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杰
東溪水閘國考斷面是汕尾市“十四五”時期新增的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考核目標為地表水Ⅲ類。近年來,汕尾市上下聚力攻堅,推動東溪水閘國考斷面水質均值達到地表水Ⅲ類目標,階段性實現水質類別從Ⅳ類到Ⅲ類的跨越性轉變,創近5年同期最好水平。
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8月東溪河水質進一步改善,東溪水閘國考斷面主要超標因子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均值分別為16.9毫克/升、5.2毫克/升,同比去年分別下降14.8%、15.5%,呈現明顯好轉態勢。顯著成果的背后,離不開各方合力治水。
“漂亮啦,水質干凈清澈了許多!”在東溪河旁休閑散步的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感。昔日舊貌換新顏,東溪河實現了水質的提升,“顏值”變靚,成為群眾早晚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繪制一份“污染地圖”,
精準追溯污染源
東溪河流經汕尾市海豐縣、陸豐市,入河污染源分布點多面廣,如何精準鎖定污染源,厘清兩岸治污責任,是兩地面臨的第一道難題。
精準施策治污染,“深挖病根”求高效。在深入開展東溪河國考斷面調查評估的基礎上,汕尾市生態環境局圍繞流域內工業源、生活源、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業面源5大污染源,繪制了“生活污染源分布圖”“畜禽養殖點位分布圖”“水產養殖點位分布圖”“農業面源分布圖”“涉水工企業分布圖”5張“污染地圖”,摸清全流域水環境污染問題底數。
手握“污染地圖”,汕尾各部門按階段、分步驟進行限期整治,因地制宜“對癥下藥”,逐個消滅東溪河流域的“污點”。
“地圖精準鎖定東溪河流域內海豐縣、陸豐市9個鎮人口及生活污水產生量、畜禽禁養區及限養區養殖分布、水產養殖范圍及面積、24.8萬畝農田區域劃分、涉水重點工企業分布等信息。”汕尾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道,“污染地圖”為流域科學治理、精準施策、源頭防治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組建一個現場專班,
將問題化解在萌芽階段
“東溪河治理涉及多個職能部門,需要大家共同推進。”汕尾市抽調市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水務、農業農村等部門多名業務骨干,組成東溪水閘國考斷面水質達標攻堅工作專班。至此,東溪河治理由“獨奏曲”轉為“交響曲”。
“由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帶隊常駐東溪河現場。”汕尾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道,專班實行集中辦公、現場辦公、聯合辦公,治水工程上有各類難題可馬上協調專班報有關部門推進解決,打通全流域治水“堵點”。
“九龍治水”變為“一龍管水”。機制上的高效運轉,是東溪河提升治理成效的重點實踐。
據了解,專班定期會商研判,多次組織技術人員到一線開展技術指導,主動協調海豐縣、陸豐市政府提級指揮調度,督促縣直部門、鎮政府領導下沉一線推動工作,幫扶解決各類復雜問題。
此外,專班嚴格執行“一周一計劃、一周一報告”工作制度,及時調度掌握各項工程進展情況,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反饋給市、縣、鎮各級部門,力爭短時間內最大限度把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
聘請一支技術團隊,
開展駐點技術指導
“我們的技術指導起到了作用,成效顯著。今天汕尾市領導過來開攻堅現場會,要求各級黨政領導、設計施工單位、技術支撐單位全員動員,久久為功,相信只要大家全力以赴,會取得好結果的!”在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駐點技術人員的治水筆記上,記錄著這樣的一段話。
據了解,為解決攻堅過程的技術難題,汕尾市聘請有豐富治水經驗的技術團隊——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技術人員,開展東溪河水質達標精細化治理工作全過程駐點技術指導和服務。該技術團隊技術人員用駐點日記的方式,記錄下初接任務時的忐忑茫然,理清頭緒時的豁然開朗,收獲成效時的喜上眉梢……
“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跟蹤流域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每月形成水質分析研判報告,聚焦水質波動成因快速研判,及時發現風險隱患并提出應對措施。”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技術人員說道。
