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榮
(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農業服務中心,江蘇南京 211500)
我國作為世界人口第一的國家,糧食問題一直被國家所關注,糧食安全也是國家安全問題的重點。從始至終,科研人員始終致力于水稻高產及高質量栽培技術研究中,并取得不錯的進展,國內近幾年水稻的質量與產量都有著質的飛躍。人們對水稻需求量的增加與市場競爭環境的愈演愈烈,其銷售渠道也逐漸多樣化。在此基礎上,稻農不僅需要掌握先進的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手段,還需要加強水稻栽培管理工作,確保水稻高產的同時提升質量,能夠最大限度上滿足消費者需求,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農業農村部會定期為稻農發布當季的主導水稻品種,該水稻品種經過了農業農村部大面積的種植實驗。通過科學的分析手段,發揮水稻自身優勢,規避弊端,達到最佳產出狀態。稻農在播種前,需要對稻種先做消毒處理。在種植范圍內,要備種16~20 kg/hm2,在稻種浸水前,需晾曬1~2天。需要注意的是,晾曬與消毒工作應同步進行。通常,消毒所用藥劑為70%濃度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稀釋液并浸泡1~2天,要想使稻種快速出芽并達到保溫效果,可使用營養液對稻種進行包衣處理。
要想確保水稻高質高產,就要在準備工作上下功夫。水稻的生長環境直接決定其生長情況,尤其是土壤環境對于水稻的質量和產量起決定性因素。由此可見,稻農在選擇種植位置時,需要先請來專家實地考察,了解土壤的實際情況,通過了解土壤的肥沃度與營養狀態來分析是否適合種植水稻。同時,還要考慮到土壤透氣性、含水量等其他因素,充分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基于此,稻農在選擇土壤環境時,要考慮到該位置附近是否水源充足。此外,光照對于水稻的生長也至關重要。水稻是喜溫喜光的農作物,在光照充足、氣候溫暖的條件下才能達到高質高產的目的。因此,在選擇水稻種植環境時,應選擇土壤肥沃、平坦開闊的種植環境,確定水源、光照充足,同時,也便于日后的栽培管理工作。由于我國多地地勢不夠平坦,不宜水稻生長,可通過修筑梯田的方式,滿足水稻生長需求[1]。
隨著我國機械發展水平的日益提升,水稻的栽培方式也逐漸從人工轉化為機械插秧。相較于傳統的人工插秧模式,機械化解決了工作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問題。并且,機械插秧取代人工插秧的方法正好也符合當下國家推廣的現代化農業方案要求,使我國水稻種植效率與產量大幅度提升,起到了節約資源、高效生產的作用。
幼苗移栽是水稻種植的關鍵時期。需要注意的是,水稻幼苗在運輸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損傷,因此,稻農在運輸過程中要做好幼苗保障工作。移栽過程中,需要嚴格掌控環境溫濕度,在風力較小的天氣開展移栽工作。通常,幼苗的插秧深度要控制在15 cm左右,在此深度下才能確保幼苗抗風抗旱。此外,插秧時,要注意每棵幼苗間的插秧密度,不宜過疏過密,控制好間距,在保證透光透水的同時盡可能多栽種,既能確保長勢,又能提升產量[2]。
營養的供應直接影響到水稻產出質量。在水稻整個的生長周期中,施肥是需要全程參與的一道工序。要想確保土壤能夠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應盡可能選擇農家肥或有機肥作為底肥。移栽后,水稻幼苗完全進入了生長階段,在此過程中要保證土壤的肥力平衡。在追肥過程中,需嚴格依照水稻的生長規律和情況來進行,移栽完成后,首先要施加分葉肥,提升生長速度。在分葉前1周左右,追加尿素或其他氮肥,在分葉后生長到一定階段,還需適當追加尿素和鉀肥。當水稻進入成熟期后,還要適當追加氮肥、鉀肥,并配合定量的葉面肥,使水稻顆粒更加飽滿、產量更高。
