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名思義,“體育強國”的重要底層邏輯之一便是確保全體國民從體育事業發展中收益,它的實踐應然地強調覆蓋群體最大化、實施方式多元化、文化內涵大眾化及健身鍛煉常態化,簡言之,“體育強國”背景下必然要強化體育要素及價值在各領域、各維度的滲透性。其中,國內各類及各級別高校是實踐體育強國戰略的重要平臺,應在原有體育專業、課程及公共項目的基礎上,促進體育要素及價值向專業領域、職業維度的滲透。立足農業院校視域,一方面能夠建立起“體育+專業”新型育人機制,這樣一來,既可以利用體育素養優勢增強個體的農業專業競爭力,也可以利用農業專業資源豐富體育教學內涵。另一方面,將體育價值貫穿于農業職業發展的“全維度”,在強悍的體能素質、高超的體育技巧、豐富的體育文化等支持下,可以很好地為農業專業學生擇業、就業、創業等提供助力。《觀光農業與休閑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年9 月第1 版)一書由孫曉慶編著,該書圍繞“農業產業形態創新”這一主題,以農村旅游、農業觀光、生態農園經營等為落腳點,為讀者勾描出農業高校體育事業發展新圖景,實現了農業產業與體育產業的有機結合,而兩者結合不僅是實現“體育強國之夢”的有效途徑,也是開展農業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
該書立意新穎,引領農業高校體育邁入職業生涯主導的育人情境。《觀光農業與休閑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一書具有鮮明的跨域性特征,它將體育教學從健身運動、運動技巧、學校課程等狹隘范疇中解放出來,引入到更開放、更宏大的職業化敘事體系,足可見該書立意的新穎之處。所謂“職業化敘事”,在該書語境中是指新型農業職業為基礎(包含時空設定、資源供給及人力組織等)的教育場域,它象征著農業人才可選職業及可以創業的選擇進一步擴充,如“農業旅游導游”“生態農場管理”和“鄉村民宿經營”等,相比傳統意義上的農業高等人才培養,如農業技術員、農機維修員等,農業高校體育教育實踐過程中需要積極更新理念,打造以職業生涯為主導的育人情境。該書在“育人情境”的打造方面,將休閑產業作為起始點、以休閑農業為著力點,為農業高校體育提供了一系列新載體,包括農業觀光園、采摘場、體驗大棚、旅游路線等,進一步將這些“新載體”上的活動內容轉化為體育內容,從而密切了體育教育與農業職業的關系。在引領農業高校體育邁入職業生涯主導的育人情境前提下,不僅宏觀上的體育強國戰略實施得到了有力支撐,同時也提高了農業高校體育教學的價值,一方面,職業生涯主導的育人情境能夠全方位、多層次地發揮體育教學效果,從學生未來農業職業視角出發,結合工種特點、工作內容、工作周期等重新設計體育動作、訓練周期、運動強度等教學內容,例如,有志于從事鄉村生態旅游的學生,可以針對性地開發登山、游泳等體育課程。另一方面,職業生涯主導的育人情境能夠系統性、具象化地展現農業文明精髓,尤其是許多散落農業社會中的體育文化及競賽形式,如斗牛會、賽龍舟、插秧舞、抖空竹等。
該書導向明確,立足“觀光休閑型農業”重設體育教學改革目標。《觀光農業與休閑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一書通過對休閑產業類型、現狀及前景的分析,論證了基于農業資源進一步開發新興休閑產業的可行性,即編者提出的“觀光休閑農業型”概念。不難發現,該書具有很明確的導向性,通過對現有農業資源的優化整合,進一步引入現代體育內容(主要是休閑體育項目)彌補農村體育的不足,從而為農業高校學生提供更大的職業與發展空間。相對應的,書中第三章“休閑體育”的內容,為讀者明確了農業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目標。其一,在觀光休閑型農業的環境中,應該以培育“五育素養”俱全的農業人才為目標,因為新興農業職業已經脫離了促狹的體力勞動、技術服務、農產品加工等范圍,開始逐步向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藝術產業等邊界突破,“五育素養”俱全是一個基本要求,而圍繞體育價值展開,可以與美育、智育、德育、勞動教育建立協同關系。以“體育+勞動教育”組合為例,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是增加營養學、人體工程學等知識內容,為學生日后參與農業職業生產提供強大體能及自我防護能力。其二,要積極地從體育教育中發掘抽象元素,如競爭開拓意識、集體主義精神、強大抗壓能力等,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業專業學生,使其能夠在農業職業生涯走得更穩、更遠,同時也利用優良的體育品質感染身邊的人,以及豐富農村人口、觀光農業客戶等群體的文化生活,這對于實現體育強國戰略具有積極意義。其三,農業高校構建“體育教育共同體”組織,通過尋求體育強國戰略與學校體育教育任務的共同點,加強與其他專業師資(如英語、藝術、計算機等)的聯合,從而為農業高校體育教學提供更完善的理論支撐與更豐富的實踐渠道。
