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水稻專家和業內同行,你們好!
跨過歲月的門檻,迎接新年的曙光。對未來的美好愿景,驅散了冬日的風霜。辭舊迎新之際,《中國稻米》編輯部全體同仁在此向長久以來關心、支持和幫助《中國稻米》發展的各位領導、編委、作者、審稿專家、讀者及各位朋友,向辛勤工作在水稻領域的各位專家和同仁們,致以新年的問候和誠摯的祝福!祝大家幸福安康!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2023 年,我國克服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等多重不利影響,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 896.9 萬hm2,比2022 年增加63.6 萬hm2,增長0.5%。其中谷物播種面積9 992.6 萬hm2,比2022 年增加65.8 萬hm2,增長0.7%;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 845 kg/hm2,比2022 年增加43.6 kg/hm2,增長0.8%。其中谷物單位面積產量6 419 kg/hm2,比2022 年增加40.0 kg/hm2,增長0.6%;全國糧食總產量69 541 萬t,比2022 年增加888 萬t,增長1.3%。其中谷物產量64 143 萬t,比2022 年增加819 萬t,增長1.3%。這一偉大的成績,背后離不開農業戰線同仁和億萬農民的辛勤付出,他們用汗水和辛勞守護了我們的飯碗。
2023 年是我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50 周年,也是我國水稻產業發展取得重要進展的一年。這一年,雖然我國水稻播種面積(2 894.91 萬hm2)比2022 年降低1.71%,但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創歷史新高(達7 136.8 kg/hm2,比2022 年的7 079.6 kg/hm2高了0.81%),總產量20 660.3 萬t,僅比2022 年減少0.91%,稻谷總產連續13 年超2 億t,為國民經濟行穩致遠發展奠定重要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團隊破解水稻生殖隔離之謎,有望將雜交水稻單產水平在現有基礎上提升15%;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人員將試驗水稻種子油脂含量從2.3%提升至11.7%;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為可持續秸稈利用和土壤酸化修復提供了新的見解。409 個稻品種通過國審,通過審定的優質稻品種數量在增加,其中米質達到國標1 級優質米品種50 個、較2022 年增加6 個,兼具高產、優質、綠色的“三好品種”28個、同比增6 個。稻谷最低收購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分別為每50 kg 126元、129 元和131 元,早秈稻比2022 年上漲2 元,連續4 年上調,中晚秈稻和粳稻保持平穩;國內稻谷(米)市場平穩運行,稻谷價格穩中有漲,國際大米離岸價格2023 年7 月底大漲,現已漲至2008 年下半年以來最高。
2023 年,伴隨中國水稻行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稻米》亦取得一定成績?!吨袊久住吩俅稳刖幮乱话妫?023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入選2023《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統計源期刊,再次被《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收錄,位于Q3 區,高于許多農業科學綜合期刊。2023 年,《中國稻米》發表論文143 篇,與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專業委員會、水稻專業委員會合作,組織編輯出版了“全國第二十屆水稻優質高產理論與技術研討會”論文專輯,受到廣泛好評。在發行紙刊的同時,還通過自辦網站、國內外眾多數據庫網站收錄,如中國知網(中國期刊網)、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ChinaInfo)系統科技期刊群、超星數據庫、博看網、英聯邦CABI、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JST)等向全球傳播,重點是服務我國水稻科技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據《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引證報告》統計,2023 年《中國稻米》影響因子為1.290(2022 年為1.050),創歷史新高;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報告,2023 年《中國稻米》期刊綜合影響因子為1.448,亦創歷史新高;中國知網等WEB 下載量大幅增加。
這是與過去一年揮別的時刻,也是前進的起點;是對過去一年工作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展望。2024 年是《中國稻米》創刊30 周年,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個精彩的年度,共同書寫更加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