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瑩瑩,曲 直,王小軍,張鈴鈴,曹倩倩,李 冉,李溫霞
1.河南大學護理與健康學院,河南 475004;2.河南省人民醫院
檢索CNKI和WoS核心合集有關ICU壓力性損傷的文獻,檢索時限均為2010年1月1日—2023年6月1日。具體檢索策略如下。
1.1.1 檢索CNKI
選擇“高級檢索”功能,檢索條件為“主題”,以(重癥監護室OR ICU)AND(壓力性損傷 OR 壓瘡 OR 褥瘡)為主題詞,期刊來源包括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和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等,語言限定為中文。納入標準:1)CNKI中公開發表的文獻;2)研究對象為ICU病人。排除標準:1)會議、圖書、報紙文獻、特色期刊以及學位論文;2)與主題無關的文獻;3)重復發表的文獻。由2名研究者嚴格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進行文獻篩選,最終納入661篇中文文獻。
1.1.2 檢索WoS
WoS的檢索策略為:(TS=(pressure ulcer OR pressure injury OR bedsore)AND TS=(intensive care unit OR ICU)),初步檢索到1 617篇文獻;選擇語種為“English”,限定文獻類型為“article” OR “review”,去除重復文獻后,最終納入745篇英文文獻。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軟件,該工具是應用Java語言開發的一款可針對國際前沿性研究進行追蹤和分析的信息可視化軟件,其可以通過多樣化、分時、動態的復雜網絡分析,對特定領域的文獻合集進行計量學分析,以探索出該知識領域發展的主題脈絡、發展趨勢以及關鍵點。
采用CiteSpace 6.2.R2軟件對CNKI和WoS收錄的相關文獻進行圖譜量化分析。將WoS 檢索的文獻以全記錄格式導出,CNKI檢索的文獻導出格式為Refworks,分別以CiteSpace可識別的文件名download.txt進行命名,并導入CiteSpace 6.2.R2軟件中,將其作者、機構和關鍵詞繪制成科學圖譜并進行計量學分析,以期直觀展示ICU壓力性損傷領域的動態發展規律,揭示其研究熱點、現狀以及前沿問題。
首先,健身休閑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于供給產品的擴容。豐富健身休閑產品的內容,最基礎的是普及常規項目,然后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健身休閑產業是體育產業與休閑產業融合發展的產物,因而健身休閑活動內容也會涵蓋部分體育活動。健身休閑供給產品的擴容應以各類體育和休閑資源為依托,充分結合地方自然和人文資源,注重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運用多種科技手段,豐富傳統休閑健身產品的形式和內涵,同時借助“互聯網+”等新媒體、新業態的營銷方式,推動健身休閑產品的智造和創造。還要充分利用好“一帶一路”建設契機,加強廣西與沿線國家間的共同合作,開發出類型多樣的休閑健身產品,提升健身休閑產業發展的總體格局。
本研究共建立了作者合作共現、機構合作共現、關鍵詞共現圖譜以及突現詞排名,以便從多方面分析國內外ICU壓力性損傷的發展現狀。相關參數設置如下:時間跨度選擇2010—2023年,時間切片設置為1,Node Types分別為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trength為cosine,Pruning為(pruning sliced networks),Visualization為(Cluster View-Static,Show Merged Network)。
2010—2023年國內外關于ICU壓力性損傷相關文獻發文量的變化趨勢見圖1。國內文獻發文量從2010年起呈波浪上升趨勢,2019年達到高峰(n=92),隨后總體呈下降趨勢。國外相關文獻從2010—2022年呈穩步上升趨勢,2022年發文量達101篇。

圖1 2010—2023年國內外ICU壓力性損傷發文量
每個節點代表一位作者,節點的字體越大,顏色越深,說明作者在該領域的中心性越強。其次,節點的輪環數量越多,說明作者的發文量越多。由圖2可知,國內作者合作共現圖譜中共納入399個節點、293條連線,表示該領域作者的整體分布較為密集。其中,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是董正惠(7篇),其次是李振剛(6篇),其余作者發文量均小于6篇。節點間的連線表示作者間的合作關系強度,連線越粗,說明作者間合作越密切。國內董正惠、農禮榮、蔣琪霞、范麗輝、劉玉珍團隊等5個團隊有較為明顯的連線,其他合作者間協作較疏遠,發文量也比較少。國外文獻共納入442個節點、629條連線,說明國外作者間合作較為密集,且該領域中心性較強的作者發文量均大于國內作者,最多達到26篇,見圖3。

