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哲偉 武勇峰
“綠格瑩瑩的太行山黃格楞楞的土,美格滋滋的杏花酒酸格溜溜的醋。漢河溝里藏著晉陽府,釀出的老陳醋風味兒足……”
一曲厚重蒼勁、高亢激昂的“信天游”,唱出了山西的秀美山川,歌出了陽泉的多彩風情,更展示出了漢河溝村的魅力和文化。
深秋時節,走進陽泉市郊區李家莊鄉漢河溝村,雨后初霽、水汽氤氳、鳥語花香、村景如畫。整齊的樓房、宜居的小區、村民臉上掛著笑容,展示出村民的幸福和甜蜜。參加全國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視頻培訓班并作交流發言的漢河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宋曉文心情格外激動:“漢河溝村集體經濟強、村民光景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當干部就得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群眾說,小村故事多,景美人歡樂,漢河溝人是新時代最幸福的人。”
日頭爬上山梁,透過飄渺的晨霧,將詩意的霞光灑落在恬靜祥和的漢河溝村。
吃過早飯,漢河溝村村民宋富榮準時來到裕盛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上班。換好工作服,做好衛生防護,走進淋醋車間,打開淋醋閥,仔細查看壓力溫度,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妻子在村酒店上班,宋富榮在醋廠就業,有活干、有收入的舒心日子,讓兩口子感覺吃飯也香甜。同宋富榮的家庭一樣,漢河溝村80%以上的勞力在村辦企業就業。宋富榮說:“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才是俺村民的指望,黨支部才是群眾的靠山。”
漢河溝之所以集體經濟強、發展成色好,關鍵就在于有一個勇于引領、善于引領的好支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宋曉文,作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和先進基層黨組織代表,先后兩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
從戎三載,退役回鄉,在村支書的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個春秋。宋曉文說,是黨培養了自己,是鄉土鄉情養育了自己。“集體經濟急待破零,民生福祉需要改善……剛回村那陣子確實比較頭痛。”提起2001 年剛任村黨支部書記時的情形,宋曉文感慨:“做好‘清化收’,清理家底債務是關鍵一招。”
漢河溝村284 畝耕地、1358 名常住人口、55 名黨員。2001 年,剛剛上任的宋曉文,面臨多重發展難題。村辦企業被改制出售,村集體背負500多萬元的債務,村集體窮;由于企業停產、村民失業,造成全村人才和勞動力外流嚴重,人心散;村集體缺錢,村里的事情難辦,村黨支部話語權弱。漢河溝村黨支部把解決問題的關鍵,放在解決改制企業合同履行有失公平的問題上,全體村民作為原告,聘請律師起訴相關企業,合法收回企業資產所有權,村集體經濟收入明顯增加。
“有黨支部帶領,村里再難辦的事都不算事兒。”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面對村辦煤礦關閉、集體失利、村民失業的困境,漢河溝村黨支部確立了“以黨建為引領,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以新業態新經濟助推全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思路。村黨支部把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書記工程”來抓,構建“黨支部引領、合作社帶動、黨員群眾互動、農戶參與”的四方合作聯動機制。建立以“村級黨組織為核心、產業黨組織為支撐、企業黨小組為基礎”的農業產業鏈組織體系,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村“兩委”成員領銜或參與村辦企業、農民合作組織,配強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成立網格黨組織和產業、治理等專業型黨組織,網格員全部由黨員和村民代表擔任。黨建領航,激活發展引擎,破除條塊分割的體制機制障礙,黨組織觸角延伸到產業發展、社會服務一線,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靠著鮮紅的黨旗引領,讓好思路生發大產業,形成“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良性循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三轉”。
漢河溝村黨支部組織黨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武勇峰/攝)
地下轉地上。村里組建了大中成安機械施工有限公司,異地新建中安石油壓裂支撐劑有限公司,創建景河加油站、山西艾施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8 家地面企業,村辦煤礦關閉后村里有了接續產業,村集體經濟有了新的增長點。
黑色轉綠色。休閑農業多點開花,建成天子廟森林公園、晉陽府醋文化園、漢河溝生態農業園“三園”休閑農業觀光帶,形成采摘、觀光旅游新業態。裕盛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盈誠小額貸款公司等多家不冒煙無污染的綠色企業,成為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朝陽企業”。
農民轉職工。村里組織村辦煤礦下崗的80 多名村民學習駕駛技能后,到新企業上班,實現從煤礦下崗到公司上班的順利對接。建起景河酒店、金谷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休閑旅游農業,農家婦女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村辦企業轉產、農民身份轉變、主導產業轉型,讓漢河溝村逐步走上資源型農村轉型崛起新路子。到2021 年底,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50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000 元。
經過多年發展,“綠色幸福家園、美麗富裕村莊”的“漢河溝樣本”,支撐起村集體經濟的“四梁八柱”。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優勢在哪里?致富的關鍵是什么?”
