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鑫淼,邵 妍
(齊齊哈爾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面對著日益嚴峻的城鄉差距、日益突出的“三農”問題而提出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力手段,更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可以汲取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其中韓國作為曾經面臨農業發展滯緩、城鄉懸殊顯著的國家,于20世紀70年代開展了新村運動,通過一系列措施解決了農村生產勞動力不足、農民收入低下等一系列農村發展問題,對韓國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對韓國鄉村振興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對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0世紀60年代韓國連續實施兩個五年計劃使韓國工業化發展迅速,但是農業發展大大落后于工業部門,工農業生產比重嚴重失調,影響社會整體發展水平。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成為韓國政府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正是如此,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新村運動,激發全體農民的熱情。
20世紀70年代,面對農村落敗的發展環境和國家高速發展的現實要求,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以促進農村現代化發展、改善廣大農民生活環境為目的,著手加快推進新村運動,共有五個階段:一是1970~1973年的基建階段,主要是以政府為主體,通過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戶生活條件;二是1974~1976年的全面發展階段,主要是重點加強技術創新,加快農業先進成果的產出與推廣;三是1977~1980年的全面提升階段,即政府開始發揮市場化作用發展農村經濟,不再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四是1981~1988年的自發運動階段,注重農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鼓勵農民的廣泛參與;五是1988至今的自我發展階段,注重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更強調農民參與農村建設的自主性。
其一,政府主導與農民自助相結合。韓國政府并未采取單一的治理模式,而是深刻認識到財政收入有限的現狀下,致力于建構以政府主導為核心,以農民自主為根本的農村發展體系,通過政府政策傾斜、政策引導等多種形式,鼓勵更多的農戶自發參與到新村運動中來,由此將這一聲勢浩大的運動從政府積極推進運動轉變為自我發展運動。
其二,物質和精神文明齊步建設。韓國新村運動并未拘泥于農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農村貧窮面貌的改善,還重視農村環境的改善和農民綜合素養的提升。一方面通過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多種手段,有效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同時也大力發展產業,促進農戶增收創收,另一方面又以政策引導、宣傳等形式,讓農民的觀念從落后向先進轉變,提振了農民發家致富、自立自強的信心,弘揚了“勤勞、自立、合作”的精神。
其三,農村人才培養得以重視。韓國新村運動還加大對農民的培養與教育,既鼓勵與支持先進農業技術成果的產出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實踐應用,又注重新知識與新技術的擴散,為農民創造良好的培育機會,全面提升農民科學文化水平。
其四,設立專項機構分類指導。韓國在全面落實新村運動時,基于不同地區的實際發展現狀以及農村現實情境,對不同地區的村莊進行分類定義,并在此基礎上,設立了專項指導機構,以實現韓國各地農村因地制宜發展和新村建設工作的高效推進。
其五,社會廣泛參與。新村運動最早發起于農村,而隨著運動的深化推進和全民參與氛圍的日漸形成,韓國各行各業均參與其中,由此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現代化建設運動。
新村運動使韓國農村得到了長足發展。首先,農村基礎設施逐漸健全,農民房屋、公共醫療衛生等環境明顯改善;其次,通過新村運動,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城鄉發展機會逐漸均等,城鄉統籌一體化;最后,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使其養成自立自強的精神,素質學識得到了提高。
在韓國新村運動中雖然鄉村環境煥然一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現代化的基礎上保留了村莊特有的景色。在韓國的農村地區,有別于城市規劃,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農村生產、生活及集體活動相關設施一應俱全,注意突出了農村特色,弘揚傳統文化,農民生活富足,農村環境優美。
韓國新村運動會結合實際情況,通過精神啟蒙、專項培訓等多種手段,啟迪農民思想,強化農民主人翁意識,提高其參與農村建設的自覺性,同時讓廣大農民擺脫迂腐落后的觀點,不斷適應新環境、新政策的變化,積極樂觀地投身運動。而隨著新村運動的深化推進,韓國各地區農村均設立了“村民會館”,并以此作為精神啟蒙的重要場所,以講座、宣傳推廣等多種形式,培育與強化農民的自覺參與、誠實勤奮、團結合作等先進思想,增強農民的集體責任感,使其自覺參加各種建設項目。
韓國在開展新村運動時,還十分重視發揮農村精英分子與其領導者的引領示范和催化作用。“農村領導者是在農村有地位和聲望的干部,精英分子是村中德高望重的能人”[1]。充分利用這類群體在農村地區的聲望和地位,帶領全體村民投身于新村運動之中,同時還會借助精英分子博學的知識以及豐富的經驗,使其擔任其先進農業科技成果或國家重大農村發展政策的宣傳推廣的重任,讓農民能夠掌握新的農業生產技能,或者增強對新政策的認同度,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新村運動實施的阻力。
在新村運動初期,政府將重點放在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方面,而這也同農民的實際需求相契合。根據政策,政府無償提供鋼筋、水泥等物資,改善當時狹窄又彎曲的農村公路。政府給予貸款支援農民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從茅草屋到磚瓦屋,農民的房子升級換代,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而在新村運動的引導下,農村電氣化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全國已實現了電氣化,通自來水,修建飲用水設施,改善農村飲水條件。修建村民會館、兒童活動場所、圖書館以及娛樂場所,大大豐富了農民的業余生活。與此同時,新村運動還注重農村教育,通過提高教師福利待遇,改善教師工作環境,吸引更多優秀的教師留駐鄉村,壯大農村地區的師資力量;此外,在醫療衛生方面,則加快建立健全農村醫療公共衛生服務網絡體系,同時提升農村社會保障水平[2]。
