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儀禮》的存在為中國提供了巨大的文化財富,身為三禮的一員,成書于軸心時代的儒家經典,為后世中國禮義的規范化展示出了它獨特的一面。《儀禮》從冠、昏、相見、鄉飲酒、鄉射、燕等等禮儀記錄中全方位地概括了西周以德治人的社會風氣,對比夏商朝代以暴治人是巨大進步。
【關鍵詞】禮儀;中華文化;禮儀規范
【中圖分類號】B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4-006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4.021
在人類社會初期,治國曾以暴力為本,在夏商時代尤為顯著。直至周朝開創性地提出以禮治國的理念,才使得中國逐漸走向文明社會。這其中《儀禮》作為記載西周禮樂規范的重要典籍,為后世國人了解西周制禮作樂的創舉提供了巨大幫助。
《儀禮》所包含的禮制規范包含了一個人的人生中各個方面的闡述。一個人的出生,代表著上一代人昏禮的結束,下一代人禮制的開始。首先人生中第一個大禮,即士冠禮。代表著一個人承擔責任的開始,身為社會的一分子,是否行過冠禮成了人是否成熟的標準。《儀禮》云:“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有貴者也。”社會上所有人都實行同一個冠禮,也同樣代表著天下沒有生來就不同的、尊貴的人,是所有人通用的標準,旨在讓人類社會脫離禽獸制度。《禮記》記載:“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與禽獸相比,人是一種特殊的,具有社會性的動物,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按時工作是人類社會共同的行為準則,與禽獸餓了便吃困了便睡有著本質的區別。
與同為三禮的《周禮》和《禮記》不同,《儀禮》內容晦澀難懂、文章古奧典雅,專載儀式。而《周禮》專載官制,從天官冢宰開始,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記結束,共六種官制,分而治天下。《禮記》則是貫通《儀禮》與《周禮》的橋梁,是對人生價值、涵養心性、人與自然相處等問題的闡發。儒家仁禮文化的核心便是修己、治人,每個人都是社會中關鍵的一部分。以《儀禮·鄉射禮》為例,無論是司射、樂工、眾賓、司正還是主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作用。對于參加射禮的眾賓來說,射禮就是展示自身技藝并不斷得到加強的階段,無論職位高低,輸受罰、贏受獎是儀禮成文的規章制度,可見平等思想早在西周時期便已出現。
儒家同樣重視的便是禮樂,在《樂記》中記載:“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禮無樂不成,樂若無禮則同樣無法展示出樂本身的優美之處。不僅僅是禮,樂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貫穿《儀禮》的重要組成,在飲酒禮、射禮等中,無不存在樂的關鍵配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內弦,右手相。樂正先升,立于西階東。工入,升自西階。北面坐。相者東面坐,遂授瑟,乃降。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對于樂工細致入微的描寫便可感知該制度下對樂的重視,鄉飲酒禮通過禮與樂之間的配合,為國家招賢納士。
人有精神思想,人類精神蓬勃發展的動力便來自一個積極向上的精神家園,以及人類內心的道德規范。道德規范的形成主要是來自社會風氣的熏陶和教職人員的引導。禮的主旨是從內而外地向著“人”轉變。這里的人是指道德層面的人,“成人”便可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所以禮不能脫離實際,每個儀式勢必對應著一個意義。林放曾問過孔子禮的本質,孔子回答“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這其中便很好地解釋了禮的意義,禮的存在并非僅僅讓人記住外在的形式,內心的真實情感更為重要,與其喪禮辦的周全,則不如內心盡哀。禮將屬于理念范疇的德加以分解,將其分層、分級導入操作層面,是顯性化的道德,王國維說“周之制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乃是不刊之論。
在外交政策方面,《聘禮》為中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外交禮儀,具有執玉、郊勞、辭玉、受玉、私覿、問卿、還玉等一系列的儀節。“聘禮。君與卿圖事,遂命使者。使者再拜稽首,辭。君不許,乃退。既圖事,戒上介,亦如之。宰命司馬戒眾介,眾介皆逆命,不辭。”從任命使者開始,處處體現了中國人對外交方面的重視,對當代中國用西式外交禮儀的現狀提供了一個中國式的解決方法。
《儀禮》的中心在于厘清人物關系、宮室位置、器物擺放等基礎設施之上,揭示儀式的流動過程,也就是當代人所說的“儀式感”。孟子言五倫,《中庸》重五達道:“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儀禮》開其先河也。”昏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贏以彰顯男女有別。燕禮“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儀》。遂歌鄉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雀巢》《采蘩》《采蘋》。大師告于樂正曰:‘正歌備。’樂正由楹內、東楹之東,告于公,乃降復位。”以聯絡與下屬之間的感情。