圖2 2010—2023年國內ICU壓力性損傷作者合作共現圖譜

圖3 2010—2023年國外ICU壓力性損傷作者合作共現圖譜
繪制作者機構共現圖譜能夠清晰了解該知識領域研究力量的分布情況。國內機構合作共現圖譜中共納入335個節點、72條連線。國內發文量最多的機構是新疆醫科大學護理學院(8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4篇)、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醫院(4篇),其余機構發文量均小于4篇。見圖4。國外機構合作共現圖譜中共納入369個節點、817條連線,反映出國外機構間合作非常緊密。見圖5。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機構中,5所機構來自澳大利亞,2所來自英國,2所來自美國,1所來自比利時,見表1。

表1 2010—2023年國內外ICU壓力性損傷發文量居前10位的機構

圖4 2010—2023年國內ICU壓力性損傷機構合作共現圖譜

圖5 2010—2023年國外ICU壓力性損傷機構合作共現圖譜
關鍵詞是整篇論文的中心內容,承載著文獻最主要、最核心的信息[6]。高頻關鍵詞往往代表該知識領域的熱點問題[7]。基于CiteSpace軟件生成ICU壓力性損傷高頻關鍵詞共現圖譜,圖譜關系線顏色隨著時間推進由深藍色向橙紅色過渡。國內ICU壓力性損傷領域關鍵詞共現圖譜包括331個節點和680條連線,密度為0.012 5;國外ICU壓力性損傷領域關鍵詞共現圖譜包括469個節點和2 924條連線,密度為0.026 6。見圖6和圖7。CNKI收錄的相關文獻共獲得331個關鍵詞,共計1 181次,由關鍵詞頻次分布情況可知,WoS收錄的相關文獻共獲得關鍵詞469個,共計3 595次,關鍵詞連線數量也較多,說明關鍵詞之間關系密切,頻次居前10位的關鍵詞分別為“pressure ulcer”“intensive care unit”“prevention”“risk factor”“pressure ulcers”“ulcer”“pressure injury”“prevalence”“critical care”“intensive care”,見表2。

表2 2010—2023年國內外ICU壓力性損傷領域的關鍵詞頻次分布情況

圖7 2010—2023年國外ICU壓力性損傷領域的關鍵詞共現圖譜
本研究基于關鍵詞共現圖譜采用對數似然率算法(LLR算法)進行聚類分析,聚類圖譜可以表明ICU壓力性損傷護理的不同研究熱點。CNKI聚類分析所得模塊值Q=0.526 3(>0.3),S=0.891 3(>0.8),說明該圖譜的聚類結果是合理的,且每個聚類所代表的研究方向都有很好的同質性,能夠代表ICU壓力性損傷的研究前沿主題。ICU壓力性損傷的共現網絡被劃分成壓力性損傷、循證護理、危險因素、醫療器械、護理對策、泡沫敷料、預防、護理干預、壓力性損傷護理10個聚類,聚類序號越小,包含的關鍵詞越多,即該聚類領域越重要。例如最大聚類(#0壓力性損傷)主要包含質量控制、護理、信息系統、臨床路徑、影響因素等多個關鍵詞。見圖8。WoS聚類分析結果為Q=0.396 3(>0.3),加權平均輪廓系數S=0.702 7(>0.8),表明聚類分布均勻,且聚類結果具有高度可信性,包含危險評估(risk assessment)、壓力性損傷(pressure injure)、質量提高(quality improvement)、知識(knowledge)、機械通氣(mechanical ventilation)等聚類,見圖9。

圖8 2010—2023年國內ICU壓力性損傷領域的關鍵詞聚類圖譜

圖9 2010—2023年國外ICU壓力性損傷領域的關鍵詞聚類圖譜
突現詞是指某一特定時間段內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用來反映某知識領域的研究前沿及動態發展。本研究通過對國內外ICU壓力性損傷領域的高頻關鍵詞進行突現分析,得出關聯強度排名前10位的突現詞。紅色橫線左端代表關鍵詞突現興起時間,右端代表關鍵詞突現結束時間。紅色橫線越長,代表突現持續的時間越長[8]。見圖10、圖11。

