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宏奇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應對氣候變化事關人類永續發展,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廣東作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立足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斷探索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綠色低碳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作用,以約占全國6.7%的能源消費和5%的碳排放,支撐了約占全國9%的常住人口和10.7%的經濟總量,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積極成效。
廣東省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同時,能夠促進全省二氧化碳的持續減排,主要得益于不斷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改善、能效水平提升,同時實施市場化的碳交易制度,促使企業節能減碳。
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持續提高
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2020年我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39.2:56.5,第二產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15年1.037噸/萬元下降到2020年的0.772噸/萬元,年均下降5.7%,累計下降25.5%。能源結構顯著優化,202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3.45億噸標準煤,煤品、油品、天然氣、其他能源(含一次電力)的比重33.4%、26.2%、9.8%、30.6%,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30.3%,與2015年相比,煤品消費比重下降7.3個百分點,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約3.5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5.7個百分點。
低碳創新示范試點有效建成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平穩運行,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14億噸、累計成交金額56.39億元,穩居全國區域碳市場首位,全球碳市場第四位。扎實推進廣東碳普惠制試點,上線全國首個碳普惠平臺,把碳普惠減排項目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范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在深汕特別合作區華潤(海豐)電廠建成亞洲第一套、世界第三套開放式多線程碳捕集測試平臺。廣州市、深圳市和中山市建設國家低碳城市試點,推進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試點、低碳園區、低碳社區、低碳產品認證和碳標簽等多項示范工作。廣州市南沙新區和深圳市福田區積極開展氣候投融資國家試點,相關工作順利推進。
體制機制改革逐步完善
印發實施《廣東省碳交易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廣東省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以及《廣東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等多項政策文件,建立了各地級以上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和報告常態化工作機制。扎實推進廣東省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總指揮部協調機制、防災減災“四個一”應急處置機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領導小組等機制建設。
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提升
啟動編制《廣東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指南》,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各地自評估全省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占比約23.72%。持續優化調整生態保護紅線,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3.03%。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提升,氣象災害損失占GDP的比重由0.36%下降到0.19%。
“十四五”時期,廣東生態文明建設跨入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銜接碳達峰碳中和愿景的關鍵時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面臨重大機遇。
面對新挑戰、新形勢、新常態、新任務,廣東省將按照國家部署要求,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努力開拓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新局面:一是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將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納入“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和體系,大力推進大氣、水、廢棄物污染防治領域協同控制。二是深化應對氣候變化市場化機制改革創新。進一步深化碳市場機制建設,有序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推動碳市場成為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三是加快建立碳標簽機制。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評價與標識,推動碳標簽國際合作和互認。四是積極發展氣候投融資。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大力發展氣候投融資,指導廣州市南沙新區和深圳市福田區高水平創建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五是加強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在規劃中的引領作用,切實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建筑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積極發揮生態綠化功能,建設氣候災害風險管理系統,切實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和韌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將以更大的力度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如期完成,不斷探索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體制、新機制和新模式,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貢獻“廣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