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曉娟
摘 要: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引導高學歷、年輕化和應用型涉農人才參與其中。因此,培養涉農人才尤為重要。在對河南省10所典型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進行返鄉就業創業調查的基礎上,分析涉農人才培養困境,并從涉農人才培養的目標、機制、抓手、方法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涉農人才;返鄉意愿;培養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022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但是,目前部分涉農人才不愿意返鄉就業創業,鄉村人才緊缺和人才斷層現象一定程度存在。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院校,有責任與義務承擔起涉農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引導支持涉農人才返鄉就業創業。
一、高職院校涉農人才返鄉意愿分析
(一)涉農人才返鄉意愿調查
鄉村振興需要科技、管理、服務等各類人才的參與。涉農人才不僅指農業專業人才,還包括與農村發展相關的技術、經營管理人才。筆者對河南省10所典型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進行了返鄉就業創業調查,共906個樣本。其中,男生占比45.81%,女生占比54.19%;鄉鎮學生占比84.21%,非鄉鎮學生占比15.79%。同時,對焦作市孟州市桑坡村、開封市鼓樓區余店村、洛陽市孟津縣平樂村等典型就業、創新創業、鄉風文明村鎮進行案例研究。調查發現,部分大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認知度不高,對鄉村振興戰略了解并收集過相關資料的大學生占比17.11%;農業專業普及范圍較為廣泛,其他涉農專業宣傳較少;有返鄉就業創業意愿的大學生占比8.39%,返鄉就業意愿行業主要有農產品直播、農產品微商和農產品消費升級等。
(二)影響涉農人才返鄉的因素
基于樣本調查和訪談數據,認為影響涉農人才返鄉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就業機會、收入水平、制度保障、家庭支持和生活環境等方面。
第一,就業機會較少,收入水平不高。農村的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投資環境有待優化、產業優勢得不到進一步挖掘等,從而形成就業機會相對較少;農村市場用工成本遠低于城市,大學生在農村就業工資和福利待遇有待提高,生活環境和配套設施與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許多涉農人才選擇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不愿意扎根農村。
第二,對政策理解不夠深入,家庭支持不足。雖然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政策,但是部分大學生對政策的理解不夠深入,他們認為農村和城市之間存在醫療保障、學校教育、社會保險、家庭養老等各個方面的差距,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積極性;家長普遍對孩子返鄉就業創業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讓孩子讀書就是為了“離農”,到城市打拼,光宗耀祖,過上體面的生活。在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下,學生、家長的“離農”思想已經根深蒂固。
第三,村民思想觀念落后,鄉村治理水平不高。部分留守在農村的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不夠開放、眼界不夠開闊,且隨著大量的農村青壯年人口外流,農村呈現出老齡化趨勢,涉農人才返鄉存在其思想觀念與村民思想觀念有分歧的難題。同時,部分鄉村治理方式不夠精細化、精準化,信息獲取不及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公共事業發展滯后,教育、就業、養老等公共服務不夠智能化,辦事便捷度不高等,這種生產生活環境讓很多涉農人才望而卻步。
二、高職院校涉農人才培養對于鄉村振興的意義
(一)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在產業振興上,涉農專業學生可以憑借先進的信息技術推動農業數字化、信息化發展;利用專業的管理知識指導鄉村產業園區優化升級;客觀進行市場調研,指導鄉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最終實現鄉村產業興旺。
(二)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在文化振興上,涉農專業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基層志愿服務活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等助力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利用可視化技術保存鄉村文化遺產,通過走訪調研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打造特色鄉村文化品牌,最終實現鄉村文化繁榮。
(三)助力鄉村生態振興
在生態振興上,涉農專業學生可以將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引進鄉村,減少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加強政策宣講,使村民真正理解政府的一系列環保理念、政策、舉措,自覺按照環保理念規范日常行為,從而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
(四)助力鄉村組織振興
在組織振興上,大學生“村官”能夠提升基層管理隊伍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提高基層辦公的電子化、規范化、簡約化程度;加強宣講工作,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意識與能力,從而不斷健全農村基層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三、高職院校涉農人才培養困境
(一)涉農專業招生難
高職院校涉農專業普遍存在招生難的現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社會對涉農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尤其急需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創新型涉農人才。然而,部分學生不愿意學農,涉農專業招生較為困難;即使上了農業院校,畢業后很多學生也不愿意到基層農技部門和農業企業就業。
(二)專業設置不夠合理
影響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是專業。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專業與中專院校的專業相似,缺乏針對性,與市場需求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服務現代農業方面,未從根本上對專業進行改造,創新性不夠,而且偏重理論教學,缺乏實踐能力的訓練,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導致生源流失嚴重;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很難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專業特色不夠明顯,脫離了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三)教學改革力度不大