圖10 2010—2023年國內排名前10位的突現詞圖譜

圖11 2010—2023年國外排名前10位的突現詞圖譜
發表文獻的質量與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學界對于該領域的關注度,也可以從側面反映某一研究領域的發展速度和水平[9],文獻量越多,表明相關研究越活躍。通過圖1可以看出,國外研究動態較為活躍,整體呈穩步上升趨勢,發展速度較快,這是因為壓力性損傷作為全球共同面臨的醫療難題,一直是國外學者關注的重點,繼2022后發文量呈直線下降,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只納入了2023年前半年發表的相關文獻。國內發文量從2010年起呈波浪上升的趨勢,與國外差距較小,直到2019年達到高峰后總體呈下降趨勢,研究結果與唐應翠等[10]對術中壓力性損傷的可視化研究發現相一致。這可能由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期間重癥醫護人員多重視疫情防控,且研究人員多采取線上交流合作所導致而成。因此,我國學者應該加強創新團隊建設,提升團隊創造力以保持競爭優勢,同時也要發展組織創新。
3.2.1 國外核心作者

3.2.2 國內核心作者
通過繪制并分析作者合作圖譜可以掌握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群及其合作關系[15]。根據普賴斯定律[14],我國ICU壓力性損傷領域的核心作者應至少發表2篇相關文獻。對發文量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該領域的核心作者主要有董正惠、李振剛、李陽、農禮榮、祁進芳等,這些學者之間互相交流合作,對ICU壓力性損傷研究領域的前沿演進發揮著重要作用。形成代表性團隊的有董正惠-李振剛團隊、蔣琪霞團隊、劉歡團隊等,不同合作團隊的研究側重點不同,如董正惠等[16]以研究ICU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特征以及其影響因素為主;蔣琪霞等[17-18]側重于研究不同床墊在ICU壓力性損傷中的適用性以及不同量表對ICU壓力性損傷的預測性能;劉天貺等[19]主要探索ICU病人不同部位黏膜壓力性損傷的臨床現狀、影響因素及預防措施等。由圖2可知,我國學者間合作較為稀疏,因此,研究者間應該擴大交流范圍,建立更多的合作關系,以提升ICU壓力性損傷的護理質量。
從機構共現圖譜來看,國內發表機構多以高等院校附屬醫院為主,而國外主要以高等院校為主。由圖5可知,國外機構間的連線尤為密集,說明國外發文形式以多中心合作研究為主,其中,澳大利亞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與影響力,而我國處于較為弱勢的科研地位和國際競爭力。通過分析圖4的節點與連線,可以看出我國機構發文量較少,且只形成了少有的機構合作團隊。因此,我國應該加強跨學科、跨區域能力,結合自身文化背景,促進與其他國家和不同機構的學術交流,從而提升我國ICU壓力性損傷學科領域的發展。
在關鍵詞圖譜分析的基礎上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將ICU壓力性損傷的研究熱點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
3.4.1 風險評估
國內外相關關鍵詞主要有風險評估、預測、列線圖、評估、預測模型、影響因素等。早期預防壓力性損傷是最經濟有效的手段,而識別風險是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第1步。ICU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是由于多種危險因素引起的。國外關于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較早,研究結果顯示,ICU病人壓力性損傷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病人年齡、性別等社會人口學特征,所患基礎疾病類型、相關疾病史,ICU常見治療措施以及用藥類型等[20]。Lima等[21]于2016年發表的一項納入了19 363例病人的系統綜述顯示,機械通氣及機械通氣時長、間歇或連續血液透析治療以及縮血管藥物使用均會增加ICU病人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國內相關研究起步較晚,莊秋楓等[22]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摩擦力與剪切力以及移動能力、血紅蛋白、營養、血管升壓藥物、鎮靜藥物、低體質指數、肥胖、腎衰竭、糖尿病、膿毒血癥、癱瘓、類風濕性關節炎、機械通氣的使用為壓力性損傷發生的危險因素。此后,國內學者開始使用循證方法對ICU病人壓力性損傷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劉艷等[23]的一項Meta分析結果顯示,ICU住院病人壓力性損傷發生的危險因素因素包括高齡、吸煙、高體溫、平均動脈壓低、糖尿病史、水腫、入住ICU時間延長、使用鎮靜與血管活性藥物、糖皮質激素、血管加壓素、機械通氣及其時間延長、血清清蛋白和血紅蛋白水平低等。然而,盡管國內外學者針對ICU病人壓力性損傷影響因素開展了大量研究,但因研究人群、研究開展地區、研究方法以及所側重的指標等方面的不同導致ICU病人壓力性損傷影響因素繁多且缺乏統一規范的標準,從而不利于ICU病人壓力性損傷的風險評估。未來應結合臨床具體分析,進一步明確影響病人發生壓力性損傷的相關因素,以指導護士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壓力性損傷的預防。
