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小銀
社會的進步和老年教育的快速發展,老年人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不斷追求的生活品質等現狀,對珠海市老年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廣東省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公報,珠海市常住人口243.96萬人,戶籍人口144.43萬人,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9.52萬人,占戶籍人口的13.52%。同時,還存在數量龐大的非戶籍常住老人。在19.52萬名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老年教育需求的老年人約占三分之一,這意味著珠海的老年大學學位需求大概在6萬人左右。然而,珠海老年教育設施的數量初步統計只能提供約2萬個學位。每到開學報名季,報名異常火爆,招生人數已極度飽和。曾有老同志為了老年大學的一個興趣班學位,在開始報名的前一天就帶上干糧和裝備在老年大學門口排隊。
一邊是旺盛的求知欲,一邊是擠不進的校門,這讓不少老年人引以為憾。缺老年大學、缺師資力量、缺資金投入,彌補現實中的這些缺憾,既是制度設計的過程,也是制度落地的過程。事實上,《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出臺,可謂讓權益落地。其中提出了發展老年教育的五項主要任務,擺在首位的即是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優先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促進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老年教育,推動老年大學面向社會辦學。
老年人長期穩定地居住在社區,對社區最了解、最有感情,同時對社區的向心力也最強,因此社區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有效的教育和引導,使他們能夠便捷、順利地享受應有的教育權利。老年教育社區化辦學,是惠及眾多老年人的舉措,是社區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珠海市香洲區老年大學原為珠海市香洲區老干部活動中心,2014年4月事業單位改革更名為香洲區老年大學,掛離退休干部活動中心牌子,隸屬區委老干部局,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為實現老同志就近學習、就近活動、就近得到關心照顧、就近發揮作用的目的,香洲區老年大學一直堅持將工作重心向基層轉移、力量向基層下沉、資源向基層傾斜,建好老同志“家門口大學”,同時,開門辦學,滿足轄區內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校9年來,以每年新建2~3所社區分校的速度發展,逐步構建出以區老年大學本部為中心、社區老年大學分校為輻射點的中心固定、軸帶支撐、輻射周邊的“一校多區”辦學模式,形成區、街道和社區三級老年教育網絡,實現老年教育全區10個鎮街的全覆蓋。在“一校多區”的辦學模式下,該校從最開始建校的16個教學班286人次學員,發展到目前擁有1個校本部、20個分校,開設舞蹈、音樂、美術、保健、文學、攝影、棋牌等7大系、46門專業課程,聘用授課教師84名、教務管理人員24名;招生規模峰值曾達到全年招生240個教學班、11047人次學員,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基層社區老同志們和社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隨著社區分校規模的擴大,一些教學班級自發性地形成了一些學習小組、興趣小組,他們不僅在課堂上相互學習幫助,課下也約在一起繼續深入交流,甚至有的小組發展成了文藝社團組織。為此,香洲區老年大學將社區分校升級打造為社團孵化平臺,將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召集凝聚起來,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這些特長生、優等生走出小課堂,走向大舞臺,成為香洲區甚至珠海市的重要文化骨干力量,在各類比賽、表演、宣傳活動中,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各類藝術社團的不斷發展壯大,及其在社區中的影響逐漸提升,促成了廣大老同志參與發展、共享成果的迫切愿望。針對這一實際,香洲區老年大學與區委老干部局、鎮街社區黨組織共同研究,推動打造老同志基層自治平臺,以黨建為引領,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將黨的政治、組織優勢和老同志的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把黨的主張通過老同志傳遞到“神經末梢”。比如,在課堂外培育以離退休干部黨員為主體的老黨員先鋒隊、志愿服務站等特色組織,讓他們活躍在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傳遞正能量,發揮正效應,在加強社區黨建、維護社區治安、創建文明城市等方面貢獻力量;再比如,拓展老同志們發揮作用的新領域,讓他們進入小區業委會、企業黨支部、社區民情角、黨員談心室等,充分激發其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熱情。
從社區學習平臺到社團孵化平臺再到基層自治平臺,這些社區化的平臺打造是在推進社區化辦學中針對新生事物所采取的新應對和新舉措。事實證明,社區化辦學模式不僅滿足了老同志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美好愿望,也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應。
老年教育向社區延伸,既是老干部、老齡工作的重心下移,更是關愛老年人的具體體現。老年教育社區化辦學是為社區群眾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創新治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活到老,學到老。”繼續受教育,是老年人的權利和需求。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印發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2021年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對加快發展老年教育、擴大老年教育供給、創新老年教育體制機制、提升老年教育現代化水平作出部署。把面向全體老年人辦學作為老年大學的價值取向;把社會參與、全民行動、開門辦學、優化供給作為辦好老年大學的基本原則,為推進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香洲區老年大學的書法課堂
老年人投身社區老年學校學習,是老年群體提高生活、生命質量,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和現代高科技成果、實現精神文化養老的重要選擇和有效途徑。社區化的老年教育,針對現代老年人的特點、心理變化、生活方式進行科學的引導,使其了解時事政治、大政方針,得到心理疏導、文化陶冶,適應社會發展,應用現代生活工具,掌控生活能力;學習法律法規,用法律武器保護維護自身權益,提升弱勢群體的生存權,提高自身整體素質;此外,社區化的老年教育,可以呵護老年人身心健康,使老年人把上課交友當成一種精神寄托,增強對生活的適應力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增加幸福感,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老年教育的社區化辦學,客觀促成社區文化人才的激活、文化隊伍的壯大和文化生活的豐富。在各類書畫攝影展、文藝比賽、市民運動會等活動中,涌現出更多老年運動員的身影;在話劇、廣場舞、詩友會等自發性的社區文化活動中,老年人也是其中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主力軍;一些優秀老年學員,成了社區的特聘文體指導員,幫助社區組建了廣場舞隊、戲曲隊、腰鼓隊等,每天活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老年學員還組建了老年表演隊,定期在社區居家養老點為社區居民巡演,深受市民的喜愛。
老年教育的社區化辦學拓寬了老同志走向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活動空間。以香洲區老年大學為例,根據轄區的實際情況,圍繞“文明養犬”“紅色業委會”“社區改造”“電梯安裝疏導”等多個項目,從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和利益出發,主動作為,不辭辛勞地四處奔波做工作、統一群眾思想,共同為社區公共事務提供決策意見,支持了社區居委會工作,又增進了鄰里感情。
社區化辦學形成了“教育一個老人、帶動整個家庭,影響幾戶鄰居、輻射周邊小區;教育一批老人、帶動一批家庭,影響整個小區、輻射一個社區”的良好氛圍,涌現了一批像“社區領袖”“民意代表”等社區老年人的典型。在這些老年人的表率作用影響下,社區廣大黨員群眾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社區里呈現出處處春意暖、滿目夕陽紅的和諧氛圍。社區化辦學讓老年人成為新時代的陽光老人、風范長者和模范公民,在獲得群眾的充分信任與肯定中再次實現了自我價值。
總之,發展老年教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是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學習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老年人作為社區成員中的一個重要群體,發展社區老年教育是當代老年人的呼喚,是老齡化社會發展的必然,社區老年教育必將在解決老齡問題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