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黨小尼 劉東皓 趙嘉瑩
[關鍵詞] 淺岔河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寧夏
[摘 要] 為貫徹落實水利部關于推動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創新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促進小流域綜合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寧夏淺岔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于2021年列項實施。依據淺岔河小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梯田標準偏低、生產道路不完善、溝道坡面立地條件復雜及流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確定采取梯田提升改造、溝坡造林、溝頭防護、封禁治理等措施,對淺岔河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綜合治理成效顯著,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93.85%以上,水土保持率達到65%以上,林草覆蓋度達到40%以上,農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0 500元。淺岔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的實施符合新時期、新階段發展的需要,是落實西吉縣“四個一”林草產業發展規劃及轉變生產方式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C?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1.011
為貫徹落實水利部印發的《關于推動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創新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促進小流域綜合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根據202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有關水土保持重點項目的前期工作安排要求,結合固原市西吉縣“四個一”(一枝花、一棵樹、一株苗、一棵草)林草產業發展規劃,硝河鄉淺岔河項目被列為2021年度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開始建設。
1 概況
淺岔河小流域位于寧夏西吉縣城東南25 km處、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副區,屬黃河流域葫蘆河水系,涉及西吉縣硝河鄉高原、關莊、紅泉3個行政村,流域面積49.87 km2。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區,年均氣溫5.81 ℃,年均降水量43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期間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1%,年均水面蒸發量891 mm,年均凍土深115 cm。域內以黃土梁狀丘陵侵蝕地貌為主,梁峁相間,溝壑縱橫,地形支離破碎。成土母質為第四紀黃土,土層深厚,一般20 m以上,土壤顆粒以粗粉砂為主,屬中輕壤土。流域內天然植被主要為低矮稀疏草,人工植被主要為檸條、山楂、山杏、沙柳等,楊樹、旱柳等喬木零星帶狀分布于村莊周邊。治理前項目區林草植被面積為714 hm2,林草覆蓋率為14.32%;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占50.89%,林地占14.32%,草地占28.23%,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占3.21%,其他用地占3.35%。
區內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截至2021年,水土流失面積為44.89 km2,占流域面積的90.01%,土壤侵蝕模數為5 000 t/(km2·a),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99 km2,其中建成水平梯田2 185 hm2、造林714 hm2,治理程度達64.58%。區內修筑的梯田標準偏低[1],田面寬度偏窄,大多為6~10 m,較窄的田面無法滿足機械耕作要求;地埂利用率不高,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經濟創收;生產道路不完善,不利于機械化作業。由于溝道立地條件復雜、治理難度大,因此林草措施大多布設在峁頂或大型坡面上。除土壤水分條件差外,鹽堿化也是造成溝道坡面造林成活率低的一個關鍵因素,區內造林樹種以柳樹等為主,成活率和經濟效益偏低。居民點房屋、村莊道路、鄉鎮道路的大量建設,使地面硬化面積增多,導致產匯流規律發生了較大變化,溝頭侵蝕加重。區內仍有貧困建檔立卡戶893戶、3 576人,急需項目支撐,實現穩步脫貧。
2 綜合治理措施
為了實現水土保持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2],促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高質量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初步保障區域糧食和生態安全,經過實地勘察,依據淺岔河小流域土地利用狀況、已建水土保持措施、水文地質條件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并結合鄉村振興中的有關指標,確定采取梯田提升改造、溝坡造林、溝頭防護、封禁治理等措施,對淺岔河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其中,設計洪水標準時,因無實測淺岔河小流域水文資料,故主要依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暴雨洪水圖集》所提供的方法、工程地質資料、流域內水庫資料,分析論證后選用合理的成果。
2.1 梯田提升改造
