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亞琴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黃巖 318020)
無論是宋韻文化還是共同富裕,在當下都是浙江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熱點問題。浙江省把2022年確定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機制創新年、改革探索年、成果展示年和全面部署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臺州也以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為目標,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浙江建設共同示范區提供“臺州樣本”,同時也提出落實“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各項規劃舉措。共同富裕內在地包含了文化共富,著力打造地方特色的宋韻文化,能為打造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區域標桿注入深沉持久的文化動力,因此保護、傳承、轉化宋韻文化,解碼文化基因,創意活化運用,助推文化共富,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可行性。
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同步推進精神富裕和物質富裕,文化共富是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通過深挖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并以創新轉化的方式,融入共同富裕,實現對文化共富的有力助推。千年宋韻文化是浙江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名片,其本身發展也需要在實踐中更科學、更準確、更深刻地提煉其中蘊涵的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基因、文化精神,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效對接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臺州提出實現共同富裕的“九富”路徑,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充分彰顯人文之美,構建文化高地潤富。要實現文化共富,構建文化高地潤富,就必須打造文化創新高地。立足于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借助“宋韻臺州”這個具有地方標識性的文化視角,從文化方面尋求突破路徑來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為北宋兩浙路、南宋兩浙東路的重要州府的臺州,宋韻文化積淀豐厚。
2.1.1 宋韻為底,以“文化先行”打造地方文化發展名片。以臺州市黃巖區為例,黃巖區實施黃巖文化復興戰略,作出全力打造浙江宋韻文化展示區的決策,著力打造地方特色的“宋韻黃巖”,注入深沉持久的文化動力,助力黃巖“全面建設共同富裕區域標桿”。臨海則圍繞“宋韻臨海”這一主線,打造最具辨識度的府城宋韻文化。不僅系統謀劃建設府城記憶工程、道宗溯源工程等歷史名城十大標志性成果,還將重點打造府城宋韻文化、桃渚古城抗倭文化、戶外運動文化三大標識。
2.1.2 宋韻為介,以“文化元素”探索臺州宋韻文化發展途徑。以非遺文化等為載體,通過展覽、視頻、推文等多種形式宣傳宋韻文化,宋韻日歷、宋韻茶會、宋韻雅集等宋韻文化元素越來越成為俯拾皆是的文化符號。通過浸潤式活動感受宋禮、宋服、宋樂、宋瓷等宋韻文化元素,感受千年之前的文化魅力,全面展示臺州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實踐經驗,突出呈現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取得的優秀成果,以文惠民,實現文化潤富。
2.2.1 活動同質,尚未明顯形成特色鮮明的“宋韻臺州”,需進一步凸顯特色亮點。加強宋韻文化保護與展示,是自覺踐行“八八戰略”、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內容。浙江各地都在致力于將宋韻文化打造成為地方文化名片,臺州的宋韻文化傳承發展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地方文化品牌,特色亮點不夠鮮明,存在活動同質化的現象。如何做足特色、放大優勢,讓千年宋韻在臺州“流動”起來,這一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解決。
2.2.2 資源分散,尚未形成有效的點面結合,需進一步研究挖掘與整合。臺州部分縣市區已就宋韻文化打造地方文化發展名片,但是總的來說,宋韻資源在各縣市區研究和實踐相對比較分散,沒有形成關聯和體系,研究挖掘也存在不足,系統權威的論述和著作不多。立足“宋韻臺州”形成整體規劃和資源整合,同時依托地方高校和研究機構整合臺州各縣市區資源,由點到面,挖掘其精神實質和內核,形成系統化理論體系有現實的必要性。
2.2.3 融合薄弱,尚未形成助推共同富裕的認識,需進一步宣傳與落實。宋韻元素開發利用還不夠,融合發展尚未形成品牌,需進一步將宋韻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旅游等其他產業,打造臺州宋韻文化地方標識。對宋韻文化資源和元素的研究、挖掘需進一步深化,更好地將宋韻文化元素融入臺州發展和人們的生活。
宋韻傳世,理論先行,要在精確定位中把握核心價值。組織專家學者立足臺州“抓研究”,開展廣泛的調查研究,解碼宋韻文化基因,準確闡釋“宋韻臺州”精神實質。傳承和發展宋韻文化,首先要認識宋韻和理解宋韻文化,“研究明白”,從形到神承載宋韻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好臺州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成為我們今天發展的精神動力。
