下的專業教師需要意識到對英文并不是母語的學生來說,使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對他們有著多重的挑戰。 因此,將英語作為教學媒介語言則需要專業教師更多從學生的角度對自己以教學為目的的英文使用進行有意識的策略調整,使其所使用的教學用英文能夠有效地構建課程框架,向學生說明課程教學目標,導入和講解授課內容,幫助學生緊跟課程學習節奏,并總結課程要點;能夠以英語為媒介,通過使用各種英文連接詞、指示名詞、詞匯和句法并列使授課更加具有連貫性,以促進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能夠以英文為媒介通過問答和給學生提供反饋等方式保持課程教學中的積極互動,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使用英語通過實例、插圖、幽默等方式讓課程內容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另外,教學用的英文需要發音清晰準確,節奏流暢自然,語調抑揚頓挫。作為教學用途的英語能力并不是在教師自身的學術英文能力達到一定的水平就可以自然而然達到的,需要所在高校進行系統和持續的培訓和支持以及教師自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和有意識提升。
在全英文教學中的一個誤區是將EMI 理解為將授課語言從母語轉換為英語就可以實現,因而在EMI 教學中將重點單純放在教師和學生的英語能力上,認為只要教師和學生達到英文語言的選拔標準,即可以自動做好EMI 教學環境中的教和學。 雖然英文語言水平是全英文教學成功的重要基礎,但是并不能保證全英文教學的成功。 艾瑞所提出的EMI中的學科素養(使用英文進行專業交流與實踐的能力)[4]對深層次理解全英文教學專業教師教學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EMI 中的學科/專業素養可以從專業相關的概念、學習任務、專業語言特點三個維度進行解讀。
第一,在概念的維度,每個學科都有自己學科的一套概念以及思維和探究模式。 學習者將自己儲存的各種信息與理解應用于新的學習材料、將新學與已知通過聯想、圖像和概念聯系在一起。 在EMI 學習環境中,學生使用英語進行描述、解釋、推理、提問、解決問題和評價等活動進行學科知識習得,通過包括回憶、聯系、預測、組織、想象、監控、回顧、評價、應用等思維過程完成學科概念和思維的構建。 第二,在學習任務維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和完成教學框架中具有專業內容的學習任務。 EMI 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使用英語處理各類新信息,理解專業內容的過程,完成研究項目、口頭匯報、小組報告或論文等的專業學習任務。 第三,在專業語言特點維度,EMI 中的學生學科素養培養與所在學科口頭和書面學術話語的體裁風格緊密相關。 這些學科語言風格以其所在學科和組織表達慣例為基礎,反映該學科和專業的學術交流性質與突出特點。 不同的學科在語言表達風格上區別很大,因而在EMI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熟悉這些專業語言的特點和風格,并在口頭和書面專業報告中遵循和充分使用,以達到與專業相關有效交流的目的。
在EMI 環境下進行專業課程學習和專業能力與素養的培養涉及學生通過英語對學科的概念、圖式和知識的理解與吸收,需要學生使用英文完成學習任務,并使用學科適用的特定語言風格進行有效交流,很難通過教師使用英語進行課程內容講解就輕松實現。 因此,在EMI 教學中,教師更多考慮如何去教,從專業概念與思維、學習任務、專業語言特點等方面關注學生對英語語言的駕馭能力發展。
EMI 教學環境中英文非母語學習者常常遇到多重學習挑戰,他們既需要理解本學科的概念和理論,又需要具有使用英語表達概念的技能。 使用英文進行理解通常通過閱讀和視聽專業相關內容來實現,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術語和語域。 使用英語在EMI 課程中進行互動和報告撰寫則需要學生掌握學科專業中的英文語言慣例,并恰當使用到自己的表達中。 學習者的這些能力在通用英語學習中很難得到充分發展,因此需要進行EMI 教學的專業課程教師對學生使用英文進行專業學習的過程和挑戰有較好的了解,為學生使用英語獲取專業知識和進行專業相關的表達與交流提供系統的教學支持。
文章通過對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EMI 教學環境下應對專業學習任務與挑戰時所采用的英文相關學習策略進行調研發現,學生的采用策略主要集中在以詞匯和術語為對象的學習策略、以先用母語然后翻譯成英語的語言補償策略、通過熟悉課程以往作業與考試題目而進行課程考核準備的策略等。 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完成EMI 教學環境下的課程學習任務,但因這些策略比較短期結果導向化和表層化而使得EMI 教學的效果不夠理想。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EMI 教學的專業教師需要對英語為媒介的學習實質和學生采取的學習策略有系統和充分的了解和思考,并能夠給予學生系統和有力的支持。
在一般用途英語課程的學習中,因為不涉及特定學科,很難保證學生在EMI 專業學習中對英語能力的需求。 因此,在EMI 教學環境下專業課教師需要采用符合學生專業學習認知發展的綜合方法,將英語作為媒介,把英語語言能力發展與專業內容學習聯系起來。 通過課程目標中融入英語為載體的專業能力發展要素,課程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有效利用課程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手段,幫助學生以專業詞匯學習為基礎,將專業概念性知識梳理成易于理解的知識圖譜,掌握專業特定語言范式與風格,發展專業相關程序性知識,有計劃地引導學生使用英語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鼓勵學生對自己使用英語作為媒介進行學習的行為和效果進行不斷的反思和優化。 只有了解學生使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的規律,采用系統化思維在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中都圍繞課程目標融合專業和英語的發展,并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支持才能幫助學生用英語為媒介學好專業課程。
