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利 黃家偉
34億多畝森林、8000多種木本植物,全國人均森林食物產量達到130公斤左右……向森林要食物已成為廣開食源、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舉措之一,森林經濟隨之蓬勃發展。
森林不僅擁有秀麗風光,也蘊含著豐富的食物資源。近年來,森林食物產業規模穩步增長,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富民成效日益顯現。森林食物主要是指森林或林地生產的食物,包括可食性的果實、花、葉、枝、皮、根、脂液以及寄生物、附生物等非木質林產品,分為經濟林、林下經濟產品、可以作為牲畜飼料的間接性食品三大類。
經濟林也被稱作“特用林”,是生產森林食物的主力軍,產品包括木本糧油、干鮮果品、食用香精香料等等。
林下經濟產品則是利用林地發展林下種植、養殖、采集形成的。林下種植主要利用林下空間種植草本、藤本的食物和藥材,以及培育各種可食用的微生物。林下養殖的對象主要為以雞、鴨、鵝為代表的禽類,以豬、牛、羊為代表的畜類,以魚、鱉、螺為代表的水產品,以蛇、龜、鼠為代表的特種動物。林間產品采集加工包括菌類、果類等。
作為牲畜飼料的間接性食品主要包括桑樹、檸條、花棒等。
經濟林帶熱森林經濟
國家林草局林業和草原改革發展司副司長蘇祖云介紹,中國34.64億畝森林蘊藏著豐富的食物資源,其中近7億畝的經濟林提供了干鮮果品、木本油料、飲料調料等森林食物,核桃、油茶、蘋果、柑橘、桃、李、柿、棗、咖啡、茶等森林食物深受消費者喜愛,年產量超過2億噸,是中國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農產品,年產值超過2.2萬億元。
據了解,生產果品為主的經濟林包括銀杏林、香榧林、板栗林、柿樹林、核桃林等。生產食用油料為主的經濟林包括油茶林、油橄欖林、巴旦杏林、烏欖林、油棕林、椰子林、山桐子林等。此外,茶樹、香椿、桂花樹、可可樹等經濟樹種也是森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多年來,國家對經濟林發展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并對其長期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發展國家儲備林新型產權模式、經營模式。發展油茶產業,創制高產穩產高抗油茶良種,推進低產油茶林改造。發展竹產業,推動竹林培育、竹材加工、竹文化旅游。發展花卉產業,做強花卉種植業,發展花卉加工業,培育花卉服務業。發展林草中藥材,推動產業標準化綠色化發展。發展牧草產業、草坪業、草種業,打造優質草種繁育和飼草種植基地。發展國家級特色林草產品優勢區和示范園區,培育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實施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建設。
《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經濟林種植面積達6.5億畝,各類經濟林產品總產量穩定在2億噸以上;木本油料種植面積達2.7億畝左右,木本食用油年產量達250萬噸。
挖掘經濟林發展潛力
“綠色糧倉”的豐收是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的關鍵性成果,離不開一項項舉措的落實和相關政策的支持。油茶、核桃、油橄欖、杏等較具代表性的森林食物均有其適合生長成熟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提高產量、提升質量。
我國在湖南、江西、廣西、浙江、福建、安徽、湖北、廣東、貴州、重慶、四川、云南、陜西、河南、海南等15個省區市進行油茶重點布局,謀求高質量發展。
在核桃種植方面,南方重點發展泡核桃種群和山核桃種群中的優良品種,北方重點發展普通核桃優良品種,東北地區適度發展耐寒的核桃楸。
根據油橄欖生長特性和相關氣候地理條件要求,我國在甘肅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沿岸低山河谷區,云南和四川的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四川東部嘉陵江、涪江及沱江流域的紫色土丘陵區,重慶東北長江流域低山河谷區,以及湖北等適宜地區進行重點布局。
杏是我國最古老的栽培果蔬中之一,按用途可以分為食用杏、仁用杏、加工用杏三種。按照相關發展規劃,目前,在內蒙古、遼寧、新疆、甘肅、河北、山西等地區重點發展仁用杏,穩定三北地區及山東、湖北、湖南等省的鮮食杏面積。
廣西經濟林“發展經”
近年來,我國森林經濟取得較快發展,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經濟發展成果較為突出,頗具借鑒意義。
廣西的森林面積為2.23億畝,經濟林面積達5000余萬畝,是較具代表性的森林經濟發展樣本。油茶、核桃、板栗、桂花、茉莉花……都是廣西發展森林經濟的“好牌”。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廣西水果總產量連續5年位居全國首位。其中,柑橘產量占全國總量的1/4;芒果、柿子、火龍果、百香果產量均排名全國第一;香蕉、荔枝、龍眼產量排名全國第二。目前,廣西水果種植面積超過2000萬畝,水果產量突破3000萬噸。
