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明


“山色重重疊疊高,峰巒如織接云霄。”雨補魯,貴州興義市清水河鎮的一個布依族村寨,坐落于群山圍繞的天坑之中,擁有獨特的自然地理風貌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在2018 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方水土的秀美與神奇,讓外來者紛至沓來,想一探究竟。
天坑里的“世外桃源”
“天坑”,是由所處地域的地下河強烈溶蝕、侵蝕,地面坍塌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特有地形。雨補魯村所在的位置,被地質專家評為“華夏天坑之首”,而彝語中,“雨補魯”代表“低洼的地方”,村落由此得名。
步入村中,四面環繞的高山猶如一道天然屏障,陡峭壁立,巍峨雄渾,將整個村寨與外界隔離。青山莽莽處,有灰白泛黃的山壁凸現,崖壁濕潤時,有水滴“叮咚”,人站在高處眺望,好似一幅流動的自然山水畫卷展于眼前。
通向村寨的唯一進出口是一座高高的石寨門,寨門用五面石頭砌成,高達十米,寬四十六米,氣勢雄偉。寨門中間只留下一條約三米寬的通道,也由石塊鋪就而成。環視前后上下,此寨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使人心生探索的沖動——偏于貴州綿綿群山一隅的雨補魯村,到底有著怎樣的一番謎,等待人們去解?
石砌的村道兩旁和散落的民居周圍,高大的芭蕉翠綠欲滴,讓人有些懷疑是不是誤入了南國的熱帶雨林;又似霸氣的壯士戍衛四周,威風凜凜。越往村寨里走,越能感到土地的平曠、樹木的蔥蘢、村野的清靜。村中的建筑全用石頭砌成,氣質古樸,正應了當地流傳的一句話:“石頭村寨石頭房,石頭路面石頭墻;石頭桌凳石頭磨,石頭碓窩石頭缸?!币磺腥谟谇嗌骄G水,十分和諧,無不透出遠離塵世喧囂的清幽。
石墻青瓦的民居散落在山腳一帶,或兩三戶相連,或獨戶而居,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數條小巷蜿蜒曲折,把整個村落串聯成寨,絲毫不擁擠,顯得自然舒適。周遭的綠樹蔭蔽著農戶的石房,高的蓋過屋頂,矮的也齊院墻生長;但最令人一驚的,還是那一簇簇、一溜溜綻放于墻內墻外的三角梅,在石墻映襯下,粉紅鮮艷的花朵隨風顫動,嬌艷嫵媚的模樣,為這個深山里的村落平添了無限美韻。
整個村落干凈整潔,房屋前面是大片開闊的農田,泥土黝黑,肥沃而細膩;一陣陣泥土的清香撲面而來,地里大片的向日葵早已彎下腰,葵花籽厚實飽滿;掛滿淡紅色穗子的玉米林似一道綠色的屏障,從這頭望不到那頭,再過段時間,每家的檐廊都會掛滿金色玉米棒,每家的院壩也會金燦燦一片。
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從田園繞行,過一茅草搭建的亭子,便尋到了隱于蔥蘢田野中的地漏,俗稱“天眼”,是村中最受游客歡迎的“網紅打卡處”。地漏的下方是暗河,地面的雨水通過地漏滲透到暗河。經過長期雨水沖刷,地漏開始自然坍塌凹陷,逐步形成碟狀圖形,呈喇叭狀展現。這處地漏明顯凹于地面三米左右,曾有一位來自北京的大學生志愿者為村里設計了一套藝術方案,讓村民們使用該地隨處可拾的火山石塊,沿“天眼”四壁鋪滿,在底處只留一人大小的洞口,這樣簡單裝飾后,從上往下拍攝出的“天眼”極具視覺沖擊感。
一路走來,遇上的村民大都是中老年人,他們或扛著農具走向田野,或三三兩兩聚于院落,坐在石板石凳上,一邊悠閑地聊著家常,一邊安然地打量著路過的游客。有些老奶奶和大媽大嫂,會在屋前擺個小攤,放上自家產的花生、大蒜、核桃、葵花籽、菜瓜、雞鴨蛋等,或生或熟,供游客挑選。她們既不高聲吆喝,也不大力叫賣,只是很隨意地招呼著,賣掉或賣不掉也無關緊要,只圖一個隨心自在。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遺世獨立的古村落,何不是一幅“世外桃源”的自然畫卷?幾百年的歷史沉淀與歲月變遷,未曾改變雨補魯的容顏,人居住其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給自足,怡然自得。
望鄉臺上溢鄉愁
雨補魯村的村口有一處空地,地面全由石塊鋪就,北邊有處石砌的高臺,平時用作停車場,在一些重要時節,當地村民會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祭祀和慶祝活動,村民稱其為“望鄉臺”。放眼望去,兩株巨大的榕樹呈傘狀屹立于望鄉臺上,據當地人說,這兩株大榕樹與村寨中央的那株樹一樣,一年四季枝繁葉茂,從未枯萎。
