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潤生 宋梅
【關鍵詞】童心劇場;學科育人;活動育人;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51-0031-03
顧潤生:“雅正童心劇場育人行動”項目的實施背景是什么?
宋 梅:我們的項目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考量。一是對“品格錘煉”學校實踐的真實回應。傳統“記憶、模仿和訓練”的德育方式,強調外部環境的制約作用。“雅正童心劇場育人行動”通過學校向善至美的德性場和立德樹人的育人環境的建設,建構良好的道德學習生態,聚焦兒童的生命成長。二是對兒童“道德生長”需求的前瞻關注。“雅正童心劇場育人行動”將戲劇元素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兒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實現自我認知、多維對話、打開身心、深度體會、實踐遷移。三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不懈堅守。“雅正童心劇場育人行動”是對時代育人主題的積極回應,指向兒童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顧潤生:教育戲劇對兒童的價值體現在哪里?
宋 梅:教育戲劇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社會性等特點,符合新課程方案所倡導的育人方式變革的要求,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有助于兒童的全面發展和核心素養提升。
一是培養兒童的自我教育意識。教育戲劇中有豐富的情境,兒童在豐富的情境中可以生動感知周圍事物、感受他人的情緒變化。兒童在具體的實踐體驗中能夠自主地轉變視角,反思自我、發現問題,提高道德認知水平。二是培養兒童的社會意識。對話合作、角色扮演等是教育戲劇的實施方式,兒童在對話合作、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具身體驗、深度思考,增強社會經驗,形成社會意識。三是培養兒童的審美意識。教育戲劇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包含音樂、語言、舞蹈等多種藝術元素,對于培養兒童的審美情趣,增強兒童的藝術修養,培養兒童的健全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兒童創編、參演、欣賞戲劇的過程也是他們發現自我、自然和社會美的過程。
顧潤生:項目的內涵與建設邏輯是什么?
宋 梅:“雅正”,即舉止文雅,心性端正。“童心”有兩層含義:一是所有參與者都能在劇場中彰顯童心,得以生長;二是指童心一直在場,即有童心的人組建劇場,在劇場中一直葆有童心。“童心劇場”有三層內涵:一指“做中學”的課堂小舞臺,二指“展示中錘煉”的學校小劇場,三指“實踐中升華”的社會大舞臺。
項目建設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學校百年育人文化精神的延續。項目以“童心劇場”為載體,以學科課堂、展示舞臺、社會生活三向度空間的劇場化為重點,通過課程融創、活動體驗、空間架構、增值評價四大行動,提升學生“仁愛、擔當、自主、創造”的品格。
顧潤生:“童心劇場”如何與學科教學產生聯系?
宋 梅:如何用“學科的話語站穩道德的天空”,用學科的魅力提升課堂教學的“品格潤澤力”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以“做中學”來觀照課堂教學,將戲劇的藝術方式運用到學科教學中,探索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施路徑,不斷擴大戲劇的教育張力。
一方面,讓學科教學具身化、重實踐。課堂上教師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創設情境、即興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多感官參與,在創造、合作、審美、表達中推動課堂教學從 “教書”走向“育人”,從 “知識傳遞”走向 “生命價值的挖掘與提升”。另一方面,讓學科聯動常態化、有陣地。通過每學期的校園戲劇節,每周一下午的“每班一臺戲”等常態化的活動,實現“班班有劇社,人人都參與”,用項目聚合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力量。語文課上學生讀劇本、編劇本,音樂課上學生學唱影視插曲、練習表演,美術課上學生設計道具、制作海報……“童心劇場”打破了課堂的邊界。
顧潤生:項目的建設目標和路徑分別是什么?
