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鄒丹
11月28日—30日,第十一屆廣東省市直機關“先鋒杯”工作創新大賽決賽在廣州舉行。經過激烈角逐,中山市生態環境局(以下簡稱“中山市局”)報送的“全省率先打造國產化‘信創智環平臺? 賦能生態環境非現場執法創新”項目榮獲發展提質類別“一等獎”。
據介紹,自活動啟動以來,共有來自省直、中直駐粵單位和各地市直機關工委4000多支團隊20000多人報名參賽。最終125支隊伍進入省決賽,41個發展提質類優秀項目現場角逐,中山市局這一獎項可謂是來之不易。
“信創智環”平臺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系統呢?簡言之,就是讓數據“活”起來,通過構建線上生態環境局,實現數字精準治污。
“最強大腦”閃現“國貨之光”
中山市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分布廣,有排污單位近6.8萬家,但環境執法人員僅105名,人均監管超600個排污單位,且專業非對口人員比例高達53.3%,執法精準化、高效化、全覆蓋難以保障,環境監管水平亟待提升。同時,由于執法檢查任務多、統籌力度弱,導致重復檢查企業的情況時有發生,“無事不擾”難以落實到位。
此外,傳統執法方式還存在防范執法廉政風險手段不足、檢查全過程留痕難以落實、涉企數據管控水平較低等問題,環境監管安全面臨挑戰。而“信創智環”平臺推行非現場監管,優化執法方式,保障生態環境數據安全可控,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同時,推動環境監管和便民助企水平雙向提升。
據中山市局局長杜敏介紹,“信創智環”平臺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這是全省首個國產化智慧環保平臺。從基礎設施層、數據保障層到環境業務應用層全部采用擁有自主產權的信創產品和技術,搭載華為“鯤鵬+銀河麒麟”系統,選用國產數據庫、中間件、自研國密算法等,確保數據產生、傳輸、應用的全鏈條安全,有效杜絕了國外信息化產品帶來的潛在風險問題,為其他城市或部門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經驗,也為推動國產化替代工作作出了貢獻,堪稱“國貨之光”。
其次是建立了全省最全市級環境數據集。系統全力打通生態環境“數據壁壘”,依托省“一網共享”平臺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通過國產化數據庫匯聚國、省、市三級超70個業務系統,近50億條10大類數據,2022年以來對外共享數據量超1000萬條,打造生態環保“最強大腦”,構建“一企一檔”“企業畫像”“執法風險點”等數據應用,為環保“智”理提供安全數據支撐,形成了廣東省內覆蓋業務最全的市級生態環境數據資產。
最后是實現全省應用最廣的非現場環保監管。依托已建成的大氣、水環境、固體廢物、重點污染源全要素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全市域生態環境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非現場監管。同時結合多平臺、多維度、多階段的污染源全生命周期數據,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分析技術,實現全市超4萬家重點監管對象智能篩選,違法風險快速定位,聚焦環境污染風險大、周邊環境敏感、群眾投訴舉報的重點工業企業開展非現場監管工作,提升執法效能。
“烹飪大師”烹制“數據大餐”
“通俗來講,平臺的最大作用就是讓環保數據‘活起來。平臺對數據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解決了此前數據資源分散、信息孤立的管理難題,有效盤活了數據資源的潛在價值。”中山市局生態環境數據管理科科長黃嘉璐介紹說。
通俗來講,平臺就像是一個“烹飪大師”,對原材料進行各種加工烹制,而數據則是各種“食材”,食材的種類越豐富、數量越充足,烹制出的菜品就越美味豐盛。
為獲得更多的數據支撐,中山市局利用新一代物聯網技術,建立起天空地一體化立體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涵蓋了大氣、水環境、危險廢物、重點污染源等全要素的點線面。
在中山全市范圍內,大氣方面共布設300個微觀站、31套高空AI、251個錄像機和502個攝像機;水環境方面共布設259個水質自動監測站、743路視頻監控和22個飲用水水源地高空全方位監控站;危險廢物方面共安裝1007個高清視頻監控;重點污染源方面共安裝1737套在線監控設備和394路視頻在線監控。
