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燦臻
老年人選擇臨摹對象時,一定要做到“取法乎上”,簡單地說就是起點要高,即從學習最經典的作品入手。清代畫家秦祖永說:“畫不思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因此,學習中國畫要與古為徒,師古人。常言道,“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上”就是要按照國畫的行規,向優秀的方向變革,學經典也就是讓巨人攙著你走路。而許多老年學友,包括筆者,在“取法乎上”上走了許多彎路。課堂上,老師講“經典”,并一再強調臨“經典”的重要性,但有些學員課下卻是自己想臨什么就臨什么,沒有跟著“經典”走,“學”和“練”是兩層皮,未能融合在一起。長此以往,學到的東西必然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統。要知道,學繪畫必須借助前人的優秀成果,不能完全隨著自己的喜好來。古人留下的經典作品是經過歷史檢驗,是大浪淘沙后留下來的“金子”。因此,我們必須學習“經典”,把先賢的優點和長處先學會,然后再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變通,最后形成自己的風格。
路子正,事半功倍;路子不正,則枉費時間和精力。筆者發現在課堂講評中,教師評價較高的學員臨摹作品,一般除了技法熟練外,還具有取法較高、底蘊較深的特點,往往都是古今經典名作。所以,老年初學者應該老老實實深入學習和研究經典。
初學中國畫應該先專攻一家,努力“鉆進去”,一個階段的“像”是一種必然,是追溯前人心路的歷程,也是從中感悟藝術規律的過程。如果能集中精力,對臨其一兩幅作品,力求將作品的形神完整地表現出來,繼而反反復復臨,直至達到背臨的程度,那就更好了。對于一些經典作品,能夠精臨那么幾件,技法問題就可以大致解決了。將其真正吃透了,把傳統技法融入自己的感覺中,就可以達到觸類旁通的程度。

作者臨摹作品
臨摹時要用心感悟,那些大家們是如何思考的,如何用筆、用墨的,如何安排章法結構的,因為這些都是學好中國畫的基礎,所以要多花點時間琢磨。實踐證明,專攻一家是比較明智的選擇,由少到多、由淺入深,逐漸夯實基礎的做法可以為以后學畫打好一個穩定的基礎。在對一家有了深入了解后,再轉益多師,博采眾長,爭取構建起自己的藝術語言。
然而,我們許多老年學友沒有盯牢傳統經典,沒有集中力量練好基本功。有人學了山水畫,又學花鳥畫、人物畫,有人學了中畫,又去學西畫,這樣東學學,西學學,好幾年下來,學到的全是皮毛,一科也不精。年紀大了,精力有限,筆者給老年學員的建議是:學幾門不如學一門,學一門不如學一科,如梅蘭竹菊中只學畫梅或畫竹,涉獵面小一些,學得深入一些,更容易出成果,這也是許多人的經驗。
臨摹之前,一定要先讀畫。通過讀畫,可以加深認識,學習興趣也會隨之提高,特別是對于自己比較喜歡的畫,越臨越會覺得有味道。而有些老年學友讀畫不仔細,看上幾眼就動手臨,有人干脆不讀畫,一上手就臨起來,但由于對畫面不熟悉,不僅速度慢,而且往往會臨錯。其實,讀畫的過程就是不斷加深理解的過程。要在讀中悟,邊讀邊思考,多思才能有悟,有悟才能有得。
一幅畫,既要從整體宏觀地讀,又要具體微觀地讀。整體上看其大意、大勢、大結構,當然,打動人的還有其他許多制約因素,但宏觀上一定要弄明白畫的大結構。如果要把所臨畫作的技法轉化為自己手上的功夫,則更需要微觀的閱讀和思考。觀察得越仔細、理解得越到位越好。臨摹之前,應仔細揣摩其用筆、用墨和章法。比如臨一幅山水畫,需要先學會解剖山體結構,把山石一塊塊分開來看,是大間小,還是小間大,要仔細觀察它們的走勢;從筆法上,要看表現山石結構的線條,重點線的起伏、轉折,中、側鋒的轉換,感受其體積感;墨法上,要觀察其大體有幾個重要的塊面,塊面中墨色濃淡干濕的變化,還有虛實、呼應、留白情況,等等。當有對微細造型足夠敏銳的觀察力之后,我們面對一幅新的范畫,就能迅速抓住其筆墨特征和結構特色,那時再臨摹,效率就會大大提高,進入創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