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第一次認識陶淵明,是因為《桃花源記》。那時候的我們還看不懂《桃花源記》的精神內核,只記住了一個樵夫的奇遇故事,并對全文背誦憤憤不平。再大一些,讀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羨慕他的閑適,想象自己理想中的隱居生活,田園牧歌,沒有世俗紛擾,不為五斗米折腰。
很多時候,我們對歷史人物總喜歡用一種“人物是一個固定的狀態”去看待,這樣很容易把人簡單化。我們喜歡給陶淵明一個高風亮節的人設,宣揚他“反抗強權”的精神,有人甚至不愿意接受他曾為貧而仕,認為這是他的污點。
但袁行霈說:“他在政治斗爭中當然不是一個風云人物,但在政治風云中卻也不甘寂寞。僅僅用親老家貧解釋他的出仕,顯然是不夠的;僅僅用生性恬淡解釋他的歸隱,也是不全面的。他在政治漩渦里翻騰過,他的進退出處都有政治原因。把他放到晉宋之際的政治風云之中,才能看到一個真實的立體的活生生的陶淵明的形象,并通過這個典型看到中國封建時代一類知識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悶?!?/p>
林語堂評價陶淵明是“人生愛好者”,說他“生活是簡樸的,風格也是簡樸的,這種簡樸的特質是令人敬畏的,是會使那些較聰明較熟悉世故的人自慚形穢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愛好者的模范,因為他心中反抗塵世欲望的念頭,并沒有驅使他去做一個徹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和感官的生活調和起來”。
用一句現在很流行的話說就是:他走了很遠,但從沒有忘記自己為什么出發。他在找尋到內心真正之愛后,就從來沒有動搖過,始終恪守自己的價值觀,抵御誘惑,承擔困苦,最終獲得了生命的從容與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