談到《儀禮》就不得不談到儒家,談到儒家就不得不談到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終其一生孔子都處于恢復周代禮義的追求中。“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禮”是孔子對儒學感悟的核心理念。“仁”字最早發現在春秋時期,在說文中解釋道:“仁,親也。從人,從仁”本義為對人親善。“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由此可見,此時的人指與人相互親愛,也逐漸演變成一種高尚的道德觀念。這種道德觀念在《儀禮》中處處有體現:“夕,夫人歸禮。既致饔,旬而稍,宰夫始歸乘禽,日如其饔餼之數,士中日則二雙。凡獻,執一雙,委其余于面。禽羞,俶獻。”便展示了使者與夫人之間的禮尚往來。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則是儒家一直倡導的優秀傳統,《儀禮》的內容不僅僅體現在這兩個方面,同時也涉及了其他領域。
射箭體育。周朝的射箭知識,從弓箭拿取,到決、拾等配件的使用方法,倘若從別處獲取知識那是極為困難的。《鄉射禮》從主人戒賓開始,到射禮結束,完完全全的為人們展示出了中國人對體育精神的解讀,和君子之爭的形象表現。從戒賓始即展示了中國人的高尚品德和崇高氣節。“鄉射之禮。主人戒賓。賓出迎,再拜。主人答再拜,乃請。賓禮辭,許。主人再拜,賓答再拜。主人退,賓送,再拜。無介。”主人在鄉射禮開始準備時去到賓的家里去告請。賓出門迎接,行再拜之禮。主人以再拜之禮相答,然后邀請賓參加射禮。賓推辭一次后,接受邀請。主人行再拜之禮致謝,賓再拜相答。主人告退回射宮,賓行再拜之禮相送。鄉射禮不設輔賓的陪客。以上的你來我往中,彰顯出體育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理念,為中國人的體育建設提供了方向。
婚姻嫁娶。同樣為當代中國普遍實行西方婚禮的現狀提供了一條道路。“昏禮。下達,納彩用雁。主人筵于戶西,西上,又幾。使者玄端至。擯者出請事,入告。主人如賓服,迎于門外,再拜,賓不答拜。揖入。三揖,至于階,三讓。主人以賓升,西面。賓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主人昨階上北面再拜。授于楹間,南面。賓降,出。主人降,授老雁。”婚禮的時候,男家請媒氏到女家下達提親之意,女家答應議婚后,男家派使者獻上采擇之禮,用雁作為禮品。舉行納彩的儀式,主人要在室戶西邊為神設席,席頭朝西,席的右邊放著供神憑依的幾。男家的使者身穿玄端服,來到女家大門外。女家的擯者出大門請問使者為何事而來,然后入門稟告主人。主人穿著和賓一樣的服裝,到門外迎接,向賓行再拜之禮,賓不答拜。主、賓拱手行禮后入大門。走到廟門前,主、賓再次拱手行禮后入門。其后,主、賓三次拱手行禮,走到階前,主、賓三次互相謙讓。于是主人先從東階上堂,以為賓的先導,上堂后面朝西而立。賓從西階上堂,在屋正脊之下處站立,面朝東,致納采辭。主人在昨階之上,面朝北行再拜之禮,再在兩楹之間接受賓的禮物,賓主都面朝南。禮畢賓下堂,出廟門。主人走下昨階,將雁交給家臣中的長老。婚禮以納彩開始,男女方互相交互往來,并非后世所說男尊女卑的婚姻狀況,同樣為后來的婚禮提供了積極的范本。
朋友交往。見《士相見禮》“摯,冬用雉,夏用腒。”對于不同的季節所帶的禮物也不同。人與人之間,真誠為重。“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是曾子對人與人之間交往方式的總結。《士相見禮》雖講述士與士之間的交往,后續也增加了大夫與士、大夫與大夫、士大夫與君主之間的交往,但總體是主人與賓客身份的交往。無論身份高低,進入主家皆為客。主人盡地主之誼,客人謙虛謹慎。人的社會性在士相見禮得到展現。《儀禮》在民間盛行數千年,教化民眾、敦厚人倫,直至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開始,因政府經費緊缺方才停止。
儒家對道德的陳述,由歷史上多為儒家學者共同成就。孔子奠定了儒家學說的基本方向,此后由孟子、荀子等后人逐漸完善。儒家重點在善性道德,是可以統籌人與人之間互相交際的行為框架。“修身及家,平均天下”儒家學說整體以修身放在第一位的道德,一切制度形成的根本都在于自身端正。將道德放在首位并發揚光大的人,才具有成為圣人的特征。圣人乃是一個人的道德發展到了至高水平的體現。“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道德就像一個人的身體,身體不完備,甚至連人都不能算上。
《儀禮》是現存年代最早的禮學經典,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首先, 《儀禮》材料來源甚古,而且涉及面廣,從冠、婚、饗、射,到朝、聘、喪、葬,應有盡有,就像描繪古代社會生活的一幅畫卷,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其次,此書事無巨細地記載了古代宮室、旌旗、服裝、飲食、喪葬制度,以及各種樂器的形制、組合方式等等,考古學家每每要用它與考古遺址及文物相印證、闡發。
第三,這部書保存了相當豐富的古代詞匯,語言學家經常依靠它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材料。
第四,這本書包含了許多關于古代宗法制度、倫理思想、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等方面的信息。例如,喪服篇,對宗室制度的形式和細節做了最詳細、最權威的闡述,這是宗室制度理論形式。有必要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特點。