“優勢就在于所有發展要素都由村黨支部統一調配,資產、資源、資金向優勢企業集中,向重點項目集中,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宋曉文解開了眾人的疑惑,“致富關鍵就是村民既是股東,又是職工,對村辦企業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積極性。”
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哪里有需要,勞動力和優質資源就流向哪里,通過這種模式,村集體創辦的餐飲服務、食品加工、休閑采摘、機械施工等8家集體企業聯系緊密,產業發展彈性強、韌性足,有效增強了村集體經濟自身的“造血功能”。2021 年,裕盛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實施產業升級,村黨支部從其他企業調配資金2000 余萬元、抽調職工30 余人,幫助企業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升級并順利投產。2022 年疫情防控期間,餐飲業受到影響,村黨支部將20 多名景河酒店員工,全部安排到農業生態園等企業工作,做到了員工工作不斷、收入不減。
黨員是漢河溝村、企業的主心骨,也是漢河溝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力量。村“兩委”成員、企業法人、企業中層以上干部全部是黨員。55 名黨員就是55 顆“螺絲釘”,牢牢“釘”在全村的關鍵崗位,成為全村實現鄉村振興的排頭兵。這支骨干隊伍的形成,得益于完整的人才成長路徑。把優秀村民培養為企業骨干,把企業骨干培養為黨員,把有才能的黨員培養為企業中層干部,把有擔當的企業中層干部培養為企業法人,企業法人經村黨組織考察,按程序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每年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到清華大學學習充電。漢河溝村形成了系統的黨員干部培養機制。目前,全村35 歲以下的黨員8 人,35到59 歲的黨員33 人,60 歲以上的黨員14 人。大專以上學歷14 人,其中研究生1 人,本科生5 人。
趙虎過去曾在村機械施工隊財務崗位、村辦煤礦供應科工作,工作熱心、踏實肯干、積極上進,不僅入了黨,還被村黨支部委以重任,先后擔任裕盛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山西艾施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兩家村辦企業經理。因懂經營、善管理、敢創新,2022 年4 月,被推選為村黨支部副書記。從普通員工、模范黨員,到企業法人,再到村“兩委”班子成員,趙虎的成長歷程和角色轉換,成為漢河溝“人才蝶變效應”的典范。特色鮮明的黨員培養機制和成長路徑,為漢河溝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構筑起堅強的“人才堡壘”和“精英團隊”。
培養黨員更要管好黨員。漢河溝村黨支部大力推行黨員積分管理,將為民服務、經濟包聯、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等多項指標,納入黨員考核分值,建立臺賬,月打分、季公開、年考評,通過積分晾曬、獎優罰劣,調動黨員示范引領積極性,把黨員力量挺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沿陣地。
“黨建引領,聚焦‘選培管用’,激活新動能,是漢河溝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優勢和特色。”村黨支部副書記趙虎談經驗。
“梯隊培養、分層優化,有效解決了村里黨員干部年齡老化、企業發展后繼無人的問題,積分晾曬讓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老黨員宋梓清對村里的發展信心滿滿。
漢河溝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牢牢抓住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區別于其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集體”屬性,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建立起合作社、村集體與群眾緊密關聯的“利益共同體”關系,使群眾主動參與集體合作社的發展決策、生產經營、監督管理,進一步把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
