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鐸印
前不久,山東某地一村干部在微信群中通知村民,接到滿意度調查電話并回答“非常滿意”的,憑借通話記錄截圖和通話錄音,可以領取200 元獎品。隨后,當地政府就此發布通報稱,已責令該村立即整改,對相關負責人通報批評。
近年來,類似干擾滿意度調查的事件并非孤例。滿意度調查是對工作成效的一種反饋,一些地方卻通過暗示引導、送禮發獎等方法來換取滿意度。滿意度調查的本質是為了了解公眾對公共服務的真實評價,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滿意度調查造假,讓調查無法獲得真實的結果,背離調查的本意,其做法會助長不正之風,使得群眾對調查產生不信任感,對政府公信力造成傷害,破壞地方的政治生態。采用“非正常”手段獲得滿意度,背離滿意度測評的初衷,這種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的行為危害甚大,決不能容忍。
滿意度不容“好評返現”。在上述事件中,本應客觀反映一地政績的滿意度被標價、被收買、“被滿意”,由此出現的結果不僅是調查數據的無效、評判工作成效的失真,更會導致后續政策扭曲走樣。相關地方紀檢監察部門應嚴格監督執紀,及時展開調查,對于滿意度造假行為,必須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依法依紀嚴格問責,讓那些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行為得到應有的處罰,使之付出代價,督促和引導黨員干部避“虛”就“實”,樹立求真務實的新風正氣。
金獎銀獎不如百姓的夸獎,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為官一任,各級黨員干部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事業觀,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把群眾的感受和滿意度真正當成努力工作的目標,以實干把“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理念落到實處,以實實在在的成效贏得群眾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