廣西新造油茶林實現了“百分之百良種、百分之百大苗、百分之百花果苗”。最新測產顯示,橫州市香花油茶畝產茶油提高到121.6公斤。此外,廣西還盛產茉莉花、羅漢果等香料,種植面積和產量占據全球大半。沉香、桂花、香樟等木本香料,也逐漸步入產業化發展軌道。
大力發展油茶產業
油茶產業是森林經濟的代表性產業之一,在增加農民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提升我國食用植物油供給能力、保障國家糧油安全的關鍵環節。從油茶產業多年發展歷程可以洞悉森林經濟發展脈絡,為更好地向森林要食物、發展森林經濟奠定基礎。
如今,提升油茶產量、加大油茶產業人才儲備、樹立油茶品牌、構建完善的市場流通體系是油茶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
優化產業布局? 明確劃分發展區域
為推動我國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部門采取了多項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據《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按照自然條件、發展歷史、現狀、潛力等因素,將15個適宜種植油茶省(自治區、直轄市)分為核心發展區和重點拓展區。
核心發展區多低山丘陵,水熱光條件好,是我國主要的油茶栽培區和茶油產區,包括湖南、江西、廣西、湖北、廣東、福建、浙江、貴州8個省區的近600個縣。數據顯示,核心發展區現有油茶種植面積6286萬畝,2023-2025年計劃新增油茶種植1488.5萬畝、改造低產林1110.6萬畝,分別占全國新增、改造任務的77.6%、87.0%。
重點拓展區自然條件適宜油茶栽培,擴面潛力大。包括云南、海南、河南、重慶、四川、安徽、陜西7個省市的近200個縣。數據顯示,重點拓展區現有油茶種植面積798.5萬畝,2023-2025年計劃新增油茶種植428.5萬畝、改造低產林165.3萬畝,占全國新增、改造任務的22.4%、13.0%。
夯實資源基礎? 提高單產水平
近年來,相關部門通過提升單產水平、改善油茶生產作業條件等舉措,進一步提高油茶產量。
《方案》提出,依據技術規程,選擇土層厚、排水條件好、坡度25度以下的適宜地塊隨坡整地,推廣輕簡宜機的寬窄行種植模式,合理配置主栽品種與授粉品種,擴大油茶新增種植面積。加強撫育管護,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強化土肥水、樹體、花果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對品種混雜、樹體老化、林相殘敗的低產油茶林,采取帶狀更新、塊狀更新等改造方式。對品種配置不當、栽植密度過大的低產油茶林,采取疏伐、嫁接、劣株換種等改造方式。對因管理不善形成的低產油茶林,采取修剪、墾復等改造方式。
此外,生產作業條件同樣是影響油茶生產的關鍵因素。《方案》提出,建設作業道路、電力、庫房等必要的生產基礎設施,充分利用蓄水池、山塘、水井等水源,配套灌溉或水肥一體化設施,改善油茶生產作業條件,增強抗旱、穩產能力。
強化科技創新? 加強人才培養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油茶產業通過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及轉化、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培養優秀人才隊伍等舉措不斷提升油茶產業科技創新水平。
《方案》提出,開展油茶高產穩產新品種選育、輕簡化栽培、茶油高附加值利用、油茶加工副產物多元增值和油茶機械裝備研發等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油茶采收機械研發應急科技揭榜掛帥項目實施。加大對油茶現有科研成果系統集成與示范,開展以地適機試點,推進除草施肥、茶果采運、剝殼烘焙、精深加工等現代機械裝備應用。
此外,要加快建設油茶科創谷,打造油茶全產業鏈創新平臺。優化提升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油茶科學中心、油茶產業創新聯盟等科技平臺,支持建設油茶育種長期科研基地,強化油茶產業發展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有機銜接。
同時,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快油茶等經濟林學科人才培養,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以省為單位啟動油茶鄉土專家培養行動,做到縣有技術專家、鄉有技術骨干、村有技術能人。發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油茶科技企業提供生產承包服務。
加強油茶品牌建設? 健全營銷網絡
《方案》提出,加快推進油茶綠色食品認證、有機認證、知名品牌及國際質量認證,開發地理標志農產品。支持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浙江等油茶優勢產區建設區域油茶綜合性交易中心、油茶商品批發交易市場,健全茶油品牌營銷網絡。發展倉儲運輸、冷鏈物流,構建油茶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加強油茶產品市場主體誠信體系建設,強化油茶產品產供銷市場監管。
