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嬌
2023年5月孔祥敬受邀參加了泰順縣與中國作協《詩刊》社、中國詩歌網合作舉辦首屆“廊橋詩會”,會后創作了組詩《泰順風物記》,該組詩是其創作視角有意轉變為生活隨記的延續,徜徉于旖旎風光的江南水鄉,遍游承載著泰順當地傳統文化的名勝古跡。詩人借泰順風物抒發情感,在對當地山水、文物的審美關照中形成了璀璨的詩歌風格:遠近與虛實里光影交錯、山海無邊孕育著地方風物、悠遠的歷史記載了如歌的歲月。
一、光影如歌 :遠近與虛實
泰順縣位于浙江溫州市西南部,處于浙江省的最南端,與福建省接壤。明景泰三年(1452)設縣,由瑞安、平陽兩縣之遠鄉劃分而來。泰順縣歷史上曾經七度修志,留存至今的有四種縣志,即崇禎《泰順縣志》,康熙二十二年《泰順縣志》,雍正《泰順縣志》以及林鶚父子私修的《分疆錄》。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風光,在遠與近、虛與實當中,光影穿梭歷史,古老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碇步》一詩即通過遠與近的距離營造出光影交錯的朦朧詩意。“那些制造音步的琴手/藏在何處/想與你相認的客人/期待了很久/給我鑰匙的泰順/打開河流/把舟斜橫灘頭/目視前方/不用耽心腳底的鍵盤/碇下,音符從魚齒劃過/碇上,光影交錯/平平仄仄踏歌行”。距離可以是空間距離、時間距離或者心理距離。物理距離上的遠與近是客觀存在的,有科學的衡量標準。但在情感作用下產生的心理距離卻無法丈量,“遠”可以變“近”,“近”可以變“遠”。“想與你相認的客人”“給我鑰匙的泰順/打開河流”。詩人用“你”“我”設定拉近了心理距離,對碇步橋有天然的熟悉與親近。橋是路的延伸,碇步橋歷史久遠,《爾雅》中記載:“石杠謂之徛,徛者,步橋也。按即聚石水中,以備步涉者。”《竹書紀年》亦有記:“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師,東至九江,架黿鼉以為梁。”古人用大小礫石或較整齊的條石,在淺水的澗流溪中筑起一個個石磴,遠遠望去猶如一只只露出水面的烏龜背,故稱其為“黿鼉”。橋讓人們跨越了河流,也成為穿越千年的文化通道。“音符從魚齒劃過/碇上,光影交錯/平平仄仄踏歌行”。
提線木偶戲是一種極具泰順地方特色的傳統戲劇,古稱“傀儡戲”,始于南宋,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泰順有“木偶之鄉”的美譽。泰順的木偶戲題材豐富,經典劇目有《徐策跑城》《十八相送》《真假美猴王》《鐘馗醉酒》《貴妃醉酒》《濟公》等。《提線木偶》整首詩充滿了光影藝術的美感:“幾根竹子撐起臺幕/鑼鼓、嗩吶、胡琴點亮山鄉/勾,挑,提,拉/傀儡登場/抽刀,入鞘,拔劍廝殺/劃船,抬轎,迎親娶嫁/點火,噴霧,脫衣變臉/那廂頂葫蘆,舞獅子,提壺倒茶/這廂走獸飛禽魑魅魍魎/忽然,閃電炸碎云端/一臺戲到了高潮/生、旦、凈、末、丑/忠奸賢愚粉墨亮相/半月額樸刀眉銅鈴眼/攀鳳冠柳葉眉懸膽鼻/丹鳳眼臥蠶眉棗紅大臉漢/怒目金剛,低眉菩薩/一字胡,三綹胡,八字胡/血噴大口,披肩黃發/頭生雙角腳踩辰星風火輪/唱,念,吹,打,斗/聲浪鼓蕩北調南腔/傀儡出將入相/誰知有人暗中忙。”提線木偶做工精致考究,偶頭用樟木或紋質較細膩的雜木雕刻而成,內設機關,能轉動眼珠和閉合嘴巴,彌補了其他地方木偶戲沒有臉部表情之不足。木偶臉譜簡潔細致,身著衣裳做工細膩。“勾,挑,提,拉” “唱,念,吹,打,斗”,操作的藝人熟練撥動木偶身上的提線,觀眾的情感被“傀儡”挑動著。假亦真時真亦假,世間紛亂復雜,人在其中常如霧里看花,就如同這“傀儡出將入相/誰知有人暗中忙”。
二、山海如歌:地方風物頌
據清代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浙東入閩,道險而狹,迤邐千里,山勢崨嶫,灌木蓊翳,糾紛盤互,不逞之徒,往往跳穴其間。內可以聚糗糧,下可以伏弓弩,急可以遠遁走,緩可以縱剽掠。以故浙、閩多寇盜,好作亂,長吏不敢問,將兵者難撲滅,地險然也。”古時泰順境內山勢險峻,溪流密集,寇盜橫行。百年之后,國泰民順,山河無恙,煙火尋常。孔祥敬的《小溪》一詩讓人感受到泰順村居生活猶如陶淵明筆下歸園田居般的愜意。“這里的風物很低調/明明是一條奔跑的河流/卻叫溪,溪水/看得清頑石,魚/在水草里嬉戲/早晨或傍晚蹲在溪邊/你的臉映入了溪里/就連溪東的鴨,溪西的竹/南溪的茶,北溪的花/溪上的廊橋/遺夢般閱讀著自己/“哦,我的靈魂”/倒影與這小溪/靜靜地流去”。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見得尋常了便叫溪,人們總是容易習以為常,然后不再追訴起源。“明明是一條奔跑的河流/卻叫溪,溪水。”這條被習以為常的溪,東邊有鴨子,西邊有竹子,南邊栽著茶,北邊種著花。