宋 梅:我們期望通過項目建設達成四個方面的目標:構建雅正童心劇場品格培塑實踐場景,通過虛擬環境與實境相融合的空間建設,拓展劇場空間和生活情境資源,建構童心劇場場景資源;探索雅正童心劇場品格培塑行動路徑,通過“童心劇場”課程融創行動和主題活動等,創新體悟式育人方式;建設雅正童心劇場自主多元評價體系,通過頒發“小百花”獎章、舉行“小百花”狂歡節等,豐富“小百花”評價機制,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指向人的品格養成和精神成長,培養具有“仁愛、擔當、自主、創新”等品格的兒童。項目主要從四個方面推進。
一是“童心劇場”課程融創行動。教師立足學科育人,設計兒童喜歡的生動課堂,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品格涵育。教師在充分尊重國家課程意志的基礎上,立足國家課程與“童心劇場”的深度關聯,以“做中學”的理念觀照課堂教學,將童心劇場的元素與方法融入學科教學實踐,引進“場景創造”“角色互動”等元素,營造開放式、互動式、引導式學習環境,讓兒童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學習與實踐,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調動兒童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學科學習中體驗成長的愉悅,錘煉必備品格。思政劇場、劇潤童“語”、數學大“π”對、含“英”咀華、正聲雅“音”等都是學科教學與戲劇的融創表達。
二是“童心劇場”主題活動。學校立足活動育人,以小劇場為展示平臺,設計兒童喜歡的校本和班本活動。(1)學生在讀劇中發現,學校通過“校園讀劇大賽”等常態化活動,引導學生尋找劇本主題、分析人物性格等。(2)學生在創編中想象,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聯想。(3)學生在參演中體認,教師引導學生在參演中生動體驗、深度感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與角色共成長。(4)學生在思悟中內化,學生通過劇場活動親身體驗,發揮想象,在劇場實踐活動中反思、內化、完善和提升。(5)學生在欣賞中共情,通過觀賞精選的劇目,培養學生積極的認知與發散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6)學生在評論中思辨,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評論與思辨,感受蘊藏在藝術劇目中的思想意義。(7)學生在覺悟中升華,在劇場環境的熏陶下,班級形成積極的成長氛圍。
三是“童心劇場”空間架構行動。學校立足文化育人,以校內場景為核心,以家庭場景、社會場景為補充,多種虛實場景相結合,打造彰顯學生個性特質的生長空間,創生雅正童心劇場物型場景圖譜。以生長性、體驗性、互動性為建設原則,建設互動開放的共享空間,學校通過“一室、二廊、三墻、四臺”的環境建設,讓兒童全方位、多場域地展示、表達和實踐。學校創設學生多維度表達空間,通過建設虛擬展臺,通過微信公眾號、小百花校園電視臺等,展示童心劇場育人的實踐成果。學校搭建“每班一臺戲”“文明星秀場”“百花狂歡會”等兒童喜歡的活動平臺,為兒童創造“在場”與“出場”的生動場景。
四是“童心劇場”增值評價行動。學校立足評價育人,在評價中堅持變“無形”為“有形”,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德育評價,重視“過程”、兼顧“鑒定”與“改進”,體現“動態”發展。學校以“小百花”增值評價為載體,以“小百花”成長檔案袋、“小百花”成長記錄手冊、“小百花”星級評價表、“小百花”自主爭章等多種評價手段,關注兒童的點滴成長與進步。學校通過“小百花”增值性評價,關注每個兒童的自主發展,尊重差異、注重起點、關注過程、強調發展。
顧潤生:項目建設的方向是什么?
宋 梅:一是引領學校的品質發展和特色發展。學校創建雅正童心劇場品格培塑的校內校外場境,打造物型文化和實踐場境新樣態。一方面,充分發揮物型文化對于兒童成長的價值;另一方面,幫助學校形成德育特色品牌,統領學校整體工作。二是形成童心劇場育人的德育范式,探索雅正童心劇場實踐路徑。學校通過場景建構、課程融創、主題活動、評價建設四大行動,實現兒童品格的提升。三是成全兒童個性發展和全面成長。聚焦培養具有“仁愛、擔當、自主、創造”品格的“太行少年”的目標,學校通過項目實施,使兒童的意志得以錘煉,核心品格得到提升。四是建成引領兒童成長的有力團隊。學校通過課程開發、專題培訓、校本研修和課題研究等方式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促進教師重新認識自我、認識兒童,努力做到“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發揮教育引領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