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我過去一直搞不明白“點心”這個詞中的“心”是何意,現在總算有一點懂了。
點心是老上海“咪道”中的“小家碧玉”。通常在早晨吃的,上海人稱其為“早點心”。以前品種不多,數得過來,其中大餅、油條和豆漿是主要的幾樣。所謂大餅其實只有巴掌大小,應該就是北方人說的燒餅,有甜和咸兩種,甜大餅里包裹的是紅糖。撒上芝麻的大餅,出爐時噴香?,F在大餅比較少見,被各種更加好吃的餅取代,而酥脆的油條仍是人們喜歡的早點。上海人還喜歡用大餅裹油條吃,稱為“一副大餅油條”,曾經是最經濟實惠的平民早點。
不知為什么,豆漿在滬語中被說成是“豆腐漿”,大概是因為豆漿點鹵就能成為豆腐。豆腐漿有原味的,稱“淡漿”,另外還有甜的和咸的。甜的不用說,就是加糖;咸豆漿里料就多了,有蝦皮、榨菜末、蔥花、切碎的油條,用鮮醬油(生抽)調味,是否要辣油則全聽顧客吩咐。咸豆漿內還必須有醋,那是讓豆漿起花變得更好吃的關鍵。不過別把它和“豆花”(又稱“豆腐花”或“豆腐腦”)混淆,后者其實是極嫩的豆腐。
咸豆漿是我的最愛,每次回上海后的第一頓早餐必須有它,而且還要坐在早點小攤的桌子旁吃,才能吃出懷舊的情緒來。如今有些大飲食店賣的咸豆漿里加了紫菜等其他調味料,想增鮮增香,卻跑了原來的味兒,我不喜歡。如果北京人在豆汁里加許多調味料,我想林海音也會皺眉。
通常上海的早點攤還賣粢飯和粢飯糕。坊間有上海早點“四大金剛”一說,大餅、油條、豆漿占其三,還有一個“金剛”究竟是粢飯還是粢飯糕,存在爭議。粢飯和粢飯糕是完全不同的食品,前者又叫“粢飯團”,是將蒸熟的糯米飯包裹油條做成團狀;后者主要用粳米,蒸熟后調味壓成形,然后切成方形的厚片,放油鍋里炸成金黃色。
粢飯團最實在,一個吃下肚,很長時間不覺得餓,外出旅行前買一個來吃,這樣到中午如果找不到地方吃飯,肚皮也能撐一陣子。油炸的食物都好吃,粢飯糕也不例外,它讓白米飯的滋味升華了?,F在上海不少大飯店的菜單上都有粢飯糕,還做成不同的口味,形狀也多樣,圓的、菱形的啥都有,是唯一經過改良和包裝而登上飯店“大雅之堂”的上海傳統早點。
還有一樣傳統早點也是我念念不忘的,那就是羌餅。聽這名稱像是從西域傳入的,而它和新疆人吃的馕確實有些相像,都是大圓餅子。羌餅是擱在類似做鍋貼的大平底鍋里煎制的,就連煎的過程都和鍋貼相似:鍋里放油,下餅坯,噴水,蓋上蓋,中間還要轉鍋,翻面。傳統的羌餅是用摻和了食用堿的老面發酵的,餅面上撒滿芝麻,熟后特別松軟,還帶有堿和芝麻的特殊香味。我老家那條街上做羌餅的師傅是單獨設攤的,他挺有本事,你告訴他要買幾兩,他一刀切出一塊來,放在秤盤上稱,分量總是差不多正好,偶爾缺一點,就補你一小塊,而如果秤桿翹高了,也就算了,那時的人都沒那么計較,做生意就是和氣生財。
上海人說的“夜點心”是晚飯過后、睡覺之前的點心,也就是普通話說的“消夜”。我小時候父親在周末晚上帶我們全家去天蟾舞臺看京劇,看完后從劇場出來,就直奔“大世界”游樂場邊上的點心店吃寧波湯團。那些演完戲卸了妝的演員常常也會去周圍的飲食店吃“夜點心”,碰巧還能遇到幾位。如今上海夜市小吃相當火爆,品種也多,而以前上海人在外吃的“夜點心”,也就是湯團、酒釀圓子、餛飩、面條等不多的幾樣。
湯團和酒釀圓子是不一樣的,前者個大,一定是有餡的。甜餡大多是“黑洋沙”(磨成粉的黑芝麻)和豆沙的,都用豬油拌和;咸餡就是肉餡,上海人稱“肉湯團”,潔白軟糯的糯米面裹著滿是湯汁的肉團,甜咸適口,吃到嘴里讓人感到滿足。不過湯團得會吃,剛上桌的湯團,帶汁水的餡心是滾燙的,不小心會傷到舌頭;第一口咬下去,還不能讓里面的餡和汁水流出來,否則美味就“打折”了。酒釀圓子是將煮熟的糯米粉小圓子下到加了桂花糖的酒釀羹里。小圓子大多無餡,如果有餡,通常也是“黑洋沙”。餛飩和面條也可以在晚上餓了的時候拿來填肚子,而早年沿街叫賣的餛飩挑,大多是在晚上出來做買賣,賣的就是“夜點心”。
我還從未聽到上海話中有“午點心”的說法,人們在中午吃的都是“午飯”。點心的“點”字就是“一點兒”的意思,從而有別于通常我們說的正餐。當然,老百姓也有在中午時分去飲食店吃湯團、餛飩等各種食物的,但吃的樣數會豐富一些,通常點一碗餛飩或面條,還要吃包子,或者來一塊炸豬排什么的。點心除了以時間段來區分,還可以根據食材來分類。
