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中學教育集團 莫懷榮
在當前的初中教育中,美育課程往往被視為一種獨立的、邊緣化的課程。許多學校只是將美育課程視為藝術課程的一種補充,沒有真正體現出其價值性和重要性。從學科融合的視角來看,初中美育課程應當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以形成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模式,以美養性、以美怡情、以美育德、以美鑄魂。本文從初中美育課程融合中出現的問題入手,針對如何進行美育課程與學科融合做出具體闡釋,探討提高美育課程教學質效的實踐路徑。
美育課程通常強調創意、自由表達和探索,而其他學科可能更注重傳授知識和技能。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使得美育跨學科課程整合存在一定難度。另外,將美育融于其他學科教學需要仔細規劃,需要教師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教學能力,然而,目前許多教師在美育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方面是欠缺的,美育學科融合的思維和方法并未得到充分應用。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教材內容中缺乏對美元素的挖掘,勢必都會造成美育難以貫穿滲透于課堂教學中。
多數美育課程在教學模式上重視藝術技能的學習而非創造力的培養,課堂教學以講授的教學模式為主,學生缺乏必要的參與感與體驗感。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真正發揮學生的潛能和藝術創造力。另外,當前一些美育課程更多關注藝術本身,忽視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缺乏跨學科整合,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的藝術知識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影響了學生對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的理解。從學習資源來看,多數美育課程只局限于少數幾種藝術形式,如繪畫、舞蹈或音樂,單一的學習資源影響了學生對其他藝術形式和媒介的了解和探索,不利于學生對多樣化藝術經驗的獲得。
目前,美育課程的評價方式主要側重學生藝術作品的展現與評價,只注重最終成品的呈現,忽視了學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思考、實驗和探索的過程性評價,也未充分考慮到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的過程性培養。這樣的評價方式容易使學生錯失發展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機會。教師應該立足《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綜合用好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以更好改進美育評價,提升美育工作成效。
當前的美育課程中,各學段之間缺乏明確的課程目標和連貫性,每個學段的課程可能獨立于其他學段,導致學生在不同學段中習得的知識、技能、審美等出現斷裂。另外,當前的美育課程缺乏學段銜接的美育課程,中、小、幼三個學段的美育課程往往各自為政、虎頭蛇尾,未能形成一股合力去助力學生審美能力、精神境界、行為習慣的培養。
美育的目的是培養一種審美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能夠讓學生以審美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人生、人類社會以及自然環境。歷史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通過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和欣賞,感受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
在“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教學時,在帶領學生領略我國古代青銅文化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與觀察青銅器中變化莫測的紋飾,讓學生一起分析這些紋飾的特點與意義。在學生對青銅器有所了解的情況下,融入美育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平面手繪的方式創作青銅器裝飾畫。教師提供各展館中的不同的青銅器藏品資源,引導學生通過欣賞來建立審美感知,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并讓學生結合資料,選擇相應的器型,仔細觀察上面的紋飾,起稿、繪制、完成作品創作。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是能夠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想和思考,除了漢字本身的魅力之外,更多的魅力來自文章所喚起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審美創造力的主要表現方式,是培養審美能力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在進行審美教育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在教授《北冥有魚》這篇文章時,為了深入探究鯤鵬的形象,教師可以設計“入境”環節,并在這個環節中播放一段空靈的音樂,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想象鯤鵬的形象,讓學生通過音樂的烘托,深入地感受到鯤鵬的神秘,更好地理解和歸納鯤鵬的形象。同時,為了讓學生對鯤鵬這一形象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師繼續設計“化境”環節,并在這個環節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鯤鵬要不遠萬里進行這次長途跋涉呢?”通過這個問題,學生進一步展開想象,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有的學生可能注意到書下注釋二中提到北冥是一個不毛之地,環境貧瘠,鯤鵬不滿于現狀故此;有的學生可能認為南冥是鯤鵬心中一個美好理想的寄托;還有的學生可能認為生命在于不斷拼搏,鯤鵬是在尋求生命價值。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完全打開了想象的閘門,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散和拓展,不僅理解了鯤鵬的形象,還深入思考其中的意義和價值。這樣的審美教育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還激發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熱愛和探索欲望。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感性的材料,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以直觀的形象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感受數形之美。
