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山
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與美學觀念對傳統繪畫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審美的變化以及多元文化之間不斷融合,逐漸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圖式符號,如山、水、花草樹木等。同樣脫胎于中國藝術精神的傳統木刻版畫在誕生之初即對傳統繪畫符號進行表現,并在不斷演變中形成了獨具木刻版畫表現特性的繪畫符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視覺經驗和刻印技藝。在當前的版畫創作中,通過探究傳統繪畫符號的當代表現以及結合個人實踐體會,論述在當代版畫創作中傳統繪畫符號的呈現方式及表現特點。同時,立足當前時代背景,對傳統繪畫符號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以此創作出蘊含優秀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當代版畫作品。本文將通過梳理中國傳統繪畫符號的發展脈絡,對傳統繪畫符號在水印木刻版畫中的圖式表現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意義進行深入探究,同時分析傳統繪畫符號在當代的創新表現,論述傳統繪畫符號在當代的圖式表現以及對當代版畫創作的積極意義。
中國繪畫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在文化引導下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精神活動而形成的藝術結晶,在演化進程中,結合思想文化、社會制度、審美語境、宗教理念等要素,形成相對穩定的繪畫創作樣式和藝術風格,且蘊含濃厚文化底蘊的繪畫符號。這些繪畫符號融合了當時所處年代及所處地域的文化特征、思想觀念,其造型特點、紋飾紋樣個性鮮明,形式多樣。
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將圖案繪于陶器上,例如繪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的舞蹈紋彩陶盆,形象生動,畫面具有活力,圖示充滿想象力。隨后在青銅器時期,人們在青銅器上制作出精美的紋飾,這些紋飾古樸、大方,造型多樣,其尾部多上卷,極其美觀。到了隋唐時期,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社會迎來了快速發展,經濟與文化也取得了極大的發展成就,這些因素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并在繪畫中得到了體現,人物、山水、花鳥繪畫各自有了發展并初步分類,出現了新的繪畫技法。其中,在中唐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運用了新的繪畫技法,畫面人物形象生動,設色大膽,運用朱砂、青綠等顏色,通過顏色的對比提升畫面的質感。這些技法的使用,增強了繪畫中筆墨的表現力,豐富了繪畫形式的多樣性,將隋唐時期國力強盛、自信豪放的時代特征表現了出來。其后的宋元時期,文人畫逐漸盛行并成為主流,其主要藝術特點表現為對所描繪對象神韻的追求和向往畫面平和淡雅的繪畫品格,在創作過程中使用大量意象的程式化表現手法以體現不同繪畫風格。王維被董其昌譽為文人畫的鼻祖,他提出“引詩入畫”的繪畫創作觀念得到后世畫家的推崇,畫家們在繪畫創作時著眼于畫面意境的體現,畫中通過輕描淡寫的一勾一畫來表達個人的主觀意趣,并以此借物言志。
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中,不斷有新的繪畫符號出現以符合時下社會的審美需求,繪畫符號的不斷演變基于對傳統繼承的補充和突破,而這些傳統繪畫符號不僅是對繪畫技法的傳承,更是對中國優秀哲學文化、中國藝術精神的傳承。
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思想、繪畫圖示語言對中國傳統木刻版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傳統木刻版畫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而興起,通過不斷吸收融合中國繪畫的優秀圖式與繪畫精神內核并最終形成獨具木刻版畫版種語言的表現形式。鄭振鐸先生評價傳統木刻版畫的表現特點為:其作風之獨特雄奇,固與西洋版畫面目全殊,亦與日本之浮世繪版畫不同。[1]
傳統木刻版畫最初大多出現于宗教書籍的插圖中,例如唐朝《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扉頁插圖,隨著宗教傳播的需求,傳統木刻版畫也隨之蓬勃發展。在宗教書籍的插圖中,佛像、人物的表現多由線組成,版畫創作者以刀代筆,在木板上進行雕刻,所轉印出的圖示線條皆有傳統繪畫符號的體現,并通過線條的疏密擺放來構成畫面。宋元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雕版印刷技術的不斷完善,人們對精神上的需求更加廣泛。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別于宗教題材的民俗作品,木刻版畫的創作題材變得更多元,對傳統繪畫符號的表現更為嫻熟,為后續明代傳統版畫取得的成就打下堅實的基礎。
明代,隨著技術的積累,中國傳統版畫印制技藝達到了新的高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胡正言所組織印制的《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譜中圖示內容豐富,如花鳥、樹石以及名家畫作等。如對于樹木的表現,運用“饾版”技法,通過分版套印,體現了樹枝表面粗糙的質感,淡雅的配色和諧地將花與樹枝相融合,同時對水面的處理,以線板為主體,在局部區域上墨,描繪出了水面的清澈,給人以寧靜清幽的感受。畫面構圖意境深遠,樹枝造型曲折有力,流水自然靜謐,樹枝的曲折與流水的平緩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中國傳統美學追求。到清代,中國傳統木版年畫也迎來了發展高峰,出現了如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縣、四川綿竹等富有特色的傳統木刻年畫,各地版畫風格各異,題材豐富,畫中圖示具有中國傳統的生活元素,反映了當時的市井文化,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
傳統木刻版畫對人物、山水、花鳥、民俗等繪畫符號的運用表現更為嫻熟,其對文化、意境的表達以及其所體現出的造型特點、藝術風格,在當代版畫創作中不僅有圖式技法上的運用,還有文化意義上的傳承。
