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英
大慶油田設計院有限公司
2015 年國務院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整合精簡強制性標準。在標準體系上,逐步將現行強制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整合為強制性國家標準。
2016 年國務院印發《強制性標準整合精簡工作方案》[1],對強制性標準整合精簡工作進行部署。同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落實國務院標準化改革要求[2],明確將制定全文強制性規范作為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提出加快完成工程標準體系的轉換,構建中國特色的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3],并以新發展理念和系統觀念引領全文強制性規范的制定[4]。目前我國工程建設領域強制性標準普遍存在“系統性不強、安全底線作用不突出、創新引領性不足”的問題[5-6],作為國家社會治理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強制性標準,與現行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法律文件無法有效銜接。因此,強制性標準改革要逐步用全文強制性標準取代現行標準中分散的強制性條文,新制定標準原則上不再設置強制性條文。
工程建設規范體系按照全面覆蓋各類工程建設項目、全面覆蓋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全面覆蓋全社會必須遵守的技術規定原則構建。目前工程規范體系框架已基本建立,覆蓋了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部、電力、石油天然氣、石化等二十多個工業建設行業。工程建設規范分為工程項目類和通用技術類。通用技術類規范規定適用于多個項目的勘察、測量、設計、施工等通用技術要求,通用技術類規范是工程項目類規范中共性、重復性的技術規定,在通用技術類規范中確定的內容在項目規范中不再重復。目前已有29 項全文強制性規范發布,138 項工程領域全文強制性規范正在編制。《油田地面工程項目規范》是正在編制的油田地面工程建設領域的強制性標準。
為保證工程項目規范的編制質量和水平,編制按照“研編”和“制訂”兩步推進。根據研編結果進一步論證工程項目規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整合強制性標準體系,對確需編制的規范進行立項制訂。
全文強制性規范用整體工程項目或通用技術規范代替了原技術標準中單一工程技術或單一技術環節,同時強制性要求覆蓋了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維和棄置等各個環節,使全文強制性規范中對象的整體性和技術內容的系統性進一步得到提升,有效解決標準與建設實踐的相互協調問題。
研編工作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全面梳理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措施對項目建設的要求,尤其是涉及質量安全、生態環境保護、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公共利益和秩序等相關規定;二是對項目規模、規劃布局以及工程功能性能、關鍵技術指標、關鍵技術要求等進行研究;三是全面收集現行工程建設標準及強制性條文,并對強制性條文進行整理研究;四是開展國外相關法規、規范和標準研究,對比分析中外各項技術指標的差異。
工程項目規范編制思路也不同于傳統的規范。強制性規范更強調對目標結果控制的要求,以結果為導向。工程項目規范主要規定基本要求,不再將實現目標結果的技術途徑、技術方法、技術方案等具體要求作為編制規范的內容,具體措施和技術路線將納入推薦性標準或團體標準。工程項目規范是政府監督、工程設計、建設、生產管理等人員必須遵守,受社會公眾監督的最基本的要求[7]。工程項目規范更加強化內容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邏輯性,以整個工程項目為對象,應覆蓋工程項目立項、建設、改造、維修、棄置等全生命周期。項目規范應體現項目的特性要求。工程項目規范內容突出以人為本,編制時應體現項目的環境、健康、安全、衛生、生態、環保等強制性、需監控的要求,以保障公眾的利益。工程項目規范的內容還要體現廣泛性和代表性,與其他標準相協調。
油田地面工程是油田生產的關鍵核心環節,是連接油田開發與原油銷售的重要橋梁,油田地面工程項目的實施是國家能源安全的保障。油田主要的生產介質為原油和伴生氣,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因此地面工程項目的本質安全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人身健康、生態環境安全、公眾權益和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編制《油田地面工程項目規范》很有必要。規范的適用范圍包含了陸上油田、灘海陸采油田和海上油田陸岸終端地面工程的規劃、建設、運行管理、拆除的全過程。根據工程項目規范編制的目的和編制要求[7],重點對地面工程項目必須遵守的有關安全、環保、節能、建設程序、性能、指標等技術要求進行了研究,并對中外標準差異以及油田地面工程項目中公用工程的內容和技術要求與通用規范的內容和技術要求進行了對比研究。按照項目規模、布局、功能、性能和關鍵技術措施五要素確定了規范的重點內容。
