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福國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這一轉變中,“導學”的概念應運而生,并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且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小學階段,這一點尤為重要。“導學”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引導學生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思考,使學生在互動和探索中學習數學,進而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我們將探索如何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場景、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師生互動以及問題解決導向等方式,實現“導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
生活化教學場景的設置旨在使數學學習更加直觀、生動,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經驗,從而提高學習的相關性和實踐性。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百分數(一)”教學為例。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百分數。你們在超市買東西時,有沒有看到過“打折”的標志?比如,“7 折”,這個“折”就是我們要學的百分數的應用之一。想象一下,你在超市看到一些心儀的商品,發現它們都貼有不同的折扣標簽。
生:是的,我看到過。但是我不太明白它是怎么計算的。比如說,一個原價50 元的玩具車,貼著“7折”的標簽,最后它的價格是多少呢?
師: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7折”意味著原價的70%,即0.7。所以,我們將50 元乘以0.7,得到的就是打折后的價格。你能計算出來嗎?
生:那就是50 乘以0.7,等于35(元)。
師:正確。現在我們來看一看百分數的轉換。如果我說“半價”,你能告訴我這是百分之多少嗎?想象你看到一本你很喜歡的書,標價是100 元,現在賣“半價”。
生:“半價”就是一半,所以是原價的50%,也就是50 元。
師:非常好。現在,讓我們來到校園的果園。假如這里有一棵樹,樹上有20 個蘋果,其中15 個蘋果成熟了,成熟的蘋果占總數的百分之幾?想象你在這棵樹下,看著這些紅彤彤的蘋果。
生:那就是15 除以20,得到0.75,也就是75%。
師:非常棒。你們通過這些具體的例子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以及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應用的。最后,我們來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學校食堂要采購水果,蘋果的價格是每公斤8 元,如果今天有10%的折扣,你能計算出折后每公斤蘋果的價格嗎?想象你是食堂的負責人,正在考慮預算。
生:是的,原價的10%是0.1,所以折扣是8 乘以0.1 等于0.8。那折后的價格就是8 減去0.8,等于7.2(元)。
師:非常好,你們不僅學會了百分數的計算,還理解了它在購物、預算等生活場景中的應用。這樣的學習方式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
(設計意圖:構建生活化“導學”場景意在將數學概念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相結合,創設具有現實意義的學習情境。將具體的生活實例和互動融入教學,學生可以在更加貼近生活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混合運算。這種生活化的“導學”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還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并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分數除法”時——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分數的混合運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需要同時使用加減乘除的情況。比如,在廚房做菜時,我們可能需要用到不同的分數來計算材料的用量。
生:我媽媽在做蛋糕時用過分數來計算材料用量。
師:很好,這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現在,如果一個蛋糕的配方要求使用杯糖和杯牛奶,我們怎樣計算總共需要多少杯的材料呢?
師:很好,這樣我們就能夠計算出實際需要的量杯次數。這就是分數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接下來,讓我們嘗試一個更復雜的問題。假如我們有一塊長方形的蛋糕,它的長是寬的倍,如果寬是米,那么長是多少米?
師:正確。通過這樣的計算,我們不僅練習了分數的乘法,還結合了實際情境來理解分數混合運算。這樣的學習方法不僅讓數學問題變得生動有趣,還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數學概念。
(設計意圖:多元化教學方法包括實際操作、視覺呈現、小組討論和互動游戲等,這些方法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教師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尤其是在處理較為復雜的數學運算時,其能夠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并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中的“自行車里的數學”一節內容時——
師:我們知道自行車是很常見的交通工具,但你們有沒有想過它和數學有什么聯系?比如,我們如何計算自行車蹬一圈能走多遠呢?
生:我想知道,這和自行車的齒輪有關系嗎?
師:非常好的問題。確實,自行車的齒輪是關鍵。我們來看一下自行車的前后齒輪,你們能發現它們的不同之處嗎?
生:前齒輪比后齒輪大。
師:對,這就是我們要探索的。大齒輪和小齒輪的轉動關系決定了自行車的速度。如果前齒輪轉一圈,后齒輪會轉幾圈呢?這就涉及了齒數的比例問題。
生:那我們怎么計算齒輪的轉數比例呢?
師: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齒輪的齒數來計算。假設前齒輪有40 齒,后齒輪有20 齒,那么前齒輪轉一圈,后齒輪就會轉兩圈。這就是我們說的轉數比例。
生:那變速自行車的速度是怎么變化的呢?
師:變速自行車通過改變齒輪的組合來調整速度。不同的齒輪組合會產生不同的速度。我們可以通過實際操作來觀察這一點。讓我們一起來計算不同齒輪組合下自行車的速度變化。比如說,如果我們將后齒輪改為30 齒,前齒輪轉一圈,后齒輪會轉多少圈呢?
生:那就是40 除以30,大概是1.33 圈。
師:非常好。你們看,數學不僅僅是紙上的數字和公式,它無處不在,就像我們騎的自行車一樣。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物體和現象,我們可以發現數學的應用,并用它來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這種教學策略不僅能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幫助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比例”一節的教學為例。
師:大家好,今天我們將學習關于比例的概念。在上課之前,我希望大家先看一下這個思維導圖(圖略)。它展示了比例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它們之間的關系。請仔細觀察并思考它。
生:我看到導圖中有“比例的意義”和“如何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但我不太確定它們之間的聯系。
師:很好的問題。比例是指兩個比相等的關系。例如,如果一個比是1∶2,另一個比也是1∶2,那么我們可以說這兩個比構成了比例。現在,請你在思維導圖中找到這兩個概念,看看它們是如何連接的。
生:我找到了!它們通過“相等”這個關鍵詞連接起來。這樣看來,比例就是表示兩組數量關系相等的說法。
師:非常好!那么,關于如何找出能構成比例的相等比,你有什么想法嗎?
生:根據導圖,我們需要找到兩個比的比值相同的句子。
師:正確。現在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假設你有兩組蘋果和橘子,第一組是4 個蘋果和6 個橘子,第二組是2 個蘋果和3 個橘子。請問這兩組水果的比例關系是什么?
生:我先計算每組的比值。第一組是4∶6,也就是2∶3,第二組是2∶3。所以,這兩組構成了比例,因為它們的比值相等。
師:非常棒!通過這種方式,你不僅練習了找出構成比例的比值,還加深了對比例概念的理解。思維導圖幫助我們更快地理解和記憶數學概念,并在實際情境中應用它們。
(設計意圖: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在課前就能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從而在課堂上更有效地參與討論和學習。這種方法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同時增強對數學概念的長期記憶。)
尊重學生差異,開展個性化“導學”的核心在于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點以及能力水平都是獨一無二的。通過個性化的“導學”,教師能夠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其特點的學習路徑和資源,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實施個性化“導學”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優勢,同時認識到他們的學習難點。這種教學方式鼓勵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內容和活動,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此外,個性化“導學”還意味著教師要在教學中進行持續的觀察和評估,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適應學生的差異(見表1)。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還能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潛力和興趣。

表1 個性化“導學”策略
展望未來,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育理念的進一步創新,小學數學“導學”方法將更加多元,應用將更加深入。數字化教學工具、個性化學習平臺和互動學習軟件的廣泛應用,將使“導學”更加高效和生動。這些技術不僅能夠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還能更好地適應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每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小學數學教學將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更加富有創造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