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子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潞安化工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順應深化國企改革大勢,錨定企業戰略定位,作出全方位培養、引進、激勵、保障人才的重要安排。同時,圍繞企業發展需求,集團積極分層選拔培養和扶持引進各類人才,煤炭、化工等多個專業領域高水平人才數量實現迅速增長,構筑了適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結構,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用人得當,事半功倍。”時代在進步,要求在提高,用人更應該精準,如何將干部選派到最適合、最匹配的崗位上去,用其長避其短,對于潞安化工集團的發展至關重要。
靶向定位。近年來,潞安化工集團堅持“事業為上、人崗相適、人事相宜”的選人用人標準,始終堅持“重基層、重實干、重實績、重擔當”的鮮明導向,以干成事論英雄、以解決實際問題論能力、以高質量發展成果論業績。2022年,華潤煤業公司正處于基建狀態,生產副總經理空缺,需要既懂基建、又懂生產的優秀管理人員。高河能源公司生產部原部長陳大廣畢業于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礦建方向)專業,有高級工程師職稱,從事礦建工作7年,參與的高河礦井建設榮獲全國建筑工程質量最高榮譽“魯班獎”,隨后轉入生產技術部門工作10年,著力優化礦井采掘銜接部署。根據集團選人用人標準,在10月中高級管理干部調整中,陳大廣被選派到華潤煤業公司擔任生產副總經理。
拓寬渠道。潞安化工集團創造性推行“首席師”制度,將落實職稱制度改革同首席師選聘制度相結合。這一制度不僅充分考慮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及長遠發展需要,還注重掌握人選的“兩前一貫”情況,即以前的經歷,干過些什么;以前的業績,干成了什么;還要看一貫的表現,包括作風狀態、群眾口碑等。把敢不敢干事、會不會干事、能不能干事,作為選用干部的重要標準,做到“以事擇人”“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不拘一格用好頂尖人才和團隊。
李思齊是五陽煤礦“一通三防”領域的專家,針對該礦地應力復雜多變、瓦斯賦存條件惡劣等難題,創建了“李思齊創新工作室”,構建了具有五陽特色的瓦斯治理技術體系,保障了礦井安全生產,相關創新技術體系在全集團大范圍推廣。他先后發表國際SCI、中文核心期刊論文各1篇,獲得專利32項,省市級技術創新獎14項。在2022年度干部調整中,他被提拔為首席師。首席師制度進一步拓寬了員工的成才通道,完善了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起人才成長的“立交橋”。
完善制度。潞安化工集團全面加強干部日常教育管理監督,下發《潞安化工集團中高級管理人員考核評價實施辦法(試行)》,圍繞“價值創造”導向,建立健全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專項考核等全方位考核體系,全面、客觀、精準考核中高級管理人員的政治素質、工作實績、作風表現等情況,持續深化干部管理日常監督,著力提高干部監督工作的整體成效。
高端核心人才缺乏是制約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之一。深化引人、用人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是潞安化工集團進一步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開出的一劑良方。
創新人才引進模式。潞安化工集團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實行“項目+人才”“平臺+人才”的人才引進模式,強化效益意識和柔性引才理念,打破引才的地域身份限制。聘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維民等10名教授為決策咨詢顧問,打造現代煤基精細化工產業發展研究智庫。引進外部優秀經營管理人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集團總部市場技術部負責人、下屬重點企業負責人、技術骨干等20余名高端化工人才。
2021年,張國華通過人才引進加入潞安化工集團。 來到潞安之前,他曾入選“晉城市領軍人才”、原晉煤集團“雙百人才”計劃。來到潞安之后,由他組建完成“潞安清潔能源試驗室”,并成為技術負責人,牽頭完成了適合殼牌爐單燒潞安煤助熔劑研發。2021年12月實現了氣化爐全燒潞安本地煤這一重大技術突破,通過潞安煤添加助熔劑單燒,燒潞安混煤入爐成本由958.5元/噸降至734.88元/噸,煤綜合成本降低223.62元/噸,按照年產100萬噸產量計算(全年耗原料煤425萬噸),全年可降低成本9.5038億元。
張國華創新工作室依托潞安煤基清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在他的帶領下,又組建了清能實驗室,形成了由煤基清潔能源公司試驗室牽頭負責,全廠專業技術骨干為研發人員的創新團隊。團隊成立以來,以煤化工領域前沿技術、新產品開發、設備運行、生產問題等方面的研究為導向,進一步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創優人才成長環境。“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何發揮高端技能人才的引領示范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為建設高質量發展的能源化工品牌企業提供人才支撐。多年來,潞安化工集團通過傳、幫、帶制度,讓引進關鍵人才找到一個適合的傳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的時間按計劃進行教導,以達到資源保全和保證核心知識“備份”,讓高技能傳承下去。創新工作室的興建,就充分發揮了高技能人才的傳、幫、帶作用,成為廣大職工學習技能、提升技能的搖籃,新技術、新工藝的誕生地,效益增長的倍增器,企業生產建設、創新創效、攻堅克難的堅實陣地。
