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佳慧 田錦浩
摘?要: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意義重大。本文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問題研究》一書進行梳理和評述,有助于積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踐經驗,并探究兩大戰略有效銜接的機制,從而更好地落實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政策。
關鍵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8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要繼續壓緊壓實責任,把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堅決防止出現整村整鄉返貧現象。”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問題研究》一書,不僅回顧梳理了我國的特色扶貧歷程,更是將研究視角轉移到“三農”問題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層面,詳細闡釋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必要性、現實銜接難題,以及兩大戰略銜接的機制和有效路徑,這對我國進一步深入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1?回顧中國特色扶貧之路
該部分主要是回顧和總結我國過去在扶貧政策實施、制度構建以及減貧經歷等方面的經驗和成就。從扶貧的歷史進程中尋求新思路與新突破。該書根據我國對貧困治理劃分的六個階段,清晰地闡明了每個階段我國扶貧所面臨的基本情況、所采取的基本政策、該階段采取的政策效果。例如1949—1978年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華人民經歷了殘酷戰爭的摧殘,人民經濟情況普遍糟糕。根據聯合國發布的糧食占有量標準,1949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只能基本滿足我國糧食需求。因此,該時期的扶貧政策集中于促進農業生產,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該書指出,在這一階段想要大規模地解決貧困問題不太實際,首要任務應該是恢復生產,解決老百姓的生活需要。通過人民公社等規劃,縮小貧富差距,解決生活需求。
該書將我國扶貧道路上的特點總結為扶貧標準越來越高、扶貧對象越來越精確、減貧的速度越來越快。對于扶貧特點的總結簡練精辟,深刻體現出了我黨始終堅守共同富裕的初心和對于扶貧工作精確的把持。扶貧標準應該與我國的客觀社會生產能力相契合,扶貧對象應該隨著扶貧工作中心的不斷下沉更加精確。
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國減貧工作的重點任務歸結為:第一,建立后減貧時代的反貧阻斷長期機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第二,積極應對農村人口相對貧困問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第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共同富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該書對新發展階段減貧任務的歸納,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扶貧工作中如何使鄉村居民真真切切的獲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關注。
2?鄉村振興啟航新征程
該部分聚焦于“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概念,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等文章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概念起源于黨的十九大,具體來說這一概念提出于2017年10月8日黨的十九大會議至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前三個月。根據黨的十九大會議上提出了二十字總要求,該書從鄉村振興的基石、保障、靈魂、核心、目標五方面,分別論述了產業興旺是要解放農村生產力,吸引社會資本提供物質基礎;生態宜居是要從傳統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構建人和自然和諧共處新格局;鄉風文明就是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培育文明鄉風,改善農村人民的精神層面;治理有效就是不斷提升治理水平,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三治”模式。生活富裕就是使農民的收入增加,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農民。該書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于文件中提到的“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并”四種推進鄉村振興的方法作出解釋。該書認為所謂的集聚提升即根據村莊特有的自然資源進行鄉村建設,挖掘其潛力,形成產業進行支撐,從而提升經濟收益;城郊融合即重視處于城鄉結合部分的村莊,認識到該類村莊在城鎮化過程中受到的虹吸效應等影響;特色保護即保護這類因為遠離城市,地理位置特殊,從而保留了當地特色的文化習俗,建筑景觀的鄉村。防止這類鄉村自身民族文化流失,保持鄉村結構的完整,發展當地旅游業,將特色文化資本轉化為促進村民收入的經濟資本;搬遷撤并即搬遷已經不適宜居住、人口流失嚴重的鄉村,但也要充分考慮到當地居民的自身意愿,不強制搬遷。
3?兩大戰略的異同及有效銜接的必要性
該書認為2021年作為“兩個一百年”計劃的交匯期,意義非凡。對于扶貧工作來講,它標志著“三農”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這一歷史交匯點,如何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兩者的有效銜接成為重要議題。該書在這一部分闡述了兩大戰略的相同之處與差異之處,進而論述有效銜接的必要性。
該書表示,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在以下三個方面是相同的:目標、對象和機制相容性。對這三個方面一致性的闡述,說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具有內部統一性。兩者都可以加快城鄉融合、打破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都是我黨部署的戰略性策略。脫貧攻堅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筑造堅實基礎,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農民全面發展。然而,該書指出,在這一關鍵的過渡期,不能將脫貧攻堅階段的政策和制度直接復制到鄉村振興階段,因為兩大戰略的作用對象和施策方式存在差異,基于這個邏輯,該書詳細闡述了兩大戰略之間的差異性。例如在論述效率性與公平性之間的差異時,該書提到脫貧攻堅主要是通過財政補貼、政策幫扶等手段,來幫助農村居民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只有通過精準幫扶,提升當地教育水平,提高內部“造血”能力,才能真正走出貧困。作者通過對內蒙古通遼市下的某村莊實地調查,發現當地居民因為婚嫁時的風俗,為自身財富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經過對兩大戰略之間一致性與差異性的闡述,該書通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等文件,說明了推進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的必要性。在這一部分,該書從四個方面論述兩大戰略有效銜接的必要性,該書認為兩大戰略的有效銜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舉措,是當前落實雙循環戰略、啟動消費的基礎,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作者通過列舉數據、引用重大文件、舉例論證等方法,充分論述了兩大戰略進行有效銜接的必要性。該書在這一部分的最后總結了兩大戰略有效銜接的基本原則:自然對接原則、統籌推進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通過對具體原則的說明,使讀者認識到兩大戰略有效銜接是一個工序復雜、任務艱巨的目標,需要各方各地充分協調合作才能夠實現。