3.4.2 早期預防
國內外相關關鍵詞熱點包括預防、主動預防、壓力性損傷預防等。2011年中國醫院協會[24]已經明確提出要把預防和減少院內壓力性損傷發生作為病人的十大健康安全指標之一。目前,臨床上對于ICU壓力性損傷的識別仍以主觀觀察和經驗評估為主,導致防治效果不佳。循證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理念,旨在結合科研證據、臨床經驗及病人意愿,幫助護理人員做出科學的臨床決策[25]。有證據總結顯示,ICU壓力性損傷的預防主要包括裝置的規范使用、體位變換、早期活動、營養支持以及預防性敷料的使用等[26]。但目前大多數證據總結的來源都為國外文獻,與國內受試人群在地域、文化上存在樣本偏差,因此建議醫護人員在應用證據時充分考慮本國國土的實際情況以及病人需求,并根據FAME原則[27],即證據的可行性(feasibility,F)、適宜性(appropriateness,A)、臨床意義(meaningfulness,M)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E),為ICU病人制定個性化的預防方案。
3.4.3 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MDRPI)
國內外相關熱點包括機械通氣、醫療器械等。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是指由于診斷或治療使用醫療器械造成的局部損傷,其損傷部位形狀與器械形狀一致[28]。由于長時間使用各種醫療設備,且受到自身疾病因素和治療因素影響,ICU病人最容易發生MDRPI[29]。2020年,MDRPI在國內才逐漸被關注,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MDRPI的發生原因和預防干預措施等。然而,由于ICU醫護人員對它的認知仍存在不足以及缺乏權威的MDRPI風險評估工具,導致MDRPI在ICU的發病率為21.0%~35.2%[30]。Jackson等[31]認為現存的風險評估量表都不能準確評估MDRPI。祁進芳等[32]的研究結果表明,列線圖風險預測模型有較好的預測性,可以為早期識別MDRPI的發生提供規范的干預策略。因此,未來建議研發合適的評估工具,以期動態、全面地識別MDRPI發生的危險因素,篩查高危病人,并基于循證制定針對性的臨床指南和標準護理規范,同時加強對醫護人員的知識培訓,為確保病人的安全,提高護理質量和病人滿意度提供參考意義。
突現詞分析往往可以有效展示某一研究領域的進展趨勢和前沿熱點。繪制完成關鍵詞共現圖譜后,打開控制面板的“Burstness(突現)”選項功能,按照突現起始年份進行排序,得出2010—2023年ICU壓力性損傷領域的前10位突現詞圖譜。分析CNKI的突現詞圖譜,從突現強度來看,“影響因素”“壓力性損傷管理”較大,其次是“誤吸”“風險評估”“醫療器械”“列線圖”等,這表明隨著壓力性損傷成為護理質量指標之一,ICU醫務人員越來越重視壓力性損傷的管理,且側重于利用風險評估工具來分析其危險因素。從突現時間來看,“風險評估”持續時間最長,從2018年開始,一直持續至2023年。綜合來看,如何預防MDRPI的發生以及研發合適的風險評估工具已成為ICU壓力性損傷領域的前沿問題。在WoS的突現詞圖譜中可以看出,機械通氣作為一種有效輔助治療手段,廣泛應用于重癥病人中,由于該體位較特殊,較常規的體位更易發生壓力性損傷,因此該研究領域主要聚焦于如何在病人治療的基礎上預防俯臥位ICU壓力性損傷。另外,國外已經開發機器學習模型來預防ICU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這種技術可以通過改善壓力性損傷的診斷和預后來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已成為該領域關注的焦點。
本研究通過計量學分析和可視化分析ICU壓力性損傷領域的相關文獻,呈現了該領域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研究結果顯示,該領域發文量整體趨勢較平緩,研究熱點及趨勢主要聚焦于風險評估、MDRPI、早期預防等方向,未來結合研究熱點,深化研究深度,同時加強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交流,在循證的基礎上為我國建立規范化、科學化的ICU壓力性損傷評估標準和預防策略,從而提高護理質量與滿意度。本研究的不足在于只檢索了CNKI和WoS 2個數據庫2010—2023年的相關文獻,可能會導致結果的局限性,未來應擴大檢索范圍,以確保納入文獻的全面性以及研究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