千年宋韻文化是浙江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名片,其本身發展也需要在實踐中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當代社會發展提供切實可用的歷史文化資源。深挖地域特色文化,并以創新轉化的方式,融入共同富裕,能塑造地方符號,涵養文明鄉風,推動社會進步向更高級形態發展,有力助推文化共富。關于“宋韻”,目前研究或言辭中,或偏于物質感受,或偏于藝術感受。要全面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宋韻文化,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特質,還需系統提煉其優秀文化元素,通過全面了解和客觀分析,進行理性評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充分挖掘豐富的歷史遺存與“宋韻”文化資源,對宋韻文化做出與時俱進的時代詮釋,把握其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特征,才能更好地實現文化共富,精神富有注入來自歷史的智慧和力量。
打造宋韻文化的臺州品牌“抓轉化”,除了“研究明白”,還要“做得實在”,研究宋韻文化的目的,在于為文化潤富提供來自歷史的視角和啟迪,實現創造性轉化。要有強烈的品牌意識,不斷創新文化表達方式,讓歷經時間的文化之韻,融匯當今文化創造活力,讓千年宋韻在新時代“流動”起來、“傳承”下去。形成推動共同富裕更深層、更持久的動力,需通過具有地方辨識度的宋韻文化標識打造,讓宋韻文化真正可感知、可觸摸、可體驗、可分享。
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抓傳播”,在歷史傳承中塑造文化標識。整合臺州豐厚的宋韻文化資源,充分開發利用傳承宋韻文化展示的各種平臺和載體,以文化的力量助推臺州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設,以文興市,推進產業融合;以文惠民,實現文化潤富。讓宋韻文化可知可感,建構具有辨識度的宋韻文化標識。
3.3.1 融入產業項目,承接宋韻文化“千年的風華”。依托宋韻文化和項目的融合,實施因地制宜的可落地、可形成產業項目,讓千年宋韻文化真正流動和傳承,實現宋韻文化賦能。通過立足地方資源優勢,做創新文章,探索宋韻文化傳播展示路徑,借助產業項目載體活化,把神秘的宋式雅韻場景化,組織開展多元化的文化項目活動,找準宋韻文化“活化”的發力點,“宋韻+產業”,緊扣時代發展脈搏,讓宋韻文化可感可觸可持續發展,助力文旅產業,助推地方共富的實現。
3.3.2 融入日常生活,賡續宋韻文化“活態的傳承”。建構數字人文平臺,是傳承和發展宋韻歷史遺產與文化遺存的有效方法。活化宋韻文化,需讓宋韻文化走近身邊、走進生活和觀照現實。借助臺州各地豐富的宋韻文化資源,提煉身邊“日用而不知焉”的宋韻文化元素,讓宋韻文化可親可感可觸;同時借助文旅產品等載體從無形轉向有形,強化宋韻文化的活化傳承與落地體驗,在尋常生活中感受宋韻之美,如三臺宋物中的“錢氏鐵券”和“宋服之冠”等。
宋人的生活美學和藝術風雅,也賦予宋韻文化獨特氣質。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宋代生活極富雅趣,從宋詩、宋詞、宋畫到宋瓷、宋紙、宋服等無一不體現出繁華盛世的清明素雅。營造宋韻文化體驗空間,通過回望宋代“香、茶、花、畫”的生活之韻,將其有機融入文化遺產項目,把宋韻融入日常,具象化地普及、傳承、發展,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美美與共”。宋代雅致生活中的美學啟示和獨特體驗,也能連接當代對“雅致生活”的共鳴和追求,我們可以從宋韻文化中學到的應該更在于如何讓“美”融入生活,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活美學”。讓宋韻文化映照現實,為文化潤富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以茶文化為例,中國人以自己對茶葉與生活的獨特理解,創造出豐富的茶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飲茶方式,“點茶”在宋代的興起與發展,對當時的茶文化、茶俗和茶藝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也是茶文化大發展重要時期,蘇軾在《葉嘉傳》中,以擬人的手法為建茶立傳,將建茶譽為“清白之士”,借茶葉的特征來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使茶葉成為人們借物明志的一種載體。臺州茶文化源遠流長。是江南茶祖地和韓日茶源,臺州的茶文化深深地融匯了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成為臺州重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標識。通過融入生活的茶文化,品茶意詩意、悟禪茶一味,感悟生活的美好,在解讀與呈現宋代生活的同時,繼承與傳播宋韻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
3.3.3 融入學校教育,打造宋韻文化“行走的課堂”。以學校美育平臺為載體,利用臺州各縣市區的宋韻文化資源,開展以宋韻文化為主題的校內外實踐活動,以沉浸式體驗等方式,讓宋韻文化可觀、可感、可互動,通過定期舉辦的宋韻文化藝術展示、展演,組織學生走進宋韻文化歷史遺存保護項目,開展研學等活動,走進博物館和非遺館等文化場館,切身感受宋韻文化。
如依托高校平臺,校地合作助力“宋韻文化”傳承,與博物館等合作舉辦的體現宋韻文化歷史情景劇晚會,開展“研宋史 品宋韻”為主題的傳統文化教育主題課程,組織研學宋韻助力發展的實踐等,讓學生通過沉浸式體驗,通過書法、繪畫、競技、插花、茶禮等體驗方式,近距離接觸和感受千年宋韻,在校園活動中激活宋韻能量,解密文化基因。跨越時間和空間,叩問歷史思索當下,播撒宋韻的火種,傳承宋韻文化,更能充分挖掘宋韻文化對產業的促進作用,尋找宋韻中的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