據介紹,該技術團隊在開展流域通量測算,摸清全流域污染底數,量化分析不同污染源、行政區域、支流的污染貢獻比例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同時,技術團隊針對東溪河的藻類異常增殖問題開展研究,重點研究東溪河流域藻類對水質的影響及應對措施,探索水生態系統修復的治理路徑。
出臺一套工作制度,
打響鐵腕治污第一槍
東溪河治理繞不開避不過的關鍵問題——兩岸的養殖尾水排放難題。
“干支流兩側的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尾水直排入河是治理過程中的‘攔路虎。”汕尾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溪河污染防治從兩岸養殖污染打響,而且必須在最短的時間把這塊難啃的“硬骨頭”拿下。
“養殖污染難題需要充分發揮農業農村、水務、生態環境等部門監管職能。為此,汕尾市紀委監委開展專項監督檢查,倒逼各地、各有關部門落實責任、推動工作。”汕尾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市里印發了專門的督導方案、執法方案等,統籌凝聚多方力量,做實做細做通群眾工作,推動形成齊抓共管、多層監督的治水新格局。
“今年來,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多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 428人次,檢查企業 127 家次,作出責令整改 28 家,立案查處 6 家,查封或取締“散亂污”2家,通報屬地鄉鎮拆除畜禽養殖 3 家。”汕尾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幾年汕尾市持續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層層壓實責任,讓“治河”和“管河”雙管齊下,東溪河流域養殖尾水污染源大幅減少,沿岸環境明顯改觀。
此外,充分發揚“店小二”精神,在嚴格執法的同時開展技術指導幫扶。汕尾市印發實施了《東溪河流域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實施方案》,海豐縣、陸豐市相繼召開推進會,指導幫扶周邊水產養殖戶落實“干塘曬塘”申報制度。同時,積極開展東溪河周邊地區作物種植調查和耕作土壤勘測,組織技術隊伍深入東溪河沿岸各鎮(村)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指導,集中培訓8場次,培訓農戶2.51萬人次。
實施一批工程措施,
百日攻勢按下“快進鍵”
在海豐縣赤坑和陸豐崎頭濕地,經過沉淀過濾、植被吸收、微生物降解等作用,清澈的水源不斷補充到東溪河里,河邊的海鷗不時掠過河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油然而生。
“為發揮減排效益,發揮截污凈水的疊加效應。汕尾市積極推進西湖緩沖帶、赤坑圍仔角片區建設生態調蓄塘系統治理工程項目、陸豐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項目等工程進展。”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駐點技術人員介紹,兩岸濕地種植沉水植物約16萬平方米,實現日循環水量3萬~6萬立方米,也成為當地獨具特色的景點之一。
在海豐中閘重建現場,工程已完成通水,成為調節東溪河水量的重要工程。
“目前還完成了東溪河沿岸24宗穿堤水閘建設及東溪水閘31塊閘板更換,正推進海豐五羅河易澇區9宗水閘和陸豐市6宗水閘建設。”汕尾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一系列水閘工程調度水資源,有效保障了東溪河生態流量,促進水體流動性。
此外,汕尾正全力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陸豐市啟動潭西鎮污水處理廠、上英鎮污水處理廠復工,加強通水調試運行;完成了星都污水處理廠可研編制,啟動星都污水管網排查,分期推進星都全域居民生活污水管網及處理設施建設項目。海豐縣完成赤坑鎮、陶河鎮剩余主管網鋪設,開展城東鎮圓墩、后林片區及可塘鎮長橋工業園區污水管網建設。東溪河兩岸的治污攻堅工程正逐步提速增效。
“雖然東溪水閘國考斷面水質均值總體達標,但達標基礎尚不牢固,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今年第四季度還面臨著枯水期生態補水少、水產養殖尾水排放高峰期等困難和挑戰。”即將進入2023年百日攻堅的沖刺階段,汕尾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東溪河治理仍需按下“快進鍵”,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確保水質長期穩定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