農田灌溉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水稻田灌溉通常采取淺水灌溉方式,確保水稻生長過程中水量充足。灌溉工作在水稻生長期開始,需要注意的是灌水層不能過深,同時,在灌溉時水勢不能過急,避免出現水稻被沖倒的情況。水稻進入成穗期后,需加大灌溉量,同時,也要控制好水層深度,深度以6 cm左右為宜。當水稻處于收割期前1周左右,需停止灌溉并放水,使水稻自然晾曬,方便后期收割工作的開展。
2.1.1 發生特點
稻飛虱是典型的遷飛性害蟲,具有較強的趨光性。此蟲害發生的時間與其遷飛的時間聯系緊密,通常在5月中旬開始,5月末數量開始劇增,6月末7月初時間出現第四代害蟲。一般情況下,晚稻在8月末開始回遷,在9月末,稻飛虱進入第六代害蟲的泛濫時期。稻飛虱通常對水稻植株傷害較大,吸食水稻葉片的汁液,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會使水稻大面積減產[3]。
2.1.2 防治措施
通常,稻農采取觀察稻飛虱遷飛規律的方式來選擇具有一定抗病性水稻品種,遵循因地制宜的種植理念,采取連片種植的方式,能降低稻飛虱反復遷徙帶來的危害。同時,要合理規劃種植面積,做好稻田日常管理工作,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灌溉施肥,并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烤田,使栽培管理模式不斷優化。并且,還可以使用生態種植方法,在稻田中養鴨能實現生物防治害蟲的目的。此外,還可以通過調配化學藥劑的方式來殺滅稻飛虱,但要注意控制用量,避免出現農藥污染。
2.2.1 發生特點
稻縱卷葉螟是典型的遷飛性害蟲,其在一年內可繁殖多代。發生稻縱卷葉螟病蟲害初期,可發現水稻葉片表面存在微小白點,隨著害蟲的生長,其對于水稻葉片的危害不斷加重。并且,稻縱卷葉螟能夠藏匿在卷曲的葉片內取食葉片,使葉片出現條帶狀的白色斑紋。在水稻的整個生長周期內,都有可能發生稻縱卷葉螟蟲害,特別是分葉期和穗期最為明顯,如果處理不夠及時,會嚴重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
2.2.2 防治措施
幾乎所有的遷飛性害蟲,在防治工作上都需要關注其遷飛規律,以此來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抗病型水稻品種。同時,要做好日常的稻田管理工作,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制定科學的水肥管理方案,優化水稻的生長環境。并且,還可以通過深翻土壤的方法,降低越冬害蟲對水稻的危害,盡可能避免使用農藥除害,多采取生態防治的方法。如果蟲害問題較為嚴重,可以根據蟲害情況,選擇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藥劑來殺滅害蟲[4]。
2.3.1 發生特點
水稻紋枯病也稱為水稻云紋病,是全國水稻栽培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水稻紋枯病屬于真菌性病害,尤其在氣候條件適宜時,發病最為嚴重,表現為菌源分布廣泛,危害嚴重。水稻紋枯病病菌可越冬存活,冬季隱藏在土壤中,使水稻支柱部分出現菌絲,進而演化為斑塊,對葉鞘的危害最為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菌絲會遍布整個植株,最終使整棵植株死亡。
2.3.2 主要癥狀
水稻紋枯病一般發生在水稻的分葉期與抽穗期。染病初期,會出現葉鞘部分產生暗綠色斑點,隨著斑點逐漸擴散使葉鞘出現橢圓形病斑。如不及時防治,病斑顏色會逐漸加深,后期大量病斑會擴散為大片面積病斑并逐漸向上部感染,使病變區域出現潰爛,阻礙植株對于養分及水分的吸收,致使水稻出現大面積死亡。
2.3.3 防治措施
通過觀察水稻紋枯病的發展規律,能夠判斷出該病害防治應當盡早盡快,當出現病原菌株時應當及時殺滅。一般,應選在春耕灌溉時進行耙田,對菌核打撈,打撈出的菌核要集中妥善處理。并且,要保證基肥施量充足,選定最佳時機開展追肥,控制好氮磷鉀肥的配比,避免因氮肥過量而導致水稻徒長。合理進行淺水分葉工作,在生長過程中做好曬田處理,保證土壤處于濕潤狀態。疏植工作同樣需要注意,確保稻田的通風狀態,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增加水稻的抗倒伏性。當生長至重要階段時,可以通過藥劑防治水稻紋枯病,選擇百菌靈等藥劑能夠有效殺滅病菌[5]。
