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丹譽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唐詩,是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的第二首。第一首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這兩首詩分別用寥寥二十字,生動地描繪出農民艱辛耕種卻不免餓死的不公世道,道出了詩人對農民的真情實感,李紳因此獲得了“憫農詩人”的稱號。
但誰能想到,李紳這位“憫農詩人”日后竟然變質成為一個徹底坑農、害農的酷吏宰相。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唐貞元十四年(798),26 歲的李紳赴長安應進士試,并將他的《憫農》二首示人。
《憫農》二首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李紳自己早年的生活經歷。他幼年喪父,后隨母親流落他鄉,一直生活在困境之中,加上之后屢試不第等重重逆境,決定了他所處的階層和三觀。所以,早年的《憫農》是他當時最自然的作品,也能真切地打動人心。
元和元年(806),34 歲的李紳中進士,開始步入官場。之后,雖然他也曾與元稹、白居易共同倡導詩歌創作革新的“新樂府運動”,但他實際上已經開始蛻化為官僚詩人。
特別是從元和十五年(820)任翰林學士起,李紳就完全卷入唐朝官場上臭名昭著的“牛李黨爭”,并成為李黨重要人物。“牛李黨爭”本質上完全和政見差異無關,也和改革與保守無關,純粹是當時官場上兩大封建官僚集團的權力爭斗—狗咬狗。
長慶四年(824),李黨在黨爭中失敗,李紳也經歷了宦海沉浮。太和七年(833),李黨翻身后,李紳很快又水漲船高,官階節節攀升。開成五年(840),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后來,李紳因病辭相,再度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846),李紳病逝,贈太尉,謚文肅。
看起來,李紳是得以善終,但是他卻沒有能“善后”。后世對他的評價并不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從“憫農”變為了“坑農”。那么,李紳又是如何坑農的?
《舊唐書·李紳傳》中記載了一件事情:開成二年(837)夏秋兩季,全國連續發生大旱災,蝗災也隨之而來,奇怪的是,唯獨李紳當地方官治下的汴(今河南開封)、宋(今河南商丘)兩地卻沒有發生旱災和蝗災,他還因此受到朝廷表揚。汴宋兩地是如何安然躲過全國性的嚴重旱災和蝗災呢?根據考證,有人認為李紳當時是瞞報災情,為自己編造奇跡般的政績。
此外,當李紳治下災民背井離鄉、四處逃荒時,李紳卻把這當作好事來大加炫耀。他當眾抓起一把麥子撒在風中,洋洋自得地說:“諸位,見過手掬的麥子嗎?只要迎風一吹,那些麥子的糠皮都被吹得干干凈凈,只剩顆粒飽滿的好麥粒……”可見,他把治下逃難的農民視為何物。
淮南地區盛產蛤蜊,本來農民只在盛夏季節入水捕撈,李紳剛一上任,就改為隆冬季收購蛤蜊,這樣農民就不得不破冰下水捕撈蛤蜊。因為,李紳認為此時蛤蜊價格暴漲,逼迫農民下水捕撈,可以為他牟取暴利、創造政績。這一暴政,不僅引發百姓強烈不滿,就連當地官員都怨聲載道。后來,當地縣令聯名上書揭發他對農民的殘暴行徑,有人還引用他之前所作的《憫農》,來諷刺這個早已變質的詩人。
由憫農詩人成功轉化為大官僚、酷吏之后,李紳的生活也不斷地上檔次,“漸次豪奢”。有記載說,李紳一餐的耗費經常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緡。
詩言志,歌永言。晚年,已經貴為卿相的李紳在詩歌創作上,早已把昔日自己的《憫農》詩風和親自倡導的“新樂府”拋之腦后,而是改弦更張,寫起了“宮廷詩”。同時,他的筆觸也不再關注底層農民,而是全然陶醉于富麗堂皇的皇家園林和宮廷生活之中。
他后來編纂詩集,甚至親手將自己曾經名滿天下的《憫農》等代表作悉數刪除。
不過歷史沒有忘記《憫農》,而李紳自以為是的“宮廷詩”,今已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