發達國家已積極發展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及3S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相融合的現代農業、智慧農業,通過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和數據分析,實現對農業生產的精準化施策和可視化管理,且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我國農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導致農業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大,知識更新緩慢,實訓條件有待改善,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有待創新。
(四)產教融合深度不夠
當前高職院校雖然實訓條件明顯改善,但實踐教學仍有待加強。涉農專業學生的技能訓練和生產實習比較重要,而技能訓練和生產實習需要一定的硬件設施,且容易受環境、季節影響。因此,實踐教學組織難度較大,必須深度開展校企合作,才能解決問題。但是,受生源質量、教學經費、地域特點等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開展的校企合作偏少、質量不高,難以達到涉農人才培養要求。
(五)內涵建設水平不高
內涵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圍繞專業建設、教學科研、實訓基地建設、質量管理、改革發展、校園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創建、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招生就業等方面開展。涉農專業學生之所以不愿意返鄉就業創業,與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水平不高有很大關系。只有不斷提高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水平,力爭使各項工作做到科學扎實、富有成效,讓涉農專業學生看到農村市場的變化和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才能以高度責任心和自信心投身于鄉村振興的浪潮。
四、高職院校涉農人才培養策略
(一)優化人才培養目標,推進專業標準與職業標準融合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點在于深化專業供給側改革,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優化。要以專業群、課程群為抓手,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采取分步實施的原則,逐步調整涉農人才培養方案,推進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的專業群建設,促進專業標準與職業標準相融合。高職院校涉農專業是為鄉村振興服務的,培養的人才必須符合廣大農村或者涉農企業的用人需求。因此,要按照農業行業的職業規范制定涉農人才培養標準,合理構建課程體系。
(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激發多元主體協同作用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關鍵在于形成合力,激發培養主體的協同功能。為了使人才培養過程與生產過程連接起來,必須加強政府、高職院校、職教聯盟、企業、農民等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發揮多元主體的協同作用。多元主體可以共建鄉村振興學院、鄉村振興產業聯盟等,以高職院校為主要力量,構建適合不同領域的涉農人才培養機制,在聯合培養、項目合作方面給予支持;充分借助政府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邀請相關部門對涉農人才培養成果進行監督和反饋。同時,要針對發展不一致的地區構建差異化的涉農人才培養機制,根據各地區鄉村產業的特色,在涉農人才培養機制中融入生態環境、文化傳承等元素,使涉農人才有力地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服務于產業結構調整。
(三)以建設實訓基地為抓手,打造工學交替實訓基地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抓手是建設設施完善、科學合理的實訓基地,實現“課堂知識傳授—農業生產現場實踐—回歸課堂學習或者創新創業”的交替循環。實訓基地主要有校園、田園和創研孵化園等。在校園可以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和職業崗位需求建設“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實訓平臺,完成涉農理論知識的傳授。田園是涉農專業學生深入真實的農村生產環境,結合當地產業環境、給予一定資源的實際操作空間,能夠讓涉農專業學生真切感受到農村的變化和活力,從而激發他們研究、探索和解決“三農”問題的積極性。創研孵化園賦予涉農專業學生更大的創造空間,對于有創業項目的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創業項目孵化;對于有科研成果的學生,可以幫助他們轉化、推廣科研成果。田園和創研孵化園兩個基地彌補了校園理論教學脫離“三農”實際的缺陷,使學習環境和學習平臺更加多元化、立體化,促進了涉農人才的知行合一。
(四)改進人才培養方法,打通人才培養雙向通道
在人才培養方法上,可以借助實訓基地,采取云共享的方式,打通高職院校與涉農企業之間的人才培養雙向通道,送教下鄉。要走產教融合之路,深化與鄉村涉農企業合作,以良好的就業循環帶動人才培養;師生共組各種類型的技術團隊,與鄉鎮開展一對一幫扶,讓團隊扎根鄉村,根據當地種植養殖特色進行技術指導,幫助農民增收;鼓勵引導返鄉創業就業的涉農人才帶項目返校,實現人才反哺,讓他們作為指導教師帶領涉農專業學生在實訓基地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大力培養信息化涉農人才,創建電商物流平臺、成立智慧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和大數據云平臺,為產業升級賦能。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加強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實施雙導師制,努力實現涉農人才理論知識水平與實踐能力的雙重提升。要從“實踐+理論”角度出發,加強對涉農專業學生的教育引導,推進鄉村振興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雙導師指的是教師和農業技師,二者相互配合可以取長補短。教師雖然有教學經驗,但畢竟未長期扎根農村,對農業產業、農產品交易環境等實際情況不是特別了解,需要農業技師輔助教學。農業技師在農業科技推廣、農業技術培訓、農業產業規劃、農業生產管理等方面具有優勢,可以為實踐教學提供多重技術保障與支持,能夠彌補教師因為長期脫離農業生產實際而造成的教學短板。雙導師相互配合,能夠打破各自研究領域的壁壘,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構建一個學校與農業產業高度融合、理論與實踐全立體、校內與校外可延續的導師指導體系,助推人才培養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
參考文獻:
[1]丁閩江.“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9(15):93-96.
[2]胡青華.大學生返鄉創業服務鄉村振興的意愿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3):96-100.
[3]王相睿.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對吉林省高校涉農專業大學生的調[D].長春:吉林大學,2021.
[4]孫榕竟.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與提升的對策[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學報,2020(6):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