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艷
(雙柏縣妥甸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云南雙柏 675100)
在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目標是增加產量并保證質量,因此就需要根據采取適當的田間管理方式,并結合作物品種的特性補水和補肥,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確保作物的健康成長,進而達到提高產量和收入的目的。以田間種植為例,本文對田間種植方式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從而為區域內的農業發展作出貢獻。
作物種子要靠外部的溫度和光線才能萌發,不同的作物所需要的溫度和光照條件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所以,要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就必須保證作物的種植時機是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一種作物的最佳播種期一般是5~15天,適當的播種既可以保證種子的發芽速度,又可以加快幼苗的發育速度,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害的暴發,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的養分。在各區域,各年度內,因受自然條件及外部條件的影響,作物的播期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1]。比如,當溫度偏冷的時候,就可以延后播種,讓土壤在霜凍期之后有足夠的休養時間。在同一種植條件下,南方的播種時間通常比北方滯后一些。
不同的農作物因其植株形態及需肥特點而對田間種植密度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種植密度太大,會造成作物對光照和養分的爭奪,從而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太少的話,產量就會下降。此外,種植密度也會影響產量,在進行種植時,必須根據作物生長特點制定合理的密度,來確定合適的每畝幼苗數量,并對其進行合理的密植。
一般而言,田間管理方法主要有肥料的使用、土地的管理、雜草的防治、蟲害的預防、水資源的使用等。其中,土地管理是指通過深耕、旋耕等方法來改善土壤的透氣性。所謂的鹽堿地修復,就是用各種方法,來降低土壤中的鹽堿程度,使土壤能夠適合作物生長。施肥是要保證作物在不同的階段都有充足的營養[2]。除草和害蟲的預防,可以讓作物的產量得到保證,同時也可以保證作物的質量。此外,也要做好灌溉工作,制定合理的灌溉管理模式。
以玉米為代表的三大糧食品種,在全球范圍內均有較多的分布,故對其豐產栽培技術進行了研究。
要實現作物的高產,就必須選擇適當的品種。許多農民在選育時,只注重對產量較高的作物進行選育,而忽視了作物對生長環境的具體要求。高產作物需要大量的肥料和高養分,如果種植在較差的土地上,不但無法實現其高產,而且其產量還會下降。另外,在選種時必須考慮病害影響,特別是弄清本地的病害,這樣能夠減少病害對農作物的影響。玉米主要以雜交品種為主,特點是第二代單株產量低,所以應減少二代種子使用。在播種前,需要對種子進行篩選處理,將發霉、損傷和干癟的剔除,并使用藥物進行處理,以減少玉米苗期病蟲害暴發,提高出苗率[3]。
春玉米、夏玉米是我國玉米的主要種植品種,因此,在播種時,要參照地方農業農村服務中心頒布的當年播種指導方針,選擇正確的播期。近幾年,由于很多地方的氣候條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單憑經驗很難確定合適的播種期。對于春玉米來說,如果生長環境良好,可以適當地提前播種,這樣能夠給玉米提供更長的生長時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的產量。在進行播種時,盡量不要采用人工種植,而是使用機器播種,這樣既可以保證種子的播種深度,又可以按需調整行距,防止營養物質的爭奪。
合理的種植密度應由作物品種、環境溫度、土壤水肥狀況、機械化設備等方面來決定。在國內,玉米的栽植密度一般是4 500~5 500株/hm2,行距為25~30 cm。
研究發現,由于玉米是C4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氮元素的需求量很大,因此,施加合適的肥料可使玉米增產80%以上。每100 kg的玉米,要消耗氮肥2.5~4.0 kg,磷肥0.5~1.5 kg,鉀肥1.5~3.5 kg。只有及時給玉米澆水,才能保證它的生長。在此期間,還應掌握好施肥的時間。目前,在大多數地區,玉米生產都是一次施用足夠的基肥,造成了大量的化肥未被作物吸收而被降解。長期下去,不但會浪費化肥,而且還會引起土壤的硬化。適宜的肥料用量是按照6∶4的比例2次施用,一般在玉米4~5葉期進行[4]。另外,在玉米返青拔節期間,視情況增加鉀肥,對玉米的生長也有一定的幫助。
玉米屬禾本科作物,種植密度大,易造成雜草的滋生。由于野草會與玉米爭奪水分和營養,從而對玉米的生長產生不利的作用,所以要適時地進行根除。在整個生長周期內,一般要進行2~3次的雜草處理。第一次在播種之前,表面的野草可以用深翻等方法除去。另外,在玉米返青期進行一次中耕除草,既可避免野草與玉米爭搶營養,又可使土質疏松,有利于植物的根部發育。除使用物理方法以外,還可以通過噴灑農藥等方法來防治雜草。在種植玉米的時候,通常在播種之后,對作物噴灑調制好的草甘膦等除草劑,噴灑的時候可以選用噴藥機或無人機進行操作。
有80多種病害會對玉米的生長產生影響,在我國,有30多種是最常見的。在這些疾病當中,危害較大的有:大斑病、小斑病、銹病、紋枯病、絲黑穗病等。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
對玉米生長造成嚴重危害的害蟲有:黏蟲、玉米螟和紅蜘蛛,它們是玉米苗期的最大危害,害蟲會對植物的葉片和莖干進行啃噬,對植物的干物質的積累和運輸產生影響,從而導致植物過早衰老,這不僅影響了植株在生長發育階段的成長,甚至還會導致植株在苗期的死亡[5]。在田間生產條件下,常用的幾種害蟲控制方法有:噴藥、拌種、包衣和黑光燈誘殺。可以選擇吡蟲啉作為拌種劑,而殺蟲劑則可以選擇甲螨脂,按照20~30 ml/667m2配制稀釋液進行噴藥。
人為地干預作物的生產,是為了充分地適應農業發展需要,改善農業產品的質量和產量。調控作物“源-庫-流”的關系是實現作物豐產的核心。“源”即“葉、莖”等營養器官,“庫”即“農作物果實”,“流”即從“源”到“庫”的流動。如何正確處理這三個方面的相互影響,采取科學、高效的田間管理方式,實現“增庫增效”和“增產增效”,十分重要。此外,在引入先進的栽培管理手段時,還必須對該區域的發展狀況進行充分的考量,包括勞動力的數量,以及機械化程度能否滿足田間生產的要求等。在土壤條件良好的地區,其產量增長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因此,應重視推動種植方式的機械化和整體化發展。大力發展作物豐產栽培技術,要注重提升糧食質量,還要隨時注意土壤性能的變化,盡量降低土地肥力流失。在地力中等的區域,要通過選擇優良品種和精細管理,達到提高地力,提高產量和收入的目的。如果是在土壤質量比較低的地方,那么就應當以穩產為主要目標,做好病蟲害的防控工作,在不降低土壤質量的前提下,利用合理的作物搭配、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方法,對土壤進行培肥,從而獲得產量的突破。
要使作物豐產栽培技術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效益和優越性,就必須在基層開展好這項工作。然而,在推動作物豐產種植技術的進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若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將嚴重制約著農技推廣工作的總體水平,進而制約著農技推廣工作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作物產量調控栽培技術的發展還存在如下問題。