2.4.1 發生特點
稻瘟病是最為常見的水稻病害,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大水稻種植區。稻瘟病由病原菌導致,病原菌菌絲在特定環境下會發育形成孢子,孢子隨風飄散,最終散落在水稻植株上。在陰雨潮濕氣候下最易發生。受自然氣候因素影響,稻瘟病在我國多地發病率較高,其對于水稻葉片與稻穗的危害較為明顯。
2.4.2 主要癥狀
在水稻生長的整個周期都可能發生稻瘟病。通常,稻瘟病會作用于水稻秧苗、葉片以及穗粒,尤其體現在分葉期。稻瘟病的表現形式會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水稻品種等因素而變化。常見于水稻穗莖及枝梗上,發病時,該位置會出現黑褐色病斑,使水稻出現嚴重的減產問題。
2.4.3 防治措施
稻瘟病的防治要在水稻栽種前進行,嚴格按照浸種、催芽等工序來做好栽種前準備工作。浸泡稻種時,選用400倍稀釋的強氯精溶液,在浸泡結束后做好催芽工作,能夠有效提升水稻對于稻瘟病的抗性。同時,可選擇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種,做好水肥管理工作,保證基肥充足,利用科學的方法調配各種肥料比例,避免出現氮肥過多而造成的稻苗抗性降低問題,依照水稻實際生長情況,合理控制灌溉量與排水量,掌握好稻田濕度。還可以根據稻瘟病發生的時間,選擇藥劑防治,常用的藥劑有稻瘟靈和百菌靈等。
2.5.1 發生特點
水稻細菌性條斑屬于檢疫性病害,同時也是較為嚴重的病害類型,該病害一般由稻生黃單胞桿菌導致,不僅會削減水稻產量,還會降低水稻生產質量。一般,水稻細菌性條斑通常發生在氣候溫熱多雨的地區,當出現暴雨大風等天氣時,水稻葉片會產生創口,細菌會由此感染水稻,且該病害危害范圍較廣,規模較大。
2.5.2 主要癥狀
水稻細菌性條斑會出現在水稻生長的全過程。幼苗階段,感染后會在葉片上出現暗褐色透明小斑,隨著時間的延長病斑會逐漸擴散,直至擴散到整個植株。在氣候條件較為潮濕的地區,能夠看到感染葉片出現黃色菌膿,在氣候較為干旱的地區,能夠看到較多結塊的菌膿。該病菌可能感染水稻的各部分組織,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處理,病變會逐漸擴散,使防治難度增大。
2.5.3 防治措施
因為水稻細菌性條斑的感染源不固定,因此,目前還未研究出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種。并且,該病害屬于細菌性病害,一旦稻田內出現該病害,會使有創口的水稻植株逐漸被感染,為防治工作帶來困難。因此,需要稻農在栽培管理與日常稻田管理過程中格外注意,遵循以防為主的管理理念,使該病菌不會進一步擴散。另外,要做好栽培過程中的常態化監測工作,研發出具有病菌抗性的新水稻品種,做好種植前的稻種消毒與催芽工作,提升稻種的自身抗性。當出現水稻細菌性條斑大面積感染時,要對稻田實施全方位殺菌,將稻草統一采收,統一處理,防止病菌繼續滋生。帶有病菌的稻田,可通過播撒生石灰的方式來殺菌。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業經濟進入飛速發展階段,不僅解決了“三農”問題,也帶動實現了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飲食與生活習慣各有不同,但水稻始終是我國人民的主要口糧,且水稻在全球的消耗量巨大。雖然近幾年,我國在水稻種植及管理方案上均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目前很多水稻種植區域還存在栽培技術落后、管理工作不規范等問題,使水稻產量及質量難以提升。通過掌握科學的水稻栽培技術方法,合理利用水稻病蟲害防治手段,能顯著提升水稻質量與產量,滿足國家糧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