4?兩大戰略有效銜接遇到的困境
該書在上一部分提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在具體政策、實施措施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在銜接過程中出現難題。從制度層面、經濟層面、文化層面、社會層面詳細介紹了農村與城市相比處于劣勢的原因。
該書指出,我國農村在制度上受到了國家對城市政策偏向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無論是從發展國家經濟的角度,還是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基于多因素考慮最終決定的方針。城市憑借和農村相比更為方便的交通,更為優勢的技術,成為了政策受益者,使農村缺乏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從而呈現出落后的現象。在經濟上,該書總結到,農業的產量是不穩定的,因為農作物的收成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氣候、溫度等因素,即所謂的“靠天吃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具有更強吸引力的工業產品;站在農村居民的角度來看,城市中工業企業的高回報也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在文化上,該書從男女社會地位差別的角度,深刻切入農村當今女性積極性不強的問題,提出應該充分調動老人、婦女、兒童的主動性,以提高鄉村全面振興的動力。在社會層面上,該書指出由于鄉村教育資源的匱乏,工資、福利等不足,導致農村地區社會組織人才的缺失,對推進鄉村振興起到阻礙。
5?如何使兩大戰略有效銜接
該書在該部分的引言中具有警示性的提出了新冠疫情可能會對擺脫貧困的我國居民造成影響。因此,為減少再次陷入貧困的風險,該書對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以有效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討論。該書從鄉村振興的五大內容出發,捕捉到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產業興旺居于首位。因此,該書先從農業產業的角度說明兩大戰略的有效銜接依托于農業產業。接著,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統計數據,該書認為農村與城市在師資的數量、質量以及教育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差距。教育是提高農村居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夯實鄉村教育對于兩大戰略的銜接十分重要。正如書中講述兩大戰略有效銜接所遇到的困境時提到,我國農村地區的社會供給不足,無法滿足鄉村善治的需求,面對這種情況,必須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重要作用,填補農村地區社會組織功能的缺失。最后,該書通過中央召開的會議和發表的文件內容,如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會,領悟出中央對生態振興在鄉村振興中起到的作用的重視,從生態振興在兩大戰略有效銜接中所發揮的作用、生態振興推進兩大戰略的機制以及要建立怎樣的生態模式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6?從實踐的角度理解兩大戰略的有效銜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該書作者為獲得農村貧困狀況的一手資料,深入沈陽市某鄉村進行實地調研。該書以優美的文學性語言描述了HQ村的自然風景與人文氣息,分析了該村附近交通帶來的地理優勢,使讀者對HQ村有了大致的印象。為了了解該村的基本狀況,作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人口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教育水平、收入結構進行分析,得出了人口呈老齡化、“三留守”人員占該村人口絕大多數、教育水平低、收入呈倒U型的結論,反映了當代中國鄉村的一個普遍困境。
工業化的浪潮卷過鄉村,帶動了鄉村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留下了隱患,如生態污染。為改善此類情況,我國政府實行“棚戶區改造”計劃,改善了鄉村生活環境。該書作者對當地居民住宅進行了實地考察,并采訪了當地居民,發現雖然部分村民通過棚戶改造等計劃從原先簡陋的屋子搬進了新房,但生活狀況的改善并不明顯,主要是因為收入并沒有直接地變化,反而增加了生活成本。例如作者采訪的當地居民李大爺,八十高齡仍要出門打零工,賺取微薄的收入。“上樓是干啥啊?是享受的,你得有錢才行啊。”深刻地說明了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亟待解決。
HQ村村大隊為解決村里貧困的問題,將村里的土地分給居民,號召種植冬蟲夏草,形成特色產業。該書作者通過訪談和實地調查,透過看似能帶領村民致富脫貧的表象,發現了不同村民褒貶不一的評價。大部分村民靠著大棚和冬蟲夏草等活動提升了生活質量,但是部分村民出現了“掉隊”的現象。該書分析該做法會在村內產生“馬太效應”,使資源匱乏的村民陷入結構性貧困。基于上述現象,該書提出了進一步提高教育培訓力度和廣度的建設性意見。
7?對兩大戰略有效銜接的政策建議
該書在前部分對我國扶貧之路進行回顧,對兩大戰略有效銜接的必要性和進行有限銜接時遇到的困境等作出理論分析,并深入農村進行實地考察,積攢了豐富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支撐,以此為兩大戰略有效銜接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轉變鄉村落后文化。該書提出應該從提升女性地位,為貧困女性賦權,提升女性資本入手。在書中對“賦權”這一概念作出解釋,舉出遼寧“巾幗脫貧行動”的例子,對在該行動中進行的捐資助學、技能培訓、健康關懷三方面努力作出肯定。第二,加快農村農業產業升級。該書認為應該轉變鄉村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農村地區產品和產業符合消費者需求、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拓寬思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第三,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制度建設,強化對農村基層黨組織人員的約束力,大力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以強化鞏固脫貧攻堅成就,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四,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做法包括廣泛宣傳生態振興的重大意義、用生態文明建設夯實鄉村振興的根本基礎、強化鄉村保護環境機制,推動鄉村振興。
第五,完善鄉村法規制度建設,即完善鄉村法律建設、強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參考文獻
[1]馬軍,孫大鵬.?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問題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22.
[2]孫大鵬.?實現有效銜接?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N].人民日報,?20220817(009).
[3]習波,李育好.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應對研究[J].農業經濟,2023(02):79.
[4]周林潔,傅帥雄.鄉村振興戰略下解決“三農”問題的邏輯、關鍵與路徑[J].農業經濟,2023(0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