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菲 許曉婷
銅鼓作為中國古代打擊樂器之一,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廣西是現今擁有銅鼓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地區,壯族銅鼓更是廣西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廣西的文化符號。銅鼓的社會文化功能在各類壯族節日中頗有體現,反映出當時南方少數民族的審美特征、生活習俗與文化信仰。銅鼓由最初普通的烹飪器具演變成具有敲擊功能的樂器及象征權力地位的禮器。銅鼓的造型和裝飾藝術也在不斷地變化與更新,銅鼓外觀造型是由三足或四足形底座上焊接一個直徑較大的圓形鼓框組成,中間有柱形孔,無底腹空,腰曲胸鼓,鼓面和鼓腰鑄有裝飾圖案,部分鼓邊鑄有立體雕塑,其鼓面中心飾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點綴,邊緣圈帶的雕塑裝飾多為青蛙騎士、龜等,整體彰顯著獨特的藝術魅力。銅鼓分為多種類型,造型變換,大小不一,功能不同,在廣西代表性的銅鼓中多以象征權力的大面銅鼓而知名。據裴淵的《廣州記》中記載:“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1]體現出壯族北流型和靈山型銅鼓的造型碩大和權貴莊重。在逢年過節的慶典上、豐收時節的歡慶中、祭奠和祈禱的活動中,壯族人民都要用敲打銅鼓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廣西壯族銅鼓對民族的物質生活、文化面貌和心理需求等各方面有著綜合的體現。
壯族是稻作民族,稻作文化指由稻作發生有關谷物的生產、發展及其生產影響所及的民間生活方式和生產中的社會生活實踐。銅鼓文化亦是由稻作文化衍生而來,它是一種在壯族傳統節日中擊鼓舞蹈、祈雨、慶祝的習俗活動,通過鼓聲召集群眾、鼓舞士氣、招福納吉,是壯族稻作文化系統的一部分。壯族傳統節日開耕節、開秧節、螞蟲另節等均與稻作文化相關。螞蟲另節中,壯民吟唱《銅鼓歌》:“打鼓響一聲,萬村得太平;不受水旱災,不受虎狼侵。打鼓響二聲,五谷得豐登,一穗三百粒,十粒有半斤……”[2],和著銅鼓聲和歌聲,青年人跳起螞蟲另舞和銅鼓舞,體現出壯族為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活動愿景。另外,每逢春節、三月三等民間節慶中,壯族人民將大小銅鼓按音階集中排列到平曠場地上,舞者們身穿民族盛裝,因鼓聲起舞[3]。
壯族銅鼓作為廣西本土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在技藝傳承方面,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銅鼓鑄造技藝”傳承人韋啟初先生,在銅鼓的鑄造領域不斷進行技藝探索和攀登,克服了銅鼓鑄造過程中的多個技術難關,成功地將銅鼓文化傳播至全國各地。在設計創新方面,銅鼓元素在公共設施、園林景觀等各類建筑設計中頻繁出現,并不斷融入現代化生活中。如廣西民族博物館主體建筑外形采用了銅鼓的造型設計,突出了博物館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以銅鼓造型鑄造建筑空間符號,傳播著銅鼓文化和民族印象;又如南寧地鐵2號線從乘車站廳到車站的指示牌和線路標識采用的是銅鼓紋飾中的云雷紋,通過銅鼓的文化符號與現代工業材料結合的表現形式,體現出南寧現代化城市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共生。此外,廣西民族博物館攜手肯德基廣西民族文化主題餐廳,采用以壯族銅鼓紋飾為元素設計的“銅鼓萌獸”咖啡,將具有廣西特色的銅鼓元素與咖啡進行融合,體現出古老傳統的民族工藝與新時代的時尚生活相互傳承滲透,表現出傳統文化的生機和活力。
