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今年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園內的巨型冰雕景觀“北京天壇”和“巴黎圣母院”吸引眾多游客“打卡”。而這兩座冰雕的完成由法國企業米其林(Michelin)提供支持。“我們用一把‘冰鑰匙’打開了中法兩國非常重要的一年。”米其林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葉菲說。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米其林進入中國內地市場35周年。正如葉菲在中法文化旅游年開幕活動上表示:“隨著2024年的開啟,中法友誼將進入新時代,兩國的文化交流也將開啟新的篇章。米其林多年來深耕在中國,非常榮幸為促進兩國間的交流與合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備受期待的一年中,米其林將會為消費者帶來一系列美好的生活體驗,將兩國文化的和羹之美傳遞給更多人。”

米其林支持完成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兩座世界文化遺產冰雕:天壇(左)、巴黎圣母院(右)。
事實上,在“輪胎”和“美食”兩個領域出類拔萃的米其林,十分契合中法文化旅游年,因為旅游不就是出行+美食嘛!
說起米其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美食,其實輪胎才是米其林的核心產品。
1889年,在距離巴黎300多公里的法國中南部城市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愛德華·米其林(Edouard Michelin)從外祖父巴比爾手里繼承了一家農機廠,并請來兄弟安德烈(André Michelin)合伙,兩人以自家的姓氏給公司掛牌。
1891年,米其林兄弟研制出了可在15分鐘內拆換的自行車橡膠輪胎,并成功地申請了發明專利。同年,這項成果投入生產,產品廣獲好評。三年后的1894年,其成果被延伸到公共馬車上,給乘車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舒適感,從而導致傳統的鐵制車輪被迫退出歷史舞臺。
1895年,米其林成功地研制出了汽車充氣輪胎,同年的巴黎—波爾多—巴黎汽車賽事上,米其林以跑完全程的出色表現在巴黎造成了轟動。從那以后,這個誕生在法國的輪胎品牌,逐漸被全世界所知曉。
大洋彼岸的上海,是中國最早擁有汽車的城市之一。1928年,上海的一份法語報紙上出現了這樣一則廣告:“來自法國的超舒適輪胎,明日之輪胎,今日即可購用,質量上乘,護航高速行駛,非常安全舒適……”這可能是米其林在上海出現的最早文獻資料。當時,一個法國進口商把米其林輪胎進口到中國。
1989年,米其林公司成立百年之際,公司在北京成立了代表處,負責產品推廣及籌備分銷網絡。而在此之前的1988年,米其林在香港成立了銷售辦事處。隨后幾年,米其林在上海、廣州、成都、沈陽、西安及中國臺灣地區都設立了營銷辦事機構。同時,米其林積極探索在中國區域更多的合作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米其林進入中國市場之際,恰逢中國汽車工業呈狂飆式發展時期,世界各大汽車品牌爭先恐后進入中國。對于米其林而言,要想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生產線在中國落地。
這個愿望終于在1995年得以實現——米其林在沈陽成立了輪胎有限公司,這也是米其林集團在中國的第一家合資公司。該公司正常運轉8年后,于2003年依法轉變為米其林在中國的獨資企業。
與此同時,上海也向米其林拋來了合作的橄欖枝,這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關。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一旦“入世”,我國對輪胎的進出口將沒有任何限制,行業政策壁壘不攻自破。而當時的中國輪胎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同時因為技術、資金和規模的差距,對存在大量市場需求的子午線輪胎,國內企業在短時間內自力更生難以實現技術上的跳躍。
子午線輪胎,是米其林公司1946年的發明。當時中國輪胎業規模最大的國有企業上海輪胎橡膠集團(以下簡稱“上輪”),在2000年提議和米其林建立合資公司,由此在短時間內縮短技術上的差距。2001年4月,米其林集團和上輪等股東聯合,共同組建了上海米其林回力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產品銷往中國和東亞地區市場。