韓國新村運動突出了區域特色和鄉村特點,避免“千村一面”,農村生產生活及集體活動場所相關設施一應俱全,農民生活富足,農村環境優美,生產生活方式呈現高度現代化。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中指出,“要加大對傳統村落民居和鄉村文化的有效傳承和保護,在改造鄉村、推進鄉村工作建設過程中,不要盲目照搬城鎮建設模式,而是要尊重當地的文化,保留具有區域特色和村落特征的鄉村風貌,以此打造別具一格、特色鮮明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3]。我國鄉村點多面廣,不僅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應進行科學的編制規劃。一是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要激發農民的積極性,鼓勵與引導農民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同時政府也要明確自身的功能,通過規劃引導、政策傾斜等多種手段,為農民自主地鄉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持,而并非大包大攬,或無視農民的意愿隨意撤并村莊或大肆拆遷村落。二是實事求是,立足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風土人情因地制宜搞建設。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時,要基于農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和當地的文化特色、經濟狀況,合理配置資源,科學制定基本公共服務標準,而并非“一刀切”“同質化”。三是貫徹遵循城鄉發展建設規律,循序漸進搞建設。要在財政可支撐范圍內和農民可承受范圍內開展農村民生工程項目,同時還要科學確定鄉村建設工作進程,嚴禁“一步到位”,嚴禁罔顧發展規律大拆大建。四是尊重農村文化特色,盡可能在不破壞原有村莊形態和特色的基礎上興建村落,嚴格遵循綠色低碳原則,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實現鄉村文化的有效傳承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韓國各級政府在新村運動建設的過程中,十分注意尊重農民的自主性,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斗[4]。”對于現階段而言,如何有力激發全體農民的主觀能動性,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具體可從如下方面著手:一是構筑產業發展共同體,激發農民參與意愿,讓農民成為共同體一分子,實現利益共享。二是構筑治理共同體,通過物質上的激勵、精神上的鼓勵,吸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與治理。三是構筑文化共同體,繼承與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習俗和手藝,增強廣大農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提振農民文化自信。總體而言,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協調與動員群眾力量,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使之既是農村現代化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受益者,又是建設者。
韓國各級政府十分關心農村干部的培養,但是在我國農村,高素質的管理干部十分匱乏,農村人才流失嚴重。在鄉村社會急劇轉型、村民需求日趨多樣化的背景下,農村干部群體只有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和工作本領才能有效應對鄉村振興的復雜局面。一是進一步優化農村干部年齡構成,可動員和鼓勵擁有高學歷、專業化的高等院校畢業生投身于鄉村振興,切實關心和解決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困難,使他們逐漸成為建設和管理農村的中堅力量。二是強化農村干部的自主意識與能力,提高農村干部經濟政治待遇,使其基本利益得到保障,同時必須履行相應的責任義務。三是培養農村干部的政治素養,要善于把握和深刻領會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為村民指明正確的發展方向。四是農村干部要以身作則,既要維護好鄉村發展的穩定秩序,又要以長遠的眼光、果斷地謀略合理規劃鄉村未來,同時還要統籌多方資源,發揮自身的領導作用,帶領村民實現共同富裕,這給農村干部的公共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五是健全農村干部的選拔、培養、使用和表彰獎勵機制,建立一支穩定且強大的農村干部隊伍。培養高素質村干部隊伍,建設一支扎根農村、群眾歡迎、能力強大的農村干部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韓國新村運動中,十分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推動鄉村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必須重視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快農村道路、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要適應技術高度發展的趨勢,加強鄉村數字化建設。此外,要重視農村生活環境的改善,全面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進一步擴大農村公廁覆蓋范圍,打造農村宜居環境[5]。二是優化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加快打造城鄉學校共同體。農村教育資源稀缺,因此,要建立健全農村教育體系,引進與重點發展涉農職業教育,同時全面增強農村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為培養新型農民,全面提高農村科學文化素養創造有利條件。此外,還要加快農村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改革,補短板、強弱項,加大人才引進,提高鄉村醫生的福利待遇水平,同時持續加強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村級醫療疾控網絡建設。三是加快健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支農扶農惠農政策支持力度,推動高標準農田、水利灌溉設施以及糧食倉儲配套設施建設。同時,支持并引導丘陵地區開展農地宜機化改造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為發展現代農業注入活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背景下,鄉村振興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促進經濟穩步增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措施,但是學習與歸納韓國新村運動的建設經驗,能夠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益借鑒,從而更好助力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