一年來,王莊煤礦的張旭波創新工作室被山西省總工會命名為省級創新工作室;煤基清潔能源公司的張國華、常村煤礦的張世麗、余吾煤業公司的周建偉3個工作室通過山西省煤礦工會的評估驗收,成為省行業級職工創新工作室。其中,煤基清潔能源公司張國華工作室是集團化工板塊的首個創新工作室。
大浪淘沙,能人盡顯。目前,潞安化工集團建成國家級創新工作室2個、省級15個、市級19個,培養了以王文勝為代表的一批國家勞模、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三晉技術能手等“潞安工匠”,帶領團隊取得創新成果6000余項,取得專利334項,累計產生經濟效益達5.2億元。
長期以來,社會地位不高、發展空間有限是制約高技能人才隊伍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貫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之間的發展通道,是探索人才工作的著力點。為此,潞安化工集團在職稱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創新人才評價方式,更好地促使優秀專業技術人才脫穎而出。
構建職業規劃。多年來,潞安化工集團著力構建人才工作大格局,全面加強集團公司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激勵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是實現集團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讓工程技術領域、生產一線崗位的高技能人才參加專業技術職務評審,也就是高級工可以參加助理工程師評審,技師可以參加工程師評審,高級技師可以參加高級工程師評審。”此舉措推行后,常村煤礦高級技師王文勝通過了山西省礦山工程專業高級工程師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在以前的職稱制度下這是不可能的事。據統計,集團專業技術人才總數已達18964人,占集團從業人員的37%,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整體素質逐步提高;在集團專業技術人才中,高級職稱1401人,中級職稱6750人,初級職稱10813人,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初具規模。
在第22屆全國煤炭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示范賽上,集團榮獲團體第3名,高河能源公司靳鵬鵬榮獲個人第8名(銀獎),于鵬偉榮獲個人第15名(銅獎)。全國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上,常村煤礦的“一種礦用在線多回路電氣絕緣數據測試裝置”、天脊集團的“液體二氧化碳煤礦井下防滅火直注技術”、煤基合成油公司的“凝液水質提升項目”受到廣泛關注。
培育成事舞臺。潞安化工集團扎實推進技能比武和崗位練兵,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不斷完善“培訓、練兵、比武、晉級、獎勵”五位一體的職工職業技能發展機制,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一大批具有勞動熱情和創造潛能的技術人才脫穎而出。
近年來,潞安化工集團高度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根據職業技能等級評價的要求,每年開展煤炭行業三十多個工種的職業技能鑒定評價工作,同時開展化工行業、電力行業、鐵路行業等行業的職業技能鑒定,還開設職業技能培訓、職業轉換培訓、一專多能培訓、技能提升培訓等項目;同時還充分發揮企校聯合培訓資源,推進高技能人才新知識、新技術培訓,逐步建立了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培訓、鑒定、使用、待遇四位一體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
與此同時,今年潞安化工集團面向社會新招聘238名大學生。大學生們被分配到了基層單位,通過“一對一”“師帶徒”等多種形式推動大學生人才快速成長,同時借助他們的專業知識儲備,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放眼未來,潞安化工集團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持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厚植創新發展的人才根基,全面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將人才優勢持續轉化為創新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為全面建設高質量發展的一流能化企業集團提供堅強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