要拓寬農作物豐產技術應用面,必須加強農業豐產技術的宣傳,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還必須建立健全的農業豐產技術推廣系統。然而,就目前我國農村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而言,其整體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為:第一,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對農業技術的重視還沒有達到足夠的程度,在沒有正確觀念的前提下,農業技術發展的內在動力非常匱乏,從而造成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專業性和有效性普遍低下。第二,盡管一些地方已經意識到了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意義,但由于推廣方式單一和落后,導致農業技術推廣的成效不盡如人意。第三,一些地方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流程混亂,權責不明,缺少統一的推廣標準,使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難以落實。
種植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離不開經費的投入。盡管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在一些農村地區,由于其自身的發展狀況并不理想,直接影響到了在農村科技進步中的資金投入,從而給科技進步帶來困難。近年來,我國培育出了一批優異的農作物新品種,但是很多優異的新品種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栽培技術,致使其在產量上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而種植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則有賴于大規模地將這些技術應用到實際中去。投入的缺乏,不但造成了現有技術的使用效率較低,而且對今后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不難發現,當前,在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困難。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和工作人員更加關注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工作。并根據具體的條件,制定行之有效的推廣策略,力爭在擴大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使用范圍的前提下,進一步推進和優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制,進而為推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任何一件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必須有一套完善的工作體系作為支撐。因此,要把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做好,有關職能部門就一定要加大對農業技術的建設和改進力度,從而為農業技術的實踐工作的成功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6]。首先,有關部門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建立科學的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系,對農業技術推廣的內容、流程和方式進行規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農民服務,促進農業的進步。其次,有關單位要貫徹責任制度,加強精細化管理,將宣傳的內容細化,將各項工作分解到具體的人員身上,從而有效地提高宣傳的品質與效率。
農業技術的普及離不開足夠的經費,如果要獲得更好的宣傳效果,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把它應用到生產中,就必須增加經費的投入。與其他高機械化程度的國家比較,我們在農技推廣方面投入比較小,在基礎建設方面也比較薄弱,有關部門缺失嚴重。比如在美國,美國的每一個州都有一個植物種質資源庫,這些資源庫會按照當地的條件和外部條件,為農民們挑選最適合自己的種子。在中國,盡管各地均設有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但大多數地方的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因經費不足而功能受限。為此,各地要出臺相應的補助政策,以促進科技成果的有效傳播。
有關部門在增加經費的同時,也要充分運用新技術,做好科技成果的宣傳工作。在信息化社會中,要取得良好的推廣成效,必須將技術推廣和信息化相結合。特別是,技術傳播者可以通過網絡傳播手段,如寫文章,拍攝短視頻,加快技術傳播速度。還可以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拍攝短視頻等方式,引導農戶了解新的種植技術,并積極推廣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并通過大數據,對各地區的土壤條件進行優化,篩選出最科學合理的栽培方式。
各地的農業農村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根據農戶的具體需求,對推廣方式進行改進。比如,采取實地與遠距離“上門服務”的方式,讓農戶更直接地體會到豐產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優越性,進而激發農戶使用豐產技術的熱情。與此同時,有關工作人員在進行技術推廣的時候,要充分認識由于種植方式和種植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制定針對性的高產栽培技術管理體系,并結合農業發展現實需求,改進和優化栽培技術,為農戶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
技術推廣工作十分重要,這是農作物產量的重要一環。農村農業服務中心應建設一支優秀的推廣隊伍,通過專業的人員進行推廣。首先,提升工作人員素質,定期開展培訓工作,將先進的農技傳授給推廣人員,提高技術推廣效率。其次,服務中心應與農業科研院所、高等農業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組織科研人員、學生下鄉幫扶農業,推廣種植耕作技術。最后,定期開展人員考核,確保推廣人員的專業水準。
綜上所述,在新的時期,新的農業發展階段下,要想使農產品的生產和品質更上一層樓,確保我國的食品安全,就需要對農作物的種植方式進行持續地優化。應采取更為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田間管理措施;應從播種做起,注意品種的選擇和種子的包衣;要搞好田間的管理,同時要有效地防治草害和病害,這樣就可以讓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得到提高。有關部門應負起自己的職責,提高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加大投入力度,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