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 麗
大家知道,漢字的字形和意思之間往往具有關聯。而就字形中帶有“卜”的“外”來說,它最初很可能跟占卜之類的迷信活動有關。
“外”的甲骨文字形與“卜”相同,一般認為是“外”的省略形式。到了金文,才增加了“月”。而由于“夕”與“月”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字形相同,所以,到小篆的時候,基本形成了左“夕”右“卜”的字形,并且一直延續到現在。
對“外”的解釋,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它與“占卜”有關。不過,對于“月(或“夕”)”在字里所起的作用,則一直眾說紛紜。
首先,從古代讀音來看,“月”與“外”確實讀音接近,于是有人認為,“月”表示“外”在古代的讀音與它接近;還有人認為,“月”表示的不是月亮,而是某種界限,所以才與內、外有了關系;也有人認為,“月”或“夕”就是表示夜晚,所以,“外”的意思可能是占卜在外面過夜是否安全,也可能是邊關外敵入侵,于是占卜邊境的戰事,等等。
不過,無論哪種意見,一般都認為“外”最初就是表示“外面、外邊”這類意思,與“內”相對。《周易·否卦》:“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莊子·天下》:“至大無外,謂之大一。”意思是說,大到極點的東西就沒有外部邊界可言了,叫作“大一”。
人的外在表現就是儀表儀容,因此,“外”又能表示“外表、儀表”等意思。西漢揚雄《法言·修身》:“其為中也弘深,其為外也肅括,則可以禔(zhī)身矣。”士應該如何修身呢?揚雄說:于內在應該是寬廣而又深沉,于外在應該是恭敬而有法度。
“外”有時特指外國,這也是由它最初的意思發展出來的。《周禮·夏官·大司馬》:“暴內陵外”,意思是對內殘害百姓,對外欺壓弱小。
古人以離自己近的為“內”,以離自己遠的為“外”,所以,“外”也表示“關系疏遠的”,如通常所說的“見外”。《荀子·法行》:“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大意是說,不要不親近家人而親近外人。
從父系社會的角度來看,家族以男性為中心,因此,相對男方親屬而言較為疏遠的女方親屬就用“外”來稱呼。《爾雅·釋親》:“女子子之子為外孫。”此外,還有“外戚”“外公”“外甥”“外祖母”等。
當“外”這種關系上疏遠的含義跟行為動作發生聯系時,它就表示“疏遠、排斥”等意思。《周易·泰卦》:“內君子而外小人。”這里,“內”是親近,“外”是疏遠、排斥。《管子·明法》:“動無非法者,所以禁過而外私也。”大意是說,任何行為都不離開法度,正是為了避免發生過失才排斥行私行為的。又如《漢書·霍光傳》:“今將軍墳墓未干,盡外我家。”也是此意。
此外,“外”還是我國傳統戲曲中的一種角色,扮演老年男子。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外扮沈公憲,凈扮張燕筑,小旦扮寇白門,丑扮鄭妥娘同上。”有趣的是,這個角色也稱為“老外”,這跟今天我們說的“老外”意思可不一樣。
考一考
下列詩句按其所描寫節日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
②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③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④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A.④②③① B.①④③②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解答:①句中的“桃符”為春聯別稱,描寫春節,時間為農歷正月初一。②句中的“黃花酒”為菊花酒,飲菊花酒、登高為重陽節活動,時間為農歷九月初九。③句中,食粽子、佩艾葉為端午節習俗,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五。④句中,“寒食”節為古代節日,在節氣“清明”之前,時間為農歷三月,從“暮春”一詞也可看出其時間指向。故正確排序是①④③②,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