“2021 年漢河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總資產達到28455 萬元,其中固定資產9794 萬元,經營性資產21407 萬元。股民每股分紅395.4 元,分紅總額達21.7 萬元。”說起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這幾年的發展變化,監事長姜斌兵翻開本本亮家底。
2022 年8 月,陽泉市村級集體經濟年中措施服務效果“大比武”暨現場觀摩推進會郊區分會場,設在漢河溝村裕盛源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漢河溝村以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理念、規模實力、市場前景,代表陽泉市郊區向全市交出了“優秀答卷”,讓與會人員耳目一新。
臨近晌午,漢河溝村景河苑小區大門旁,象棋高手在“車馬”較量,上了年紀的老人在悠閑打撲克,開心掛在每個人臉上。
“退休五年了,千數來塊錢的退休金月月領,福利待遇隔三差五發,生活過得挺滋潤。”聊起現在的好光景,正在打撲克的村民宋崇林滿臉愜意。
漢河溝村黨支部把黨建融入集體經濟發展,融入村民增收,融入生活提質。堅持黨建引領,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高高飄揚的黨旗,引領村民走向共同富裕。家家戶戶住樓房。村里先后建起了50 套小二樓和建筑面積8 萬平方米的單元住宅樓,統一為每戶發放煤氣灶、油煙機等生活器具和2 萬元裝修補貼,村民們切身感受到集體經濟帶來的實惠。所有老年人領上養老金。村里為30 周歲至55 周歲的村民上了養老保險,60 歲以上的村民每月都能領到1000 元的養老金。村里先后建起景河廣場、農民公園、活動中心,組建威風鑼鼓隊、晉劇戲迷協會,文體活動常態化開展。多年來,全村沒有發生干部違紀、百姓上訪事件,形成了干群團結、村和民富、向好向善的良好風氣。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黨支部。村民說:“千好萬好是支部班子好,村里的帶頭人選得好”。
隨著村集體經濟日益發展壯大,村“兩委”班子成員手中的權力“含金量”也越來越高,如何防止權力任性,打造政治上靠得住、作風上過得硬、工作上有本事、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好班子,成為群眾關注的焦點。
村黨支部村委會帶領村“兩委”干部,既低頭拉車、又抬頭看路,每五年制定一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做到了看得遠;村黨支部將發展重點建在產業鏈上,一張藍圖繪到底,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把集體經濟的增值收益留在村里,把產業振興的紅利留給村民,讓村民獲得感更強、幸福感更高,做到了干得實;村黨支部通過“六議兩公開”廣納民智、匯聚民意,形成了4大類35 條村級權力清單,讓老百姓知道該監督什么、怎么監督,讓村干部知道該干什么、怎么干,做到了走得正。村黨支部以發展論英雄,以業績評優劣,引導黨員干部能吃虧、豁得出、講大愛、敢擔當,夯實干部班底、發展實底、隊伍功底、全村家底。
“集體經濟強,百姓光景好。村民很高興、很幸福、很滿意。”常在景河苑小區轉悠的宋崇榮,遇到熟人總會嘮叨幾句。
村民宋玉生在村農業園干活,他和老伴的工資加上養老金,每年有4 萬多元進賬。“吃喝不用愁,干活有收入,年年有福利,全沾的是集體的光。”提起幸福村里的幸福事兒,老宋樂得合不攏嘴。
走進村民宋計忠家,老宋同孫子孫女開心逗樂,老伴兒同兒媳婦忙活著蒸包子。工夫不大,熱騰騰的包子出籠,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午飯,大家邊吃邊聊,其樂融融。“爺孫三代人,住著300 多平方米的小二樓和單元樓,高檔電器一應俱全,感覺這光景真舒坦,這全都是托黨的福啊!”宋計忠眉宇間滿是笑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說到了俺農民的心坎兒上,俺們信心增強了、底氣更足了,感到幸福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老伴兒手機里的老歌唱得正歡:“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只要汗水勤澆灌,幸福的花兒遍地開……”
屋內,歌聲悠悠,笑聲朗朗,墻上掛著的“福”字顯得愈加清晰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