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倩
(青海民族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青海西寧 810007)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發展特色農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的重要著力點。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麗鄉村。”2023年以來,互助縣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決策部署,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八大行動和“春風暖心”行動,統籌推進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全縣脫貧成果持續鞏固,振興步伐全面加快。
縣內生產總值提前實現“翻一番”目標,三產業結構比由“十二五”末的18∶46∶36,優化為“十三五”末的20∶34∶4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2%,主要經濟指標保持穩定增長,綜合競爭實力大幅攀升。建成美麗城鎮5個、美麗鄉村179個,公路里程增加1 915 km,森林覆蓋率達42.6%,城鄉綜合承載力和品質實現新躍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互助縣政府密切關注“兩不愁三保”目標,繼續加強早輟學控制、醫療救助、人畜安全住房、飲水等措施的落實和協同工作。深入調查和處置農牧區住房安全風險,改造63戶存在安全隱患的住房,實現無不安全住房的動態住房;投入資金2 391萬元,實施5個鞏固和改善農村人口和牲畜飲水安全的項目,沒有出現季節性和長期缺水、停水現象。嚴格落實動態監測機制“2411”,通過“農戶申報、數據比對、月檢、集中檢查”等方式防止脫貧回歸,返貧致貧風險全覆蓋管控。
縣政府積極評估國家和地方財政聯系資金的投資方向,可靠高效推進財政銜接資金項目規劃建設,提前規劃確定特色產業,如發展不善、基礎設施差等,有效加強和連接項目數據庫,提前啟動工作具備成熟條件的項目籌備工作,為資金到位后立即實施奠定了基石。互助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強化政策扶持,積極搶抓國家和省、市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機遇和有利契機,不斷加大合作社項目扶持力度,爭取各類扶持資金3 985萬元,扶持省級示范社47個、規范化合作社73個、聯合社2家、大學生村官領辦合作社8個。解決了一部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鞏固了互助縣脫貧攻堅,同時促進了鄉村振興的發展。
互助縣政府充分利用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積極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規、政策規定宣傳,營造了良好工作氛圍。深入開展多形式學習交流、技術培訓,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緊密結合春播生產,廣泛宣傳耕地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引導農戶應種盡種,持續鞏固撂荒地整治“清零”成果;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切實做到了“非糧化”問題只減不增,牢牢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全縣耕地穩糧保供能力持續提升。全力加快種植業發展,建立具有特色優勢的4 666.67 hm2農作物繁育基地,建成縣菜廠苗圃中心種植各類蔬菜苗600萬株,培育蔥苗100 hm2(10億株以上),滿足了全縣農戶蔬菜種植需要。
在農業發展方面,互助縣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但缺乏農產品銷售渠道。它主要的銷售渠道包括兩種:一是農民主要在菜市場、縣集市點等地方擺攤;二是農民選擇在批發市場銷售農產品。其他渠道僅限于自己的社交平臺,影響較小,例如微信朋友圈、快手和抖音。對于一些農產品來說,沒有合適的銷售渠道,所以農產品沒有到達市場,直接影響農民的增收。農產品分銷渠道的缺乏,導致農產品產銷分離,銷售不暢,不能滿足當地農民規模化生產的需求。因此,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解決農產品在市場上流通問題,是促進互助縣鄉村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我國農村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即五年過渡期,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與振興農村有效結合起來。轉型期也為農村基層黨的建設帶來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目前,一些在建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基層黨組織結構欠優化。脫貧攻堅期間,駐村工作隊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基層勞動力老齡化問題,但這不是長久之計,要建立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需要優化基層黨組結構。第二,農村基層黨組織后備力量發展不充分。為了獲得更多就業機會,農村大多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和青年工作者選擇上崗,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青年力量不足,基層黨組織成員“老化”。因此,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性和效率不高,不利于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由于鄉村內部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城鄉人才雙向流動通道不暢通,許多農村勞動者聚集在城鎮,農村實際常住人口大幅減少,農村老齡化和空心化現象加劇,農村人才支撐不住農村發展需要。全縣人才占比最大的是農村干部、社工、農村實戰人才,占人才總數的70%以上。目前,鄉村振興最緊缺的人才是新型職業農民、專業人才、科技人才等。同時,當地實用人才與其他地區的情況仍存在較大差距。根據數據分析結果,農村實踐人才主要集中在種植養殖領域,占總數的66%。互助國家受限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勞動力市場不健全等因素,難以吸引優質人才,同時由于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工作種類少,使得年輕工人不愿返鄉,人力資源開發可能阻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目前在該縣農村基層管理和建設中,政府職能與農村基層自治分不開也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這會對村民參與村務治理的熱情和積極性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導致基層治理缺乏自治,過度依賴政府職權,影響村委會民主治理的長效有序發展。互助縣大多數村民認為鄉鎮政府應該在農村基層治理的過程中發揮治理主體作用;一部分村民認為村干部是農村基層治理的主體,只有極少數的村民認為村民自治才是農村基層治理的主體。因此,在農村基層治理過程中,基層鄉鎮政府過多的直接干預,會造成村民的基層治理主體意識不強,在參與村務治理過程中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機械地聽從鄉鎮政府的指揮,最終影響了農村基層治理的效果。
整合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社會化體系,合理發展農場,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支持有條件的新型企業打造“一個社區、一個產業”“一村一品”一系列示范基地。充分利用青年激勵和東西部合作等機制,增加投資吸引力,促進農畜產品生產,“一村一品”系列示范基地,促進全鏈條發展。推進數字鄉村標準化,開展數字鄉村試點,推動“互聯網+”覆蓋農村。全面實施“數字商業振興農業”工程,打造直播農副產品基地,同時推動直購、定制生產等模式。
互助縣政府應該更加注重擔當實干,繼續發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優良作風,完善績效考評體系,落實容錯糾錯機制,激勵廣大干部敢擔當、善攻堅、挑重擔。更加注重執政為民,主動當好服務群眾和企業的“勤務員”,真心實意辦實事、解難事,讓全縣人民享有更豐富、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注重廉潔自律,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一崗雙責”,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努力營造政府系統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實施優質農牧民培育計劃,支持人才振興鄉村,落實人才返鄉創業扶持措施。用人單位將實行城市專業技術人員到農村定期工作的激勵機制。在晉升、職稱申報等方面適當優先于農村地區長期服務。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實施教師“優師計劃”“專崗計劃”“國培計劃”,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落實振興村民、青年人才選拔措施。研究建立農業專業人才“管縣社區、下沉村、服務家庭”新機制,引導各類人才走在鄉村振興前列。
互助縣應從根本上去解決農村基層組織治理乏力的問題,既要賦予農村基層組織相應的農村治理職能的同時,又要從保障的角度制定制度。從農村基層治理方式和資源分配角度滿足農村基層治理的需求,完善農村基層組織的目標責任制度,切實提高基層干部工作能力。并且通過制定一些激勵措施,發揮和調動一切力量和資源,完成農村治理的重要任務。此外,還需要加強培養村民對農村治理的主體意識,使之積極參與到基層治理之中。村級組織為農村治理工作,強烈的責任感驅動村干部去做好村務工作,培養村干部保持積極的工作熱情,提高基層治理工作效率。
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在理論層面系統研究兩者有效銜接的制度機制,也需要探索路徑,以便在實踐層面整體運用和實現兩者的有效銜接。
因此,基于對兩者有效銜接的關系闡釋基礎上,指出運用并落實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村產業新業態、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強化人才保障、明確村級組織自治權限職責等4個方面協同推進的有效銜接,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實路徑,更是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