基于匯聚的數據,環保智慧平臺形成了“一源一檔”“企業畫像”和“智能報表”等數據應用,充分發揮數據賦能作用。
對于企業來說,智慧環保平臺集成了所有的涉企環保業務APP,企業可以通過該平臺查詢本企業的“一源一檔” 電子檔案、最新的政策法規、政務服務事項辦理進度等,還可接收到環境管理有關的異常和告警信息,可使用APP一站式便捷處理,實現事項整改的線上全閉環。
而對于工作人員來說,過去要使用150多個系統,現在只需登錄智慧環保平臺1個系統即可,實現減負增效和消息接收途徑的統一。過去想要完整地檢索一個企業的信息要查閱幾個小時的資料,現在通過“一源一檔”,幾分鐘就可以完成。
執法人員通過“企業畫像”能即時獲取企業風險信息,如排污許可證超期、在線監測異常、接到信訪投訴、歷史查處整改情況等,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檢查,實現精準和快速執法,對守法企業做到“無事不擾”,持續為更多企業“松綁減負”。
特別自2022年推廣“遠程不見面檢查”式的危險廢物非現場監管以來,實現了既高效又廉潔的監管模式。通過視頻連線企業的方式,執法人員可以“足不出戶”對全市1.1萬多家經營、產廢單位進行檢查,降低企業違法風險和環境污染風險。同時實現檢查全過程在平臺留痕,規避廉政風險,充分保障了企業和政府雙方的權益。
“勞動模范”持續“保駕護航”
據中山市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信創智環”平臺上線以來,目前已平穩運行超過一年的時間,未出現網絡安全重大隱患,總體呈穩定、可控態勢。而且充分掌握的生態環境類數據除了助力局里和企業的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外,還實現了數據資產增值,二次價值得到充分利用。
2022年以來,中山市局在省、市數據資源共享平臺編目資源目錄總數超300個,目錄掛接率、推數率均達到100%,對外共享目錄數超150個,對外共享數據量超1000萬條,位列全市第一。同時打造“科研、企業、政府”多方數據賦能應用,實現了生態環境類數據資產的二次增值利用,其中,科研方面,向電子科大中山學院等科研機構和個人共享水監測等數據用于科學研究達數十萬條,助力水污染治理模型建設;企業方面,為全市超5萬家企業共享實時數據和環保檔案,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水平;政府方面,全市共有超10個部門50余個應用運用平臺共享數據,充分發揮了業務協同作用。
另外“信創智環”平臺的上線,使生態環境治理方式更加智能、高效,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就像一位位盡職勤勉的“勞動模范”,夜以繼日地服務、工作,大大超越了此前由人手不足所帶來的限制,為生態環境保駕護航,使公眾利益得到更加有效的維護。
2021年以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共推送超2000條數據異常線索,從過去被動接收信息轉變為主動發現預警并實現科學應對。
在中山某銅業有限公司違法排放廢水案中,最初的線索就是來源于“信創智環”河涌水質平臺的監測數據異常報警。該案件入選生態環境部第三批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十大典型案例,涉事企業被法院判決犯污染環境罪、被罰款500萬元,同時需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懲罰性賠償共計362.61萬元。2023年5月,“信創智環”平臺又通過推送數據異常智能分析,助力執法人員查處了全省首宗超總量排污案。
而高空AI系統更是能干,僅自2023年以來,就發現露天焚燒事件超700次,處理率達100%,從問題發現到處理完成最快只需8分鐘,而以往至少需要1小時時間。
近年來,通過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的生態環境監管新模式,中山空氣質量持續好轉,有5項指標已實現多年穩定達標并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PM2.5年均濃度連續三年達世界衛生組織WHO-Ⅱ級標準,2022年首次進入“10+”行列。
同時中山水環境質量逐步改善,與2021年二季度相比,全市河涌水質指數改善30.32%,黑臭河涌減少50.98%,市級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和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多年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