泰順有豐富的竹資源,幽靜的竹林風光讓人流連忘返。“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青青。”(《詩經》)“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劉禹錫《庭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蘇軾《於潛僧綠筠軒》)竹以淡雅高潔、寧著受到歷代文人吟詠,并有“君子比德于竹”。漫步在泰順竹林,孔祥敬體會到古人對竹的喜愛,幽幽竹林,青竹挺拔于溪水之畔。除了竹資源,茶也是泰順的重要物產,明崇禎六年,《泰順縣志》記載:“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竅獨佳。”康熙二十年(1683),知縣劉可聘主持修志,縣志記載:“泰順產茶止供一邑之用,且無佳者,例不入貢,亦無外方之貿易。”泰順產茶歷史悠久,清朝時期產量較低,只在本地交易。隨著栽種技術的提高,茶早已成為泰順的一張重要名片。
漢代班固《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明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安土重遷是依靠土地生活的傳統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泰順人依賴著溪水繁衍生息,趕鴨、觀竹、飲茶、賞花。地方風物展現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一代代泰順人的生活習好,物質生活作為安土重遷的文化心理的外化。
三、歲月如歌:歷史的印記
泰順縣位于浙南邊陲,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置縣:“取國泰而人心效順也。”(明·崇禎《泰順縣志》)。江南水鄉美在盈盈一水間,泰順以其古老的建筑、美麗的水鄉風光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而聞名于世。泰順有許多著名的景點和歷史遺跡,其中最著名的是廊橋。高山深谷的地貌以及充沛的降雨量,兩山之間溪流密布、水網縱橫,極大地阻礙了人們的出行的便利。普通的橋由于橋墩容易受到洪流的沖擊,即便是石橋也難以保證安全。木拱廊橋的建筑模式恰好適合泰順的地理特點。為滿足日常生產、生活的需要,設計獨特、造型精美的編梁木拱廊橋便在泰順應運而生。1989年,夏碎香在《中國文物報》發表《獨具一格的木拱廊橋》,第一次將泰順的編木拱梁橋稱為“廊橋”。
清代泰順詩人張天樹描寫仙居橋的《長橋夕虹》詩:“凌虛千尺架飛橋,勢控長虹掛碧霄。”泰順是“中國廊橋之鄉”,古廊橋的數量、保存質量以及建造歷史、藝術價值都是世界之最,為中國古代拱橋的代表。泰順境內至今較完好地保存著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木拱廊橋,是珍貴的建筑工藝遺存,被人們稱為古代木結構橋梁的活化石。孔祥敬的《廊橋》一詩,通過廊橋這一意象表現了江南水鄉靜謐恬淡的生活氣息。“舌尖上的欲望/翻卷路過的云霧/風沿雙肩滑翔/雨落入小溪/捧起橢圓的意象/一首唐詩或半闕宋詞/從石縫長出了驚嘆/挽住右岸的靈秀/伸向左岸的悠遠/田畈,山野,村舍/茶花吐蕊,新竹拔節/淡定孤傲的廊橋上/擠滿了五月采摘的詞語”。詩人開篇即寫江南水鄉的“水”景,水不止是廊橋下的溪水,還有“翻卷路過的云霧”“雨落入小溪”,細雨中薄霧空蒙,江南水鄉美得朦朧秀麗,充滿靈性。在似真似幻的自然景色中,又充滿人間煙火氣,“田畈,山野,村舍/茶花吐蕊,新竹拔節”。詩人有著清醒的現實思索,“淡定孤傲的廊橋上/擠滿了五月采摘的詞語”,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走過橋去耕作,去采茶,去林間。廊橋上走過一代代人,水鄉人有著自己的耕種習慣與生活方式,通過一座座廊橋連接起勞作起居。廊橋不僅作為水陸交通的紐帶,是重要的交通設施,更是江南水鄉風景的重要構成景觀,歷代的民風民俗賦予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包含著深沉的歷史感喟,“一首唐詩或半闕宋詞/從石縫長出了驚嘆”。廊橋“右岸的靈秀”“左岸的悠遠” 似凝滯的時光,回首已千年。橋不再僅僅是有效用的交通設施或者景觀,而寫意成了詩橋、詞橋,成為雋永的詩歌意象,橋在歷史與文化的時空下,見證滄海桑田:時空流轉、人事變遷、朝代更迭。懷古或嘆史,引發詩人思接千載,喟嘆千古幽思。
孔祥敬的組詩《泰順風物記》,沒有用濃烈夸張的語言渲染泰順悠久的歷史與如畫的江南水鄉美景,而是用了自然平實的語言描寫在水鄉的悠然。漫步泰順,感受傳統的延續,走過琴鍵般的碇步橋,走過孤傲的廊橋,走進江南水鄉平平仄仄的韻律里。
責任編輯/宋文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