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以殷、周為源頭。殷王朝已經進入青銅時代,其物質文明令人驚嘆。不幸的是,殷族思想相對落后,以鬼統治人類,《禮記·表記》說“股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可謂一語中的。今天所見的十幾萬片殷代甲骨多是貞卜之辭,便是明證。周人在繼承了殷人文化的同時,在統治社會發展方面發生了質的飛越,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類行為的一切,全部納入了禮樂的范疇,在道德觀念和制度層面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使社會從鬼神治理走向禮樂治理治,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禮記·表記》用“周人尊禮”來概括周代文化的特點,高度符合。這是周朝人超越殷商人之處,也是周人對中華文明的重大貢獻。
從學術上看,禮儀包括禮儀和禮節兩個方面。禮儀是指儀式的表現過程和物質形式,包括人物、儀式、禮器、服飾、辭令、場所等。禮儀是用來操作的,它有嚴格的規定。必須處處按禮儀行事,否則不能稱之為禮儀。禮義是指制作禮儀的人文內涵,設計的每一個細節背后都有深刻的含義。禮儀是禮儀的靈魂和精神內核,禮儀是禮義的外在形式和展現。沒有禮儀的儀式是沒有意義的繁文縟節,近乎游戲。因此,古人非常重視禮義,《禮記·郊特牲》說:“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孔子也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玉帛、鐘鼓不過是行禮的器具,禮的可貴,在于它的深刻而又廣泛的禮義。禮器和儀節可以隨時勢的發展而有所更改變化,但作為禮的內核的禮義,卻是歷久彌新,生機盎然。例如,被稱為“冠禮”的成年禮,原本是氏族社會的成丁禮,儒家對這種舊俗進行改造,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使之變成文明時代的成年教育儀式。到宋代,冠禮的禮法已有較大變化,但它強調一個男子成年后對家庭、社會責任的自我認知感。進入近代社會后,冠禮被廢除了,社會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相當多的青年人沒有成年后的責任意識,對家庭、對社會沒有肩負責任的使命感。最終,人們終于再次注意到古人設計和推廣冠禮的遠見卓識,也出現了不少有識之士轉而到《儀禮》一書中尋找智慧。
其中一個例子是,在黃昏時搶奪的習俗在氏族時代盛行。進入文明時代后,逼婚現象幾乎消失,但黃昏結婚的傳統在社會上依然流行。儒家悄悄地對此進行了改革,將黃昏時分解釋為陰陽交匯,將親吻解釋為陽到陰,將婚姻的含義解釋為兩個姓氏的婚姻,從而保留了婚姻的外部習俗,但將其升級為新時代的婚姻儀式。
“禮”存在的意義即為修身,這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觀,從夏商的以暴治國以來,中國人民發現了不約束自己的后果,所以周朝開始才從道德層面開始對人們加以約束,周公制禮作樂看成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創舉。以《喪服》為例,首先按照死者距離自己的遠近親疏分成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從斬衰開始便有了服喪的要求,身體和頭部要穿用麻做的首绖和腰绖,粗糙的喪杖和絞帶。斬的意思就是讓衣服邊側的斷口露著,不去縫合它,用來表示內心的悲痛。首經的粗細約等于一握,麻的根端在左耳上,繞過額、頸,麻的末端壓在根上,將首經的粗細減去五分之一,就是斬衰的腰經。齊衰之服的首經,粗細與斬衰腰經的一樣,再減去五分之一,就是齊衰的腰經。大功喪服又次一等,首經與齊衰之服的腰經一樣粗細,再減去五分之一,則是大功的腰經。小功衰服又次一等,首經的粗細,等于大功腰經,再減去五分之一,才是小功腰绖的長度。緦麻是五種喪服當中最輕的一種,其首绖的粗細與小功的腰绖相等,減去五分之一則是緦麻的腰绖。而服重喪必有苴杖,用桐木制成,有以身體原因而用杖的,有以嫡子身份服喪而用杖的。也有因為各種各樣的要求不能用杖的。總之,喪禮完整了記載了中國古代服喪制度的實行規格和所蘊含的文化內核。除《喪服》外,《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等一種規制中,無不體現了古代的典章制度,完整的記載了各種禮制的實施規范,為現代中國文化自信的尋找展示出了獨特的見解。
《儀禮》是禮的本經,故又稱《禮經》,在“三禮”中,成書最早,而且首先取得經的地位。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突破,它對中國人民的啟示的巨大的。在中國5000年來的歷史長河中,《儀禮》對中國文化的形成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時至今日,我們理應以更加開闊的胸懷,善待古昔先賢留下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彭林.儀禮全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彭林. 《周禮》《禮記》《儀禮》與儒家的人文關懷[J].孔子研究,2022,(6):5-14.
[3]劉蕓迪.《儀禮》札記三則[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4):101-104.
[4]彭林.儀禮“兩次轉型說”理念下的復原探索[J].孔子研究,2021,(6):5-22.
[5]樊華杰.《儀禮》鄉飲酒禮研究下載[D].中央民族大學,2013.
作者簡介:
付英琦,男,漢族,北京人,北京聯合大學本科在讀,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