通過對廣西民族博物館、恭城瑤族博物館和三江侗族博物館進行實地考察,筆者發現,針對銅鼓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開發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發展相對緩慢。目前廣西銅鼓文化創意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如廣西民族博物館所推出的銅鼓文創產品在傳播方式和表現形式上缺乏創新和創造思維,主要聚焦于傳統常規的產品類型,設計相對同質化,數字類的文創產品研究相對較少,與故宮博物院文創設計產品相比相對滯后。銅鼓元素多以傳統的紀念幣、吊墜、筆記本、冰箱貼、鑰匙扣等具體實物為載體,視覺設計多為完整的銅鼓圓形形態,缺少突破和創新。然則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數字媒體對信息傳播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我們的傳播媒介也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利用數字IP形象、表情包、電子游戲等,使文創產品不僅僅局限于實物產品,將數字媒體和科學技術融入到銅鼓文化的傳承與設計中,探索實現更多更好的傳播形式。
在傳承發展方面,隨著信息時代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視,廣西壯族銅鼓的文獻研究和實地考察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形象傳播方面,人們可通過對現代潮流文化IP形象的認知,將銅鼓元素巧妙地融入IP形象的設計中,賦予IP形象獨特的民族內涵,形成民族文化符號,完成形象傳播。在網絡技術革新方面,出現了多維度跨學科的IP形象設計與展示,在繼承銅鼓文化的基礎上,通過融合數字文創給大眾帶來一種符合潮流和大眾審美的新文化藝術形式。同時,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可以準確了解廣西壯族銅鼓IP形象表情包的下載情況,分析大眾對民族地域文化的需求,制定出更加科學有效的設計方法,支持廣西壯族銅鼓IP形象的精細開發。
1.文化價值——地域文化內涵意義深刻
廣西壯族銅鼓蘊含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鑄造者通過精致工藝、精心裝飾,給觀眾呈現了廣西壯族的審美藝術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具備較高的研究意義和文化價值。IP形象設計,將這類文化藝術和精神內涵融入凝練,以現代化的方式滲透人群、加深影響,提升壯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各族人民的文化認同感。
2.藝術價值——IP形象設計可塑性強
銅鼓文化的IP形象設計,通過銅鼓元素圖案和色彩搭配以及時尚外觀,讓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連成一體,趣味靈活,深入人心。隨著IP形象被接收度越來越高且被廣泛應用于市場上,全球各大體育賽事,知名城市和旅游景區都嘗試依托區域特色塑造專屬IP形象。比如,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吉祥物“冰墩墩”、2023年第一屆全國青年學生運動會吉祥物“壯壯”和“美美”。這些成功案例中,IP形象的視覺設計部分充分融入地域文化的視覺元素,以最直觀的方式建立文化與藝術之間聯系。因此,廣西壯族銅鼓IP的形象設計不僅能夠滿足當前傳播需求,同時也能夠以多樣化的形式深度挖掘廣西壯族銅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為觀眾帶來全新的感受和體驗。
選擇廣西壯族銅鼓作為設計的靈感來源,打造一個長相可愛,端重方實,個性樂觀向上的廣西壯族男孩兒形象,既能體現壯族銅鼓文化,又能體現民族人物風格,塑造出貼合時代潮流、符合當下年輕人喜好的IP形象,為大眾認識廣西壯族銅鼓文化打造了一個視覺記憶標志,展現出壯族勞動人民的親和的外觀造型,勤勞活力的個性氣質。