近年來,油茶產業優布局、儲人才、提產量、樹品牌多管齊下,加之核心發展區和重點拓展區“因地制宜”提質增效,既促進了油茶產業縱深發展,也推動了森林經濟持續繁榮。
探索林下經濟新模式
林下經濟模式是森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果、林藥、林菌、林苗、林花等都是林下經濟主要模式。經過多年深耕,林下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發展過程中,結合各地區自然稟賦,根據地理、氣候條件,發展適合當地的林下經濟模式,才能事半功倍。《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積極發展林下種養殖及相關產業。充分利用林下空間,深入挖掘雞、牛、豬、兔、蜂等優良地方品種資源潛力,將林下養殖統籌納入畜禽良種培育推廣、動物防疫、加工流通和綠色循環發展體系,促進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養殖業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畜禽產品消費需求。在保障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前提下,緊密結合市場需求,積極探索林果、林藥、林菌、林苗、林花等多種森林復合經營模式,有序發展林下種植業。統籌推進林下產品采集、經營加工、森林游憩、森林康養等多種森林資源利用方式,推動產業規范發展。全面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促進形成各具特色的、可持續的綠色產業體系。
《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根據東北、西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華南地區的自然稟賦,對林下經濟主要模式進行了區域布局。
通過區域布局可以清晰看到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的自然稟賦及優勢。以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為例,本區域地跨中溫帶與寒溫帶,屬溫帶、寒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干旱區。土壤以黑土為主,林區以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灰色森林土、草甸土、沼澤土和沖積土為主,肥力較高。森林植被主要以興安落葉松為主的寒溫帶針葉林向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過渡。本區域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多,天然林分布廣。
綜合考量上述地域特點及土壤氣候條件后,東北地區北部內蒙古及黑龍江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區在嚴格保護天然林的基礎上,適度發展野生藥材、野果、野生菌、山野菜等林下采集加工,適度開展林蛙、林畜、林禽、林蜂、馴鹿等林下養殖。
東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中溫帶針闊混交林區,優先發展林藥、林菌、林果等林下種植,規范發展林蛙、林蜂、林畜等林下養殖;引導發展野生藥材、野生花卉、野果、野生菌類等林下采集加工,積極開展森林人家、森林康養經營活動。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等平原區,可結合營造林工程,適度發展林藥、林菌等林下種植和林禽、林畜等林下養殖;草原區可適度發展野生藥材、野生菌類等林下采集加工。
結合東北地區自然稟賦,遴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林藥、林果、林草以及適合養殖的林畜等。適宜東北地區種植的林藥有人參、平貝母、五味子、刺五加、細辛、黃芩、黃芪、金蓮花等。適合東北地區種植的林菌有口蘑、牛肝菌、鉚釘菇、絲膜菌、木耳、香菇、側耳、荷葉離褶傘、大球蓋菇、猴頭菇、靈芝等。適宜東北地區種植的林果有藍莓、藍靛果、樹莓、山葡萄、黑加侖、沙棘、紅豆越橘等。
適合東北地區養殖的林禽有雞、鴨、鵝等。適合東北地區養殖的林畜有豬、羊、牛等。
綜合經濟林及林下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摸清自然稟賦是發展森林經濟的基礎。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地理特征選擇適宜種植、養殖的農業資源,充分發揮各地區位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這樣才能提升森林食物的質量和產量,促進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發展,從而使森林經濟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