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欣
我向來都不是一個勇敢的人,總是只敢在自己的舒適圈里猶猶豫豫地做出選擇。比如我知道自己對文科更感興趣,得到的正向反饋也更多,久而久之,看見文科科目會更有學習的動力,看見理科科目只會覺得傷腦筋并想要逃避。
但是,在文理分科時,我做出了一個重要抉擇……
在得知中考成績的那一刻,我似乎就已經明晰了之后文理分科時的選擇。六門考試中,我有3門獲得了“A”,分別是語文、英語和政史,另外3門則統一處在“C”等級,那就是數學、物理和生化。兩極分化的結果,似乎在冥冥之中暗示著我文理分科的時候應當堅定地選擇文科,因為感覺只有在高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考取理想的成績,考上心儀的大學。
但步入高中后,前期幾次模考的結果讓我陷入了沉思。我發現我的理科成績與文科成績之間的距離在逐漸縮小,有時候理科成績還好于文科成績。即使有時候我的文科成績排在前列,但是仔細對比后我發現自己和其他同學的差距并不大,我所占據的優勢十分微薄。這種微弱的領先時常讓我感到不安,倘若我在考場上粗心一點或是記憶出現偏差,我隨時都有可能被甩在后面。
這種不安持續到了真正文理分科的時刻。在做出決定的前一天夜里,我在床上輾轉反側,認真地問自己:“真的想好了,要選擇文科了嗎?”選擇文科的話,我只要努力背書,反復地背,來回地背,大概率能考出一個比較理想的成績。但是我又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中感受到自己在文科上的“死腦筋”——我可以把很多知識原封不動地從腦子中移到試卷上,但是卻無法靈活地運用它們。我看似知道如何去作答題目,實則只是學會了如何應試。
到了提交意向表的那天,我很清晰地意識到,這紙上的“理科”二字,會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同時,我清楚這并非一個草率的決定,也堅信自己會在這段歷練中有所蛻變。
起初,作為一個經常“死記硬背”的人,學起理科來真的十分吃力。哪怕將物理書翻來覆去很多遍,把上面的原話一字不漏地背誦下來,我在考場上還是會不知所措。課堂上學習到的復雜公式,要以千百種方式與不同數據結合起來運用;各種各樣的定律,以我想象不到的形式出現在題目當中。
在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后,我發現理科遠比我想象中還要難學,它不僅僅需要“背誦”,還要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知識。不過,我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越挫越勇”。既然做出了選擇,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對此,每一個錯題我都認真摘錄,并分析自己的解題思路;每一個算錯的數據我都反復推敲,直到發現錯誤的本質;每一個填不出的空都會被我來回咀嚼,重復重復再重復。我相信,只要日積月累,就一定會有進步。
就這樣,高考臨考前,細胞分裂等生物知識已經牢牢印在我的腦海里,化學實驗每一步驟的細節我都記得,物理科目的最后一道大題用心一點我也能做出來。
回望一切,原來跳出“舒適圈”后的生活并沒有那么難。如今,做出一些不合常規的選擇,于我而言不再痛苦;面對困難,我也不會逃避,反而更加具有勇氣。所以,我很感謝當時義無反顧地選擇理科的那個自己,她讓我發現了一個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