油田地面工程項目必須滿足開發要求,建設規模應根據開發方案中預測產量進行確定,不同油田或同一油田不同開發階段地面設施配置有所差別,但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油田效益開發。油田地面工程建設規模與油藏情況、油田整體開發規劃、效益以及政治經濟環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不具有強制性,但此要素是工程的基礎,且規模過大會導致地面設施浪費,過小又需要重復建設,影響油田有效開發,因此在規范中提出要根據開發規劃和開發預測合理確定工程設計規模。
油田地面工程項目主體對象是油水井、各類站場及管道,具有點多、面廣、系統工程規模大的特點,總體布局是在確定的開發方式、生產井分布以及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合理布局各類站場和管道,要符合當地政府的規劃和土地管理要求,同時滿足安全、環境保護、土地利用、水土保持、防洪排澇等基本的底線要求。原油處理站場與油井及周邊設施間的距離以及站場內部設施之間的距離要符合防火規范要求,應執行GB 50183—2004《石油天然氣工程設計規范》。站場內可燃液體儲罐、裝卸設施、消防設施的設置執行《可燃物儲罐、裝置及堆場防火通用規范》。同時,油田周邊居民或企業在油田已建管道區域內新建建、構筑物的情況也很普遍,造成安全隱患。為消除隱患,油田需對被占壓管道進行遷建,增加建設成本,因此規范中的技術要求除了要使地面工程項目滿足安全、環保等一系列底線要求外,還提出了政府規劃不應占壓油田地面已建設施,地方政府規劃邊界與油田已建設施之間的間距應滿足油田安全生產要求,避免形成安全隱患。
油田地面工程項目包含原油收集、處理及輸送的全過程,主要功能就是將油井產出物收集并處理成合格原油、天然氣及其凝液等。因此在規范中對產品指標提出了要求,要符合GB 36170—2018《原油》、GB 17820—2018《天然氣》中的技術要求,如果有合同約定的要滿足合同要求。同時,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噪聲等污染物排放應遵守國家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定。
油田地面工程項目中有關功能性能的要求主要針對地面生產工藝、設備及材料,因此選用的處理工藝應成熟先進,滿足安全生產的需要。選擇的設備材料應符合安全、環保、節能等要求,要求采用高效節能設備降低油田生產能耗,促進能源節約利用。具體的能效限定值隨著社會發展及技術進步在執行相關技術標準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時效性較差。油氣集輸工藝的選擇,需結合生產實際,盡量采用單管不加熱集油工藝,并應通過管線保溫、井口加藥降黏、管線通球清蠟等有效措施降低生產能耗。
工程項目規范中的技術要求與以往技術規范不同,要體現結果導向和底線要求。實現目標結果所采取的具體技術措施、技術方法不在本規范中要求,執行其他技術標準。本規范條款內容應具有科學性、合理性、適用性、規范性且可驗證可操作[8]。由此確定規范中有關技術要求的內容主要針對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管理、拆除各環節涉及的質量、安全、環保、節能等方面,突出工程項目在工程建設全過程中的安全目標要求,從而保障項目的安全可靠運行,達到保障公共安全和公眾利益的目的。對于國家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管理條例等文件中已明確的內容,本規范未重復要求。納入規范中的條款是項目全生命周期各環節或某個環節需執行的底線要求,也是相關部門檢查監管的重點內容。按照井場、站場、管道的順序,重點針對設計、施工、生產管理中涉及與安全相關的內容提出要求。
油井井場采用的工藝應滿足生產及作業要求,同時為避免生產設備遭到破壞,也避免非操作人員進入井場受到傷害,將位于人口稠密地區的采油、注水井場設置保護措施。石油天然氣站場的工藝設計應滿足石油天然氣生產過程對站場的功能要求,并應設計事故流程。工藝設施的安全技術要求包括壓力容器安全泄放,加熱爐高溫預警、熄火保護,壓縮機安全運行和容積泵安全保護等內容。
考慮到本規范的強制性和可監管性[8],本規范只對設備材料質量、特殊作業施工、投產試運、竣工驗收等內容提出總體要求。具體施工組織程序、施工技術要求、施工作業安全管理、施工質量驗收等內容執行《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相關標準規范以及行業企業的各類管理規定。
生產運行方面,重點對運行管理單位安全生產保障、運行維護等內容提出要求,同時要求勞動場所配備防護用品,防護用品數量應滿足正常生產工作、應急及特殊作業時的需要,以保證生產人員安全。灘海陸岸石油設施上應配備必要的救生設備。
油田地面工藝設施在拆除或廢棄方面沒有相應的強制性標準,但油氣設施在使用過程中會有油氣介質殘留,如果未經處理直接拆除或廢棄,會留下安全隱患。因此要求油氣生產設施拆除或廢棄應編制方案,內容應包括處置方式、安全環保措施和應急預案,以徹底消除油氣設施的危險和危害。
關于公用工程的技術要求本,規范只納入油田地面工程項目有關的特殊條款,通用的技術要求可執行通用技術規范,如油田管道穿跨越的強制性技術要求執行《管道穿越和跨越通用規范》,設備管道防腐保溫執行《石油天然氣設備與管道腐蝕控制和隔熱通用規范》,供配電執行《配電工程項目規范》《輸電工程項目規范》等。
油田地面工程項目規范是油田地面工程建設領域的強制性標準,規范的重點內容以工程項目的安全、環保、質量為主要目標,力求通過項目規范筑牢工程建設技術“底線”,推動綠色、安全發展[9]。在規范研編征求意見和制訂過程中,仍有部分人員按照以往強制性標準編制的要求提出意見和建議,因此要做好項目規范與技術標準之間的銜接,規范內容突出結果導向和底線要求,條款的要求通過技術標準的方法和措施來實現。同時需加大強制性工程建設規范的宣貫力度,明確強制標準、推薦標準及團體標準之間的關系和使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