該書內容詳實,可指導農業高校建設“農業+體育”教學資源體系。《觀光農業與休閑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一書包括七個章節,其中“休閑產業綜述”“休閑觀光農業”“休閑體育”三章多為概念性介紹,可歸為理論部分,余下四章內容分別介紹了“如何利用休閑農業資源發展休閑體育產業”“休閑體育產業的構成及經營模式”“休閑體育的發展優勢與路徑”及一個“農體聯合案例”。整體上,該書理實結合、有機嵌套,為讀者提供了詳實的“農業+體育”內容,可用來指導農業高校建設“農業+體育”教學資源體系。結合書中WS 市農商文旅結合體案例分析,農業高校體育教學“農業+體育”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補充文化類資源,從現狀來說,多數農業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單一、缺乏特色,如常設球類、田徑等運動項目,及部分小眾體育運動形式(如地域武術、舞蹈等),鮮有與“三農”概念直接相關的要素。而廣義上的“中國文化”的底色恰是農耕文明,因此補充文化類資源是農業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應有之義,如物候節氣、農耕詩詞、鄉村習俗等,均可納入農業文化類資源體系。二是補充項目類資源,農業高校體育院系、師資等可以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了解當地農村社會人口在農閑時節、特殊節日自然組織的“具有體育性質的”活動項目,將這些項目按照現代體育理論進行改編和優化,納入到日常教學資源范疇。三是創業類資源,該書研究的基礎是休閑體育產業,落腳點是觀光農業產業,兩者結合可以促成大量新興工種,如鄉村導游相對于景點導游就是一種新工種。基于此,農業高校應從創業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體育導向”的教學資源,例如丘陵、山區地帶農村的遠足運動,水資源豐富地帶農村的漂流運動,從而實現“農業+體育”的完美結合。
該書視野前瞻,依據“專門用途型”觀念構建體育教學改革路徑。《觀光農業與休閑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一書雖然是圍繞“產業融合”觀點展開內容編寫的,但從宏觀的教育視角看,它提出了一個新觀念,也就是面向農業高校學生創設“專門用途體育”教學模式。所謂“專門用途體育”,是從“專門用途型”課程衍生出的概念,它的基本內涵是某一類能力專門服務于某一個領域,如已經發展為獨立學科的“專門用途英語”(ESP),具體包括旅游英語、農業英語等,意味著英語主要服務于旅游行業與農業生產方面。相對應的,該書以前瞻性視野,實則提出了“觀光休閑農業體育”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讓體育服務于觀光休閑農業領域,并據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路徑。首先,理念改革上進一步強化“終身體育”認知,尤其要幫助農業院校學生理解“農業勞動不能取代體育鍛煉”的觀點,指導學生科學地平衡農業職業勞動強度與系統體育訓練的關系。其次,將休閑體育納入到體育強國戰略的一部分,提高農業高校體育教學的價值層次,事實上,大部分休閑體育都有著顯著的群眾性、大眾化特點,也可以說是參與門檻低、服務受眾多,如廣場舞、踢毽子、抽陀螺、野外拓展等,農業高校人才未來的職業場景也多為農村空間,那么各種休閑體育項目可以成為提高當地人口體育文化生活的有效方式,相應的,農業高校體育教育要提高學生策劃、營銷、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再次,改革農業高校現有的體育教學組織方式,事實上,僅僅就體育教學而言,大部分農業高校與綜合高校、高職院校等并無太大差異,主要依據“課時主義”展開。在進一步改革中,需要打破“課時主義”桎梏、推動“體育俱樂部”教學途徑,讓農業高校學生依據專業發展規劃與自身體育興趣,進入特定的“體育俱樂部”展開常態化研究與實踐。而在體育考核方面,也需要進行改革調整,例如將“農村休閑體育項目設計”作為考試內容,以增強學生“農業+體育”維度的創新能力。
綜上評析,《觀光農業與休閑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一書為農業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與新方法,該書可作為農業高校體育師資的指導用書,也適合觀光農業領域的經營者、管理者閱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