關于雨補魯村的過去,有人說這里是陶淵明筆下“桃源”的原型,更為具體和準確的說法是,村寨的陳姓祖先在距今大約六百多年前,因避災避難遷徙到此,世代繁衍。
在村寨中央那株大榕樹的一側,建有“陳氏宗祠”。宗祠照例是石砌的青瓦房,一排三房,左上側搭有一風雨廊坊,兩邊各一排木質板凳,供來人小憩。整座宗祠遵循了黔西南地區傳統民居的形制,封火山墻,穿斗木結構,小青瓦覆底,雖說是全村寨陳姓人家的宗祠,但修建得并不鋪張華麗,而是保持了簡約適度的風格,一如整個村寨的淳樸無華,看上去有些老舊,卻一點兒不顯破敗。
雨補魯村還是全國現在少有的單姓村寨,據說村里的原住人家有95%都是陳姓。相傳明朝初年,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展開大戰。陳友諒最終落敗,突圍時亡于流箭,追隨他的部屬、族親也四處流散,大漢政權隨之土崩瓦解。陳氏親族為躲避朱元璋政權的迫害追殺,只能一路向西南蠻荒之地逃亡。最先逃至貴州古夜郎國(今貴州普安)一帶短暫居留,后與當地頭領董暉不和,不得不再次遷離,歷經艱難,輾轉到了興義。
一行人行至興義清水河鎮的一處天坑時,饑渴難耐,突然發現半山腰上一汪泉水滔滔汩汩,嘗起來清澈甘醇,頓覺神清氣爽;再環顧四周,只見山障環護、綠蔭覆蓋,底處土地平疇,是一處遠離戰亂紛擾的天然屏障之地。于是,這群避難之人在此駐留,建村而居。如今,經過數百年繁衍生息,雨補魯村當初只有幾戶人口的陳氏家族已增至一百二十余戶,人數達六百余人。
盡管篳路藍縷的陳氏族人早已把異鄉當作新的家園,他們依然沒忘來時路,沒忘故土。他們在村口建起望鄉臺,在村中央建起宗祠,那里有他們思念的方向和惦念的祖先。對于“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一古老的生命哲學問題,雨補魯村的村民給出了最好詮釋。
風雨寨門的滄桑往事
整個古村寨最聚人氣的地方,當屬村寨中央那株百年大榕樹。樹干粗壯得需四五人合抱才能圍住,樹冠碩大,郁郁蔥蔥覆蔭上百平方米。這里常聚一些閑暇的村民,有頑童小孩在樹下大石間玩耍嬉鬧,有老人坐在陰涼處一邊拾掇著手里的小活計,一邊嘮著家常。在這兒也可以觀看到古村寨全景風貌:房屋儼然,雞犬相聞,良田平疇,阡陌縱橫,石塊小路,茂林修竹,相映成趣。
但這般歲月靜好下,也有一段滄桑的歷史,村寨人一心想過的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也曾經被無情打破。
自清雍正時起,清朝政府在西南地區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逐步取消了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隨之進行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等,這些舉措不斷挑起邊民與清政府的紛爭。雨補魯村的古寨門數度損毀與重建,見證著村寨的衰與興:三百多年前,石寨門被毀重建;在“逐客民、復苗地”的苗變斗爭中,寨門再次被損毀,于清嘉慶十八年修復;1856 年又發生了“咸同之亂”,寨門遭兵亂三度損壞;所幸的是,2015 年,在雨補魯古村落搶救性建設中,寨門得以完整修復。風雨寨門,一部歷史。
村寨內的參天古樹、百年老宅、古井、溶洞、泉眼,也都是“天坑里的鄉愁”。2015 年,雨補魯村被列入黔西南州“美麗鄉村”示范點,授予“中國傳統保護村落”稱號,當地政府以“天坑古寨尋秘境,傳統文化覓鄉愁”為主題,對村落的山水田園風光進行了精心打造,一番努力之下,雨補魯村得以蝶變新生。
在村中,偶遇一對剛從外邊返家的青年夫婦,他們牽著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輕快悠閑地漫步。攀談中得知,小伙子前些年在南方的大都市打拼,事業也算小有成就,可在前段時間,他還是毅然決定離開大都市回到家鄉雨補魯。按他的說法,離開與返回都不需要理由,根植于內心深處的鄉戀,是一個人的根,可以讓人內心安頓,簡單快樂。
日暮時分,漫步于村寨街巷,倍感寧靜清幽,雨后的寨子氤氳著草木之香,漸漸升起的炊煙,與天坑上空時不時飄蕩的朵朵白云在視線里交融,讓人分不清是煙是云。環繞屋后村前的溪水淙淙流淌,一直流向遠處的田野,澆潤著樹木莊稼。這里的人間煙火,這里的物華天寶,這里的空靈寂靜,成就著華夏最宜居的“天坑人家”,現代都市人內心追求的“世外桃源”,或許正是此處。
編輯+李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