廣西壯族銅鼓IP形象設計元素選取銅鼓的太陽紋、翔鷺紋和青蛙塑像紋,這些紋樣造型經典、內涵深刻,頗具代表性。比如銅鼓上的太陽紋是光體和光芒的結合體,它代表著陽光、雨水和生命,顯示出稻作農耕文明時期,通過對太陽的崇尚祈求風調雨順和農作物豐收;翔鷺紋是銅鼓寫實動物紋樣中最具代表性的,長而尖的嘴,頭上細長羽冠,羽冠下圓眼,在鼓面主光環,以雙數為主,構成環形紋樣,環繞太陽紋周圍,代表著對太陽和鳥類的喜愛;蛙紋是古駱越人最為崇尚的圖案之一,具有神力,能調節陰陽、吞日月、降禍福、佑百姓、保安寧;能呼風喚雨讓世間五谷豐登、財源滾滾[4]。
廣西壯族銅鼓IP形象以一位壯族青年的卡通形象為主體,以銅鼓造型與人物頭部結合為主要創新點,突出人物頭部大小比例,增加趣味性。另外,頭部紋樣中保留著銅鼓蛙塑特點,通過對傳統紋樣的抽象概括,在加重民族裝飾特征的同時也迎合了現代審美。在人物面部上,對其IP形象的眼睛、嘴巴等部位進行了簡化和夸張的描繪,身體部位結合壯族服飾和吉祥圖案的裝飾,展現出可愛乖巧的形態。配色方面,以壯族的深藍和紅色為基調,配以黃色、綠色等鮮亮的沖擊,頗具民族性和時尚感。整體人物設計將銅鼓文化獨特的藝術形式與 IP形象進行巧妙融合,使其帶有明顯的民族地域化色彩,展現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氣質內涵(如圖1所示)。
圖1 廣西壯族銅鼓IP形象設計作者:黃海菲 指導老師:許曉婷
表情包現已成為人們傳遞內心世界信息的情感符號之一,為各種網絡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廣西壯族銅鼓文化的傳播中,表情包是一種極具互動性和趣味性的傳播方式。經過符號化的提煉以及藝術表現語言的創新設計,廣西壯族銅鼓IP形象表情包在表情形象及設計元素上充分融合了廣西壯族銅鼓、人物、服飾、文化等元素的獨特特點,同時在表情語言設計方面融合了廣西當下流行網絡詞匯、生活用語和文化活動等,如“嗦粉嘍”“唱山歌”“敲銅鼓”“想吃青團”“拋繡球”“跳竹竿舞”等,使得該系列產品更具實用性。通過表情包在新媒體平臺的應用,使其成為了具有商業價值的文化符號。通過微信、QQ等表情開放平臺,將壯族人民的歷史文化內涵更加深刻地呈現在日常生活的交流溝通中,讓這些銅鼓IP形象以一種歡樂、親和、幽默的形式,在生活中扮演著多種不同的角色(如圖2所示)。
圖2 廣西壯族銅鼓IP形象表情包設計作者:黃海菲 指導老師:許曉婷
銅鼓系列文創產品能夠在公眾心中樹立起廣西壯族自治區良好的形象,帶動城市旅游和經濟的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前文中提到,傳統文創產品和多媒體形式的結合運用成為現今市場的綜合需求,因此,為了提升銅鼓文化傳播的互動體驗感,筆者將數字媒體技術與體驗設計相結合,對廣西壯族銅鼓IP圖像進行了數字交互設計,創新建設廣西地區博物館影像數據網絡平臺,運用移動定位、大數據等技術與銅鼓IP形象結合進行針對性設計與開發,并以APP產品等方式向用戶展示,利用手指和軟件之間的互動來獲得鮮活的展品文化背景知識。通過對數字博物館,廣西壯族銅鼓IP形象表情包“暢游南寧”互動游戲等銅鼓主題創新產品的設計研究,增強了用戶和產品之間的互動體驗,以新的視角和思維來繼承和發揚廣西壯族銅鼓歷史文化(如圖3所示)。
圖3 廣西壯族銅鼓IP形象的應用設計作者:黃海菲 指導老師:許曉婷
本文研究內容圍繞廣西壯族銅鼓展開,在廣西壯族銅鼓IP形象設計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探索廣西壯族銅鼓文化內涵之美、設計元素轉換的實用原則和時代發展潮流的形式之美。通過廣西壯族銅鼓IP形象開發與設計,助力廣西壯族銅鼓文化的現代化解讀,實現廣西壯族銅鼓文化的綜合價值,達到文化輸出的目的。廣西壯族銅鼓IP形象設計開發研究,推動了廣西壯族銅鼓文化創新轉變,有助于深入研究廣西壯族銅鼓文化符號化,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