20 世紀30 年代由魯迅先生倡導發起的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使中國木刻版畫由以往的傳統版畫逐步發展為具有獨特審美意味的當代版畫。在當代水印木刻版畫創作中,版畫藝術家注重作品中對個人自主觀念的表達,水印木刻版畫作品的表現形式和對創作題材的選擇也有著較大的變化,對于不同媒介材料的運用也更多元、開放。
在新興木刻運動中,魯迅先生提出:采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富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未來的作品別開生路也是一條路。[2]因此,在當代版畫創作中,藝術家以具有當代審美的眼光思考水印木刻版畫的發展,在關注作品創新性的同時,亦對傳統繪畫符號在創作中的表現有深入的思考。藝術家以個人創作觀念為主導,對傳統繪畫符號進行一系列的重組、轉換,從而在作品中反映了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對社會的關注,體現對當代創作的思考。繪畫創作需要具體的圖示結構來體現,藝術家將個人觀念思想轉化為圖式進行表現時,需要藝術家有個人獨立的認識,這些認識絕大部分來源于藝術家對所處社會環境的體會,以及對傳統繪畫符號所蘊含的中國藝術追求的認識、理解,從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同時對于傳統繪畫符號的回顧,并不是對傳統的一種簡單緬懷,而是對我們在當代版畫創作中與傳統文化交融的思考。傳統繪畫符號中的文化價值和民族元素對當代版畫創作的重要作用,亦體現于“民族元素是版畫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版畫創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造構思素材……讓中國民族文化元素在版畫創作中大放異彩”[3]。同時我們對于傳統的理解應該建立在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上,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個人觀念的闡釋,從而使作品融合傳統繪畫符號表現特點并不斷創新,創作出符合現代觀念的現代版畫。
在當代水印木刻版畫創作中,藝術家們融合個人創作觀念與對傳統的認識和理解后,對作品的選題有了許多新的想法與突破,在繪畫創作上不斷推陳出新,所創作的作品在表現形式、題材、媒介上都有新的突破,并不拘泥于對過往的復刻,創作風格體現出強烈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屬性。水印木刻版畫作品的形式百花齊放,內容豐富多樣,在題材、圖式和刻印技藝上都展現出了全新的表現,將圖式創新與本民族藝術追求的融合推到更高的層次。
其中藝術家陳琦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體現了藝術家對傳統繪畫思想的深刻理解與對傳統技法的傳承創新,以及對傳統繪畫符號的再現、轉換,并且陳琦先生對于當代水印木刻版畫的表現方式有著個人更為深入的思考。“他的創作開始呈現系統化、脈絡化,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神氣質:第一,傳統的圖像和符號通過水印木刻的方式呈現出溫潤淡薄的人文氣息,并與現代繪畫造型語言和新技術手段結合,在題材和觀念之間形成了有機的融匯與互動關系。”[4]例如,在深入探究陳琦先生《信風》系列作品后,發現陳琦先生在運用傳統的繪畫符號進行創作的同時,通過對描述對象的進一步拆分、重組,對空間的疊加、分割,不過分追求客觀的反映,更多從主觀出發,從而營造出安靜平和的意境。在這個系列作品中,作品畫面具有顯著的東方審美特點,我們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創作的描述場景和繪畫圖式在具有豐富的中國傳統圖式特點的同時,又有著當代水印版畫的時代印記,畫中景物煙云氤氳、水墨淋漓,又富含著水印木刻的刀味、木味、印味,散發著一種靜謐的氣息,這種靜謐的氣息使畫面有了一種獨特的情感,像是在惆悵過去的流逝,我們在畫中所看到的是這個世界悄聲無息的變化,可望而不可即。從陳琦先生的版畫作品中可以發現傳統繪畫符號和傳統技藝的留存,他的作品內容豐富、構圖巧妙,在畫中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貫穿其中的是他對于時空概念的理解、感悟,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具象寫實與意象表達并行,體現出獨具個人創作觀念、具有東方哲學思辨的創作風格。
對于傳統繪畫符號在當代版畫創作中的體現,在藝術家張曉峰的作品中有所呈現。張曉峰先生善于運用中國傳統的饾版技法,通過對畫面的組合排列以及再現傳統繪畫符號,比如山、水等,同時在作品中注入自身的觀念,從而表現出自己的創作意圖和對傳統繪畫符號現代意義的詮釋。例如在作品《漫步聆聽之四》中,張曉峰先生運用的饾版技術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套印技術,而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基礎上的一種加以現代精神理念的創作方式,他個人對此的闡述是根據視覺習慣分段的觀物方法以抽離出眼中焦距的現實物象,組構成心中“意象化”的風景,以及對傳統繪畫符號的轉換、重構,使作品不僅體現現實場景中真實的存在,亦有在現實場景之上的自身觀念中“真實”的存在。
張曉峰老師對于傳統雕版技藝的熟練掌握和豐富的經驗積累,同時對傳統繪畫符號的轉換運用,在作品中不局限于客觀事物的再現與描繪,而是達到了一種如陳琦先生所說的“澄懷觀道,乘物游心的自由之境”。
中國傳統繪畫符號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并在中國木刻版畫的發展史中得到了充分表現,見證了審美的賡續以及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自新興木刻運動以來,一代又一代的版畫家們在探索著前進的方向,并基于當代的背景,以當代的眼光來思考傳統繪畫符號對當代版畫創作的意義,對于水印木刻版畫的當代表現形式有著多方面的思考,作品通過對視覺空間的重新架構、對固有形象的有意變化、注重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表現出對歷史文化的當代反思和對個體的自我體察。本文通過梳理研究傳統繪畫圖式在不同時期水印木刻版畫作品中的體現,分析傳統繪畫符號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以及圖示表現特點,論述對傳統的轉換與自身觀念演繹的結合不僅影響、推動藝術家創作風格的形成,還為當代水印木刻版畫創作提供理論價值,具有積極的意義,以此更好地創作出具有中國文化精神的水印木刻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