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民
當時,白天的氣溫都在零下20攝氏度,晚上最冷可達零下40攝氏度。
1953年臨近春節的一個晚上,在二十三團(現新疆兵團農八師一四三團)當班長的我被叫到連部接受任務。
連長伊先遞告訴我說:“小張,現在有一個緊急任務,到八公里外的沙灣縣烏蘭烏蘇三隊北葦湖打葦子、砍工具把子和割樹條子,每人的定額任務是:割葦子100捆(直徑30厘米),砍工具把子50根,削樹條子50公斤(長70厘米以上,筷子粗)。離春節還有十六天,你能完成任務嗎?”我毫不猶豫回答道:“保證完成任務!”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我就與十二名戰士背上行裝,走了一個多小時來到目的地。
當時,我們住在一個只有三面墻的老磨坊里。
放下行李,我給大家分工:一人準備鍋灶做飯,兩人去砍紅柳,三人拆除石磨,其余人跟我去割葦子扎葦把,先把住處收拾好。
三個小時后,我們用葦把把老磨坊的一面墻堵上了(將葦把子用紅柳纖子穿起來做成一面墻),再把四周有漏洞的地方用葦把補好封嚴實,最后把毛毯掛在葦把墻的一邊當門簾使用。
第二天,我們全部人馬就進入葦湖開始工作了。
我給每人都分了工,有割蘆葦的,有砍工具把的,還有割柳樹條的。大家除了中午就著雪啃干饅頭時可歇息片刻外,其余時間都在干活。
當時,白天的氣溫都在零下20攝氏度,晚上最冷可達零下40攝氏度。
割葦子時,掛在葦子上的雪落在戰士們身上,打濕了大家的棉衣棉褲,但沒有人停下手里的活兒,仍然繼續埋頭苦干。
到晚上收工出葦湖時,我們的眉毛、胡子和帽子上結滿了厚厚的白霜,沒過多久,棉衣棉褲就被凍得硬邦邦的,走起路來嘩嘩作響,好像是在為我們勝利歸來伴奏。
回到了營地,大家圍著火堆吃飯取暖,還要晾烤打濕的棉衣、棉褲和鞋子。每天晚飯后,我們都要進行二十分鐘掃盲文化課的學習,每天新學兩個字,做到會認、會寫、會用,同時,還要鞏固前面學過的字。
晚上睡覺前,我們把床褥鋪在火堆四周,穿著棉衣棉褲和氈筒,戴著帽子,一個人的頭枕著另一個人的腿圍成一圈,把被子一塊兒蓋上,搭伙就睡下了。
在十六天的勞動中,炊事員也很辛苦。除了當天完成做飯任務外,晚上還負責值班,給火堆添柴、幫我們蓋被子,準備第二天帶的干糧等。天快亮時,他還把我們叫醒吃早飯。
等我們下葦湖后,炊事員收拾好鍋灶炊具,才躺下睡上幾個小時。下午,炊事員去周邊撿晚上用的柴火,早早就把火燒旺,等我們回來時房里已暖和了。
在這十六天的時間里,我們每天勞動十三四個小時,只睡六個小時。但就這樣,我們還是按時超額完成了連部交給的工作任務。現在當兵的孩子們可能很難感受到當年我們的艱苦條件了,也很難體會那種一心為集體的熱血沸騰。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作為耄耋之年的老人,至今一想到這些事,還心生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