也是在2001年,米其林集團將其在中國區的總部設在了上海,并加設了米其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區域研發中心。

米其林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葉菲。
隨著2009年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米其林的提前布局亦開始收獲成果。
如今,米其林集團在中國擁有近7000名員工以及位于沈陽、上海的五家工廠,銷售網絡遍布全國。
因為持續看好中國市場,2023年11月,米其林上海工廠改擴建項目二期在閔行開發區正式開工奠基。據了解,項目第一階段工程占地7萬多平方米,致力于打造靈活、綠色、智能的未來工廠,將于2026年底前完成,屆時工廠高性能子午線轎車輪胎年產能將提升至950萬條。
面向未來,米其林上海工廠還將積極打造“零碳工廠”,以響應集團“領行2030戰略”中關于降低碳排放的目標:在生產和能源領域,2030年的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50%,在2050年,生產、能源及運輸領域全面實現碳中和。相比2010年,米其林上海工廠整體碳排放已經降低83%。
憑借卓越的人力資源策略和實踐,米其林近日再度榮獲“中國杰出雇主”認證,并首次躋身榜單前20名。這已是米其林中國連續第四次將該榮譽收入囊中。
“可以說,米其林一路見證和推動了賽車文化在中國的發展。”葉菲對《新民周刊》自豪地表示。
從1895年參與汽車賽事以來,米其林就是賽車文化最忠實的擁躉。
米其林于1906年首次贊助了格林披治ACF大獎賽,初試鋒芒,便讓業界對其品牌刮目相看。當時,有34輛賽車參與了角逐,在超過1200公里的賽程里,只有11輛跑完了全程,這11輛賽車中,就有5輛裝備了米其林輪胎。自此,米其林開始鐘情于汽車運動領域。在后來的百余年歷程里,米其林的輪胎始終風馳電掣地疾駛于各類賽道上。
以勒芒24小時耐力賽為例,被稱為“世界上最艱苦的單項賽事”。1923年,裝配米其林輪胎的賽車,以超過每小時90公里的平均速度獲得了首屆勒芒耐力賽的勝利。在2023年的勒芒 24 小時耐力賽上,共有 62 輛賽車,其中有 37 輛都使用米其林賽事輪胎,占了一半以上。
在中國,賽車運動的發展相對較晚。2004年對于中國賽車史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年份——上海國際賽車場正式落成,中國賽車運動的國際化進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那一年,上海國際賽車場迎來了一場關于未來出行的賽事:第六屆米其林必比登挑戰賽(Michelin Challenge Bibendum),這是中國首次舉辦該盛事。
1898年,米其林輪胎先生必比登(Bibendum)正式誕生,在之后的百余年里,必比登一直是米其林企業文化的象征。1998年,米其林在法國首次舉辦了米其林必比登挑戰賽,隨后幾年在美國和歐洲各國舉行。不同于傳統的汽車賽事,這是全球唯一聚集了汽車制造商、設備制造商、能源供應商、高校、研究機構、政治領袖和非政府組織等各界人士的大型峰會,致力于打造一個更清潔、更安全、更高效的未來出行。
將時間撥回到2004年的10月,上海國際賽車場迎來了100多輛車,其中有一大批新概念車和新能源車。回環曲折的賽道上,全球汽車制造商帶著最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同臺競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身影也呼嘯而過。
相比之前五屆挑戰賽,上海賽場新增了兩項內容:一個是亞洲普遍使用的城市兩輪車參賽,另一個是召開國際研討會,使那些經過驗證的技術實現工業化應用。
2015年,中國的賽車市場持續發展,米其林賽事業務也正式進入中國,在國家級汽車賽事領域,先后攜手CTCC中國汽車場地職業聯賽、China GT中國超級跑車錦標賽。在不久前與新伙伴CEC中國汽車耐力錦標賽達成合作后,如今的米其林已實現了除方程式賽事外,對中國國家級場地類汽車賽事的全面合作覆蓋。

米其林參與支持CTCC中國汽車場地職業聯賽。
不難看出,“從賽道到街道”的理念早已融入米其林的品牌基因。賽道是民用技術的試驗場,米其林持續參與賽車運動的目標就是不斷學習、進步,同時驗證自身的理念和技術,并盡快應用于民用產品。據悉,米其林大約75%的民用輪胎技術便源于賽道。
對于很多中國人,提到米其林,想到的是另一張名片:美食。
這源于公司創始人愛德華·米其林的一個創意——1900年,在愛德華的倡導下,米其林公司推出了一本簡易方便的手冊《米其林紅色指南》(Le Guide Rouge,后更名為《米其林指南》)。手冊主要是為汽車駕車者提供一些實用資訊,比如關于車輛保養的建議、行車路線推薦以及酒店、餐館的地址等。
