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欣
你還記得《狐貍與葡萄》的故事嗎?在這則寓言中,一只狐貍因為夠不著高枝上的葡萄而說“葡萄太酸,我根本不愛吃”。人們常用故事中的狐貍諷刺那些無法達成較高的目標,便以“目標并不好”或“自己不想要”為由掩蓋自身能力欠缺或行動失敗的人。
換個角度思考,這則寓言還會帶給我們新的啟發。狐貍為什么會把失敗歸結于外界環境,即葡萄太酸,而不認為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摘不到葡萄呢?這就要提到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心理特權。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許會遇到一些人,他們經常抱怨外界對其“不公平”,認為自己的能力被低估,獲得的報酬太低。換而言之,這些人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比他人得到更多的資源和報酬,而不去思考這些是否是自己應得的。例如,在企業中,一些沒有額外貢獻的員工卻認為自己有權利獲得額外的獎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些員工共有的一種信念感,即心理特權。
說到心理特權,不得不提起一個更加廣泛的概念—權利感。作為一種普遍的主觀知覺,權利感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大多數人的內心中,影響著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和行為。一些科學家將權利感分為三種類型:正常的適應性權利感、抑制性權利感和過度的權利感。其中,具有正常的適應性權利感的人能夠客觀且真實地對于“自身能從他人處獲得什么”進行評估;具有抑制性權利感的人則對此缺少自信和決斷力,從而低估自身的需求和可獲得的權利;具有過度的權利感的人會產生對自身需求的過高期望,且這種期望已遠超過現實中他們應得的范疇。這類過度的權利感就是一種心理特權。
也許你會發現,當一個人擁有較高的心理特權時,就像擁有了一種“性格”,常常表現在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說,心理特權在個體范圍內具有跨時間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因此,很多心理學家都將心理特權看作一種會對個體的認知和行為產生廣泛影響的人格特質。然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梅杰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心理特權并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心理特權是在成長過程中通過不斷強化而形成的。心理學研究者還發現,容易引發高水平心理特權的相關因素主要包括情境因素和內在因素。
臨床心理學家們很早就注意到,不愉快的生活經歷(情景因素)與個體的心理特權之間存在聯系。例如,童年時期生活貧困的人,可能會在成長中逐漸強化“應該在日后的人生中擁有不再忍受困苦的特權”的觀念;當一個人有過受委屈、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或公平對待的經歷時,便可能認為自己已經承受了比別人更多的損失,因此應該在以后的生活中享有更多的利益或特權,并且可以承擔更少的社會責任。此外,具有高水平心理特權的人在面對挫折時會感受到更強烈的委屈感,從而激發心理特權水平進一步升高。
從內在因素的角度來看,心理特權的產生不僅在于經歷不愉快事件,而且與一個人對于這些事件的主觀建構有關。一個人以不同的角度思考自身的經歷會導致不同的心理觀念,相比于客觀看待事實的人,主觀上認為自己經受了更多苦難的人更容易引發高水平的心理特權。相反,當一個人的“平等觀念”逐漸增強時,其心理特權水平便會隨之下降。一項有關“平等觀念”的心理學實驗發現,當研究者為了強化一組實驗參與者的“平等觀念”,邀請他們列出平等對待他人的三種益處以后,結果顯示,相比于沒有被強化“平等觀念”的參與者,這組參與者的心理特權水平明顯更低。
我們已經知道,心理特權其實是一種與事實不符的主觀觀念。這種傾向往往會給人帶來一些消極情緒與負面的結果??傮w而言,高水平的心理特權會降低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對他人的同理心,誘發人際沖突。在不同的現實生活場景中,我們也很容易看到心理特權的一些具體表現。
在學校中,具有高水平心理特權的學生可能會表現出一種“學業特權感”。這種學業特權感會阻礙學生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如更容易因為成績與自己的期望不符而感到焦慮,甚至會因為主觀題分數低而與教師產生沖突。高水平心理特權還會使學生更容易忽視提高自身能力,而將失敗歸咎于他人。
在消費環境下,消費者過度擴大自身的權利,也更容易引起消費者與商家的矛盾。一些具有高水平心理特權的消費者會要求享受服務優先權,做出插隊、言語攻擊等不良行為,或針對購物過程提出不合理的訴求。這類由過度的特權感導致的事件無疑會給消費環境帶來負面的影響。
總之,心理特權所體現的是一種過度關注自身、降低社會責任感的夸張感知,然而,它并不是一種無法改變的特質。因此,當一個人受到較高的心理特權感的影響時,在自己的認識或他人的引導下,增強對于平等觀念的認識、減少對自我的過分“同情”,改變主觀認知,并采用更加客觀的視角看待個人經歷,都能夠幫助自身降低心理特權水平。當我們能正確地面對各種責任,也能享受相應的權益時,心理特權才會從心中消失。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