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馳疆

楊本芬
從80歲出版首部個人作品《秋園》開始,豆子芝麻茶就成為楊本芬文字里不可或缺的意象。這是她岳陽老家的特色茶飲,炒香的黃豆和芝麻,些許茶葉與姜鹽,滾水下去,香氣四溢。家中來客,話匣子先別打開,最要緊的就是上一杯茶。
如此看來,楊本芬的茶頗像張愛玲的香,都有故事開講的儀式感:上茶、點香,人間萬事徐徐展開。但張愛玲出名趁早,文字華麗又犀利;楊本芬大器晚成,言語皆是樸素與悲憫。她的前三部作品《秋園》《浮木》和《我本芬芳》,分別講述了母親充滿苦難的一生,特殊年代的農村故事,以及自己隨波逐流的漫長婚姻。到了《豆子芝麻茶》,她又將視線聚焦老年女性群體,講述著奶奶們的情愛與無奈,日常和無常。
三個女性故事是三幅時代畫像。其中一幅的主人公叫湘君,是楊本芬在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分校讀書時的同學。她曾是班上最清麗的女孩,卻接連遭遇情感背叛,最后和學校體育老師走到一起,雙雙被開除。湘君得到了愛情的呵護,但丈夫為家庭累病而死,她拖著幾個孩子,靈秀聰慧漸被粗糲和貧困磋磨殆盡——最后一次見面,她成了“身條粗壯的農村大媽”。第二個主人公是冬蓮,楊本芬中年時的好友。她曾遭受嚴重家暴,總是鼻青臉腫來上班,忍無可忍后終于下定決心離了婚,可面對前夫的死纏爛打,面對四面八方的聲音,面對傳統婚姻意識,她又妥協了——這一次萬念俱灰,因為連離婚這條路也沒了。
書中最有趣的人物是拾荒奶奶秦老太,是楊本芬遛狗時結識的。她16歲時被父親逼著嫁到山里,后來帶著孩子逃出大山;第二次又遇人不淑,懷著孩子逃走;第三次婚姻,丈夫病痛多年,她長年照料直到老伴去世。66歲時,她終于迎來了人生自由:她每天撿垃圾,給垃圾整理房命名為“工作室”;在小陽臺上曬半裸日光浴,讀《故事會》,吃零食。她說:“這是再好也沒有的人生了。”
楊本芬自己也是群像里的一員:為兒為女大半生,從客廳到廚房,從母親到祖母,做了一輩子家庭“客體”。60歲時,她在廚房里開始寫作,一點點逃離和對抗命運的安排。但在她的回憶里,如書中后段講述與母親、與兄長的生離死別時,依然流露著一絲無奈——一絲身為女性拼盡全力尋找主體性的無奈。
所幸,這種無奈正在漸漸消弭。50歲自駕上路的蘇敏,75歲寫小說的“中國摩西奶奶” 姜淑梅,83歲仍在創作第五本書的楊本芬,還有網絡上越來越多展現自我的奶奶們……當她們找到了自我與自信,那就是她們的黃金時代。
奶奶們的人生就像那杯豆子芝麻茶,翻炒半輩子,淬煉半輩子,雞毛蒜皮半輩子,都值得以一次滾燙的沸騰,沖出歲月的清香。

《豆子芝麻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