根據外業實地調繪計算,流域有耕地25.38 km2,其中老舊梯田21.85 km2,占86.09%。經過實地勘查,排除2015年后修筑的梯田,以及田坎高度超過4 m或田面寬超過20 m的老舊梯田,重點對田面寬20 m以下、田坎高4 m以下的老舊梯田進行提升改造。提升改造后,梯田防洪標準為20 a一遇6 h降雨82.15 mm;田面寬20~40 m、田面長原則上不小于100 m,田埂高0.3 m、頂寬0.3 m、內外邊坡坡比1∶1。在關莊村提升改造梯田343.76 hm2,配套田間道路20.63 km,栽植地埂黃花28.08萬株。梯田提升改造后,為項目區大規模實施機械化耕作創造了條件,改善了流域內群眾生產條件,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2.2 溝坡造林
淺岔河小流域氣候干燥,降水量少,溝道坡面土壤輕度鹽堿化,因此在林草措施設計時,須選用耐旱、耐鹽堿的適生樹種。依據現場勘查,流域內可營造經濟林面積14.08 km2,因此在關莊村、溝道兩岸的溝坡上部栽植山毛桃21.85 hm2、下部栽植檉柳(抗鹽堿)43.71 hm2。為充分利用溝道長流水資源,采用了移動灌溉的方式。
2.3 溝頭防護
淺岔河小流域關莊村大部分溝頭上游和道路來水直接排入溝中,常年的沖刷致使溝頭侵蝕嚴重,溝頭前進,沖毀生產道路。為了充分利用道路和溝頭上游雨水資源,防止溝頭前進,保護基本農田和水土保持設施,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溝頭劇烈前進處布設溝頭防護工程3處。綜合治理時,圍繞溝邊修建漿砌石溝邊埂86 m,并配備相應的排水溝渠130 m,將上游來水和道路徑流通過圍埂和排水溝渠,匯入布設在溝頭較低處的渠道截流井中;截流井與下溝管道連接,在下溝管道出口處布置漿砌石齒墻,以固定管道,在齒墻末端處布設格賓石籠護坦,以防止溯源侵蝕。
2.4 封禁治理
淺岔河小流域土地面積大、人口密度相對較小,尤其是流域溝道和坡面荒草地面積廣闊,為大面積生態修復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影響生態修復最重要的條件是降水,研究和實踐證明,在年降水量大于120 mm的地區,植被是完全可以自然恢復的。淺岔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00 mm以上,地面土層深厚、土壤理化性質良好,中輕度荒地面積大,這些都為生態自然修復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經實地勘查,在淺岔河小流域荒草地實施封禁治理1 248 hm2,并在面積較大的荒草地布設了封禁標志牌,禁止人畜進入,以確保封禁區生態自然恢復。
3 綜合治理成效
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14 km2,使淺岔河小流域治理程度提高到93.85%以上,水土保持率達到65%以上,年均可蓄水10.0萬m3、保土1.95萬t以上;增加喬灌林65.56 hm2,封禁治理1 248 hm2,林草覆蓋率增加到40%以上,林草面積達到宜林宜草面積的90%以上;工程設施完好率達到90%以上;綜合治理措施保存率達到80%以上,其中林草措施保存率達到85%以上;人均基本農田達到0.61 hm2,人均糧食達到1 374 kg/a,農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0 500元,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振興了鄉村經濟。
4 綜合治理現實意義
4.1 符合新時期、新階段發展的需要
2021年,水利部印發的《推動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堅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創新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打造生態產業型、生態宜居型、生態旅游型等“小流域+”,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治理成效,以水系、村莊和城鎮周邊為重點,大力推進美麗鄉村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2022年,自然資源部、發展改革委、水利部、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的《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提出,黃河中游地區要完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問題。淺岔河小流域綜合治理正是順應了新時期、新階段發展的需求,通過小流域的綜合治理,發揮了當地優勢,挖掘了資源潛力,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
4.2 是落實西吉縣“四個一”林草產業發展規劃的需要
2019年,西吉縣委提出了《西吉縣2019年“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范項目和建檔立卡戶庭院經濟林建設方案》,要求貧困縣不僅要脫貧,而且要穩得住,不返貧,下一步要積極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之中。依據西吉縣“四個一”林草產業發展規劃,淺岔河小流域綜合治理中新增了與鄉村振興有關的措施設計,如提升改造梯田、種植經濟作物黃花菜、營造經果林,以及修建生產道路、田間道路、小型攔蓄與排水工程等,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率,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積極將水土保持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之中。
4.3 是轉變生產方式的需要
流域內過去修筑的梯田與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要求相比,標準偏低,田面寬度偏窄,地埂利用率不高,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經濟創收。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播種、田間管理、收割等生產過程已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對區內梯田進行提升改造,建設高標準梯田,使生產方式由人工耕作轉變為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提高了生產效率,并根據立地條件,種植有經濟效益、抗鹽堿化的作物,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洪江,張長印,趙永軍,等.我國小流域綜合治理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6,14(1):131-137.
[2] 杜輝,尤代強.關于小流域綜合治理創新途徑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