提高EMI 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能僅局限在教師英文水平上,而要考慮教師英語為載體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學生指導、學習評價等方面的綜合發展,開展系統化、常態化的教學培訓,提高EMI 教師的教學能力。
很少有教師是在經過系統的EMI 教學訓練后而進入教學角色,因此發展EMI 教師“教學中學習”的能力對其教學能力的持續提升會有很大幫助,也應該成為EMI 教學能力發展的重要組成。 教學用英文對母語非英語的專業教師來說是一個需要用教學思維和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建構實用語言系統的過程,具有很強的教師個體英文能力為基礎的個性化特點、專業詞匯術語及語言題材風格等為內容的學科特點、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語域特點以及EMI教學中所有參與者的共建性。 因此,EMI 學科課程教學用英語呈現出多元化和個性化特質,每個EMI教師的課堂中都因為教師自身語言特點、學科語言特色、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和其掌握的教學用英語而有很大的不同。 對以世界一流大學為建設目標的高校來說,在充分了解EMI 教學用英語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后,需要鼓勵教師不斷在教學中學習,發展適合自己課程和教學特色的有效教學用英語語言。
在EMI 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刻理解的是: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來實現的,而不是教師的行為。 因而在教學中需要EMI 教師將教學中的課程本身、自己的教學方法、課程評價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學中的互動等各要素很好地聯系起來,創造有利于發展學生主動學習行為的環境。 EMI 教師通過發展上述彼此聯系的系統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需要設計、努力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因而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培養至關重要。 發展教學反思需要的三個主要要素:教學經驗、學科知識、教學理論[5]。一流大學EMI 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發展中需要適用教學理論的支持。 這些理論可能不是宏觀的教育理論,而是比較具體的教師可以用來觀察自己的教和學生的學方面具體理論。 借助這些理論和工具,教師可以找出和觀察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確定自己教學改進之處,實施教學改進行為,觀察自己教學改進的結果,形成和不斷發展自己的教學理論和教學風格。 在培養教學反思能力時,可以重點考慮發展適用于教師自己教學實踐的實用教學理論,發展教師自己EMI 教學特色,充分關注和發展學生主動學習行為等。
學生的學習不是通過一門EMI 課程完成的,而是整個課程體系,因此課程的銜接以及EMI 教師共同創造的教學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基礎。EMI 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需要在一個EMI 教學實踐共同體中進行,教師發展共同體的成員由EMI 專業課教師、語言類教師、專家及其他和EMI 教學相關的人員等組成。 通過定期有組織或自發的交流,討論與反思,分享優秀教學經驗,嘗試解決EMI 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形成和所在高校及學科專業EMI教學高度相關的教學實用理論和持續改進機制,EMI 教師的教學能力發展就會和EMI 教學質量的提升自然結合在一起。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充分認識英語作為教學媒介語言對高校在國際教育合作、國際影響力、國際化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全英文教學對吸引和發揮高水平國際化師資隊伍在科研創知和育才方面的長期積極效應。 EMI 教學對教師有很多的挑戰,需要他們具備教學用英文能力、使用英文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能力以及理解與支持學生使用英文進行專業學習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可以通過培養EMI 教師在“教學中學習”,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并發揮教學實踐共同體作用而得到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