在隨后的一百多年間,《米其林指南》(Le Guide Michelin)成為全球食客的“美食圣經”。但直到2016年,《米其林指南》才正式進入中國內地,上海則是其首發站。如今,米其林指南在中國內地覆蓋上海、廣州、北京、成都、杭州五個城市。
葉菲向《新民周刊》透露,未來五年,米其林還將致力于讓米其林指南榜單在更多城市落地。根據安永事務所公布的調研數據,有57%的常旅客表示,如果一座城市有米其林星級餐廳,他們會愿意待更久時間,畢竟“米其林餐廳”的誘惑力實在難以抗拒。
在一些米其林指南尚未落地的城市,米其林也在通過不同方式回應消費者對多元美食體驗的不斷追求。例如,米其林2023年在蘇州這座江南美食之城推出了“食遇美食節”,集聚了北上廣杭四地16家餐廳參與, 涵蓋法國菜、泰國菜、西班牙菜、川菜等多元菜系,其中包含8家米其林星級餐廳。截至目前,米其林美食節已經落地上海、濟南、北京和南京等多個城市。據悉,米其林美食節還將成為貫穿中法文化旅游年活動的重要載體,打造音樂、旅游、手工藝、美酒等文化交融的平臺,進一步促進中法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連接起中法文化和消費者。
不僅如此,《米其林指南》在推動美食文化的同時,也可以動員更多法國中小企業參與其中。“如果米其林搭臺,就可以推廣法國的特色農產品、海產品給相關餐廳,讓更多中國消費者體驗到地道的法國美食。”葉菲透露,這也是米其林中國下一步在考慮要做的事。

米其林2023年在蘇州推出“食遇美食節”。
當然,對于一座旅游城市而言,除了美食,酒店指南也很重要。歷經多年努力,米其林指南團隊稱其已經在全世界120個國家和地區評選出5000余家酒店與旅宿地點。為此,米其林預計在2024上半年推出全新酒店類榜單“MICHELIN Key”(米其林鑰匙),旨在為旅客提供難忘的住宿體驗,并認可世界范圍內的優秀酒店及其背后的專業團隊。
至于“米其林鑰匙”何時登陸中國,葉菲笑著表示一切值得期待。
中法建交60年來,兩國的交流合作不止于政治和經濟,更是在文化、藝術、科技、人文等領域全面開花。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是無形卻充滿韌性的,也是兩國友誼的底座。
隨著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的到來,特別是中國簽證政策不斷優化調整和通關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中法之間的人員流動也會增加,國際航線有望進一步恢復。
葉菲透露,雖然國際航班市場還沒有完全恢復,2023年米其林中國區的飛機胎銷量已經恢復到了2019年的水平。中法簽證便利化的利好有望進一步推動飛機胎的銷售,為米其林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對于跨國企業而言,除了扎根本土以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要將中國市場的聲音更好地傳遞給集團,增強集團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中方自2023年12月1日起對法國短期來華人員實施15天免簽政策,對于米其林這樣的法國企業很快就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我剛接待了來自法國總部的四位高層,其中兩位沒有中國簽證,免簽新政讓他們順利來中國出差。”葉菲坦言,這種面對面的順暢交流,增進的不僅僅是總部對中國區業務的了解,還讓他們對中國社會有了切身的感受。
葉菲更期待的是,政策的優化能促進年輕人去對方的國度走走看看,深度了解對方的文化,尤其是留學生群體。未來,年輕一代會架起中法兩國交流的主橋梁。
點滴之間的改變,正讓中法兩國再次進入蜜月期。隨著中法文化旅游年活動的開啟,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動將為慶祝及增進兩國在藝術領域的交流提供一個絕佳平臺,視覺藝術、文化遺產、建筑、戲劇、舞蹈、音樂、電影、沉浸式體驗、手工藝等等各種藝術形式將悉數呈現。早前,米其林就已參與支持過多個中法文化交流項目,例如2021年凡爾賽宮中國巡展、旅法著名漫畫家李昆武在國內的個人畫展等。
作為中法文化旅游年活動的主要贊助商,米其林也將與法國駐華使館攜手打造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動與美好體驗,除了“出行”和“美食”之外,用更多把“鑰匙”打開兩國深度合作、交流、交融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