以“勾股定理”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畢達哥拉斯發現地磚上三個正方形之間存在的數學關系來引入新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播放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賞這些圖片的奇妙之處與獨有的美感。通過這樣的引入方式,教師將數學與美育緊密相連,使經過導入后的課堂既有熱烈的氣氛,又有沉靜下來的思考。從美育的角度來看,這種引入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美妙之處。地磚上三個正方形之間的數學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美麗圖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奇妙與魅力。教師通過展示地磚上三個正方形之間的數學關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直角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探究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科之間的整合,這為在物理教學情境中滲透美育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美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不僅涉及美術、音樂等學科,還與物理等自然科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將音樂與古詩詞等藝術形式與物理教學相結合,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增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講述物理知識時,教師引入相關的音樂或古詩詞,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物理知識的魅力,又如將美術與物理教學融合,引導學生通過美術創造加深對物理學習的理解。
以“聲波的反射和衍射”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用王維的《鹿柴》一詩作為導入,通過讓學生回憶經典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來引出本課的主題。學生仿佛置身于一個寧靜而空曠的山林中,四周是高聳入云的群山,一片寂靜,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卻發現這個空山中并沒有人的身影。然而,就在這靜謐的環境中,聽到了微弱的聲響,仿佛有人在遠處低語。這些聲音是如何傳播到我們的耳邊的呢?這就涉及了聲波的反射和衍射。當有人在空山中說話時,聲波會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傳播。其中,一部分聲波會直線傳播,直接到達我們的耳朵,使我們能夠聽到清晰的聲音。這就是聲波的直達傳播。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借助文化元素裝飾課堂,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習的美感,激發他們繼續深入學習的興趣。
美育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在美育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該探索更多樣的教與學的模式:一是自主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雖然是以教師為主導,但更多的是讓學生去感知、體悟、實踐,進行自主、自我、自覺的教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能力;二是體驗教育,對美的感知。教師要因人而異,鼓勵學生到現實中、生活中、實踐中去體驗,這樣的感受最深,收獲也最大;三是開放教育。美育走出了課堂,走向了社會,美育有更廣闊的天地。比如,近兩年組織開展的“京劇進校園”“書法家進課堂”等活動。這些實踐活動的直接作用是讓學生在各類美育活動中得到鍛煉,營造濃郁的美育氛圍,最本質的作用是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課程評價是課程實施落地的指揮棒,有什么樣的美育課程評價,就有什么樣的美育發展導向,教師必須主動順應“五育融合”的趨勢,以美育課程的評價改革助力美育課程的一體化實施。美育是研學、實驗、體悟的教育,因此,要重在過程,重在實踐。
比如,教師可以建立學生美育成長檔案,建立動力制、積分制、升級制,打造“美育天地”,把美育作為一個學生成長、交流、分享、總結、提高的過程。分階段進行成果展示,對學生創作的作文、作品、產品等進行展覽。從操作層面來說,教師可以把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美育專門課程以及參與各級、各類組織的美育實踐課程的情況,納入學生學業考核評價體系中。美育課程評價需要采用更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包括考慮學生的創造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進行反思和實驗,允許多元的評價標準和工具,以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藝術成長和素養發展。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參與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自我認知能力。
突破傳統美育中學科分割的界線,充分挖掘各學科的美育資源和因子,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建構各學科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大美育課程體系,改變以往美育課程建設“重獨立、輕融合”的現象。要開好音樂、美術、書法、戲曲等美育課程,讓學生在專業課程引領下有所成長。其他學科教師要主動融入美育工作,展現美育角色,發揮美育職能。比如,可以在語文、歷史等學科教學中融入美術、音樂等知識,達到以智益美的效果;在道德與法治、思政課程中引導學生關注個體成長的內在品質,達到以德促美的效果;在體育鍛煉、賽事表演中找尋健康的美,達到以體健美的效果;在動手操作、綜合實踐中感受收獲累累碩果的美好體驗,達到以勞益美的效果,形成“大美育”的格局。
美育的宗旨是以美養性、以美怡情、以美育德、以美鑄魂。美育是立人、成人、全人的過程,是自然人—感性人—審美人—完善人的必修課,是德、智、體、美、勞的“五育并舉”。教師要積極構建美育的融合機制,突破美育與“五育”中其他四育的界線,主動挖掘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中的美育因素,推進美育與課程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五育并舉”的同時實現“五育融合”,形成協同育人格局,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培養和長遠發展。
一是實踐性。教師要注重美育的目的性、趣味性、吸引性、新穎性、參與性。美育一定要從趣味性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探索欲望,然后是體驗性,再次是創造性。二是形象性。教師要從生動形象入手,上升到理性感悟,使感性與理性實現統一。比如,教師可以運用繪本、圖解和思維導圖等形式去呈現。三是審美性。審美過程往往經歷發現—理解—表達—共情—創造的一系列過程,著力培養學生的五大審美能力,即感知能力、辨別能力、發現能力、品賞能力、運用能力。
美育課程應該是進階式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低年級要通俗、淺白、生動、活潑、有趣,高年級力求在思想境界、行為方式、創造能力上有所提高。在美育課程學段融合中,教師應該突破傳統美育中小幼學段分割的界線,嘗試以藝術美育、學科美育、活動美育、潛在美育、綜合美育為形式線索,以自然環境美、文化藝術美、人文社會美、科學技術美為內容線索,打通不同學段之間的美育屏障,重構各學段的美育課程資源,分學段、有側重地規劃美育課程設置,以同源階梯式課程實現美育課程的銜接貫通,相互呼應、有效配合,從而改善中小幼美育虎頭蛇尾、斷層割裂、未能形成長效的學習和教育效果的現象。
美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五育融合”背景下,筑牢學校的美育主陣地,在理念、課程、評價、活動等方面實現融合發展,在課程設計、課程實施等方面推動多樣化發展,在學段方面做好一體化銜接,努力構建課程、教學,資源、平臺,研究、實踐的三位一體的美育育人新格局,發揮美育的最大價值。
注: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學2021 年度規劃課題“構建中小幼相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研究”(立項編號:ybzz211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