糕和團歸為一類,是因為它們大多以米粉為主要原料,有的全用糯米粉,例如湯團和酒釀圓子的外皮,有的將粳米粉和糯米粉混合作為原料。用什么粉,或按什么比例配制混合成粉,全看需求,若講究吃口黏滑,則多用糯米粉,若想達到松軟的口感,則要多加一些粳米粉。糕和團的區分更多是在外形上,團自然多為圓形,糕則啥形狀的都有,以方形的居多。
雙釀團是上海特色點心,做工復雜考究,用混合米粉做的外皮,包裹兩層餡料,原來用的是紅豆沙和黃豆粉,后來黃豆粉被黑洋沙取代,表面上還要撒上椰絲,一個米粉團能吃到不同的味道,被美食作家沈嘉祿譽為“帶有懸念的點心,有更上一層樓的詩意”。此款點心是否具有“詩意”我不敢說,但它確實將上海糕團的品位推上更高的層次。
雙釀團可作為冷食食品,即不必蒸熱后吃。另外兩款在老上海“咪道”中具有代表性的冷食糕團是條頭糕和青團。條頭糕呈圓條狀,在上海糕團中可謂獨此一個,潔白的面皮卷裹著黑紅色的豆沙,表面還有黃色的糖桂花點綴,賣相十分誘人,其味道甜而不膩,口感軟滑但不黏牙,是上海糕團中的佼佼者。青團是和清明節同期的寒食節的應時糕點。以前多用青艾草汁拌入糯米粉內將其染成青綠色,現在也有用其他植物青葉或蔬菜葉搗汁調色兼調味的。青團內通常包的是豆沙,但近些年來青團的餡料已經呈多樣化趨勢,不過再怎么變,青團特有的植物青葉的味道是不變的,它讓人嘗到春天的氣息。
更多糕團是需要趁熱吃的。比如上海松糕,糕里的粳米粉比重大,涼了糕就硬了。我小時候就喜歡吃名店喬家柵的松糕,尤其是剛出籠的,松軟可口,還喜歡挑嵌在糕上的蜜餞果仁吃。那時的松糕都是圓形的一大塊,品種也不多,但卻是老上海人最難忘的糕點之一。我那時還特別愛吃“糍毛團”,它像是一個很大的肉湯團,所不同的是軟糯的面皮上沾著一層晶亮的糯米粒。歷來米粉做的糕團甜口的居多,而“糍毛團”和肉湯團一樣,出奇制勝,以味道鮮美的肉餡立足糕團,但它也有別于面食中的肉包子,體現了以種植稻米為主的江南地區特有的米食點心風味。
上海有名的糕團還有很多,如金團、壽桃、黃松糕、赤豆糕、薄荷方糕、桂花糖年糕,還有應景的重陽糕,等等,不少飲食店以售賣糕團而名揚上海灘,如沈大成、王家沙、喬家柵,還有曾經是上海第一家糕團專賣店的虹口糕團食品廠。
在講述上海故事的電影和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石庫門的房子、女人的旗袍,以及生煎饅頭的鏡頭,為的就是讓觀眾相信那是上海。小小的生煎饅頭(滬語簡稱“生煎”)確實是最能代表上海的面食點心之一。因為包子在滬語中也被叫作饅頭,所以雖然生煎是肉餡的,也以“饅頭”相稱。生煎饅頭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普眾化。據說上海大佬杜月笙就喜歡吃生煎饅頭,然而這一款點心以前大都是街邊小攤的營生,早上下午都有賣,可以買回家吃,也可以拿在手里,邊走邊吃。我年輕時就經常干這樣的事,一兩四只,沒走幾步就全下肚了。以前有些茶館也經營“生煎”,或者伙計替客人跑腿去外面買回來,人們喝茶,聽評彈,吃生煎,那叫一個愜意!
上海的生煎饅頭還分派別,一派皮子松軟,是全發面的,肉餡飽滿滋潤,煎的時候包餡的收口處(褶子)朝上;另一派面皮有半發酵或不發酵的,故而皮薄,拌餡時加的肉凍較多,汁水充盈,煎時收口處朝下??偟膩砜?,前者以前流傳更廣,是更為傳統的“老咪道”生煎,而如今上海的生煎則更多向后者靠攏,皮子似鍋貼,餡像小籠包。
雖說“濃油赤醬”是上海菜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正宗的上海肉饅頭(肉包子)的肉餡里卻是不放一點醬油的,吃的就是肉的原汁原味。不用醬油調味,又要激發出肉餡的鮮香味確實很見功力,是能代表上?!袄线涞馈钡呐腼兙璧?。上海的菜饅頭也是一絕:經過籠蒸后,里面的青菜餡還能保持碧綠,口味清香甘甜。阿姨爺叔一買就是十幾二十個,比肉饅頭銷路都好。
以前吃小籠包子通常都是去豫園的南翔饅頭店,這一專賣小籠包的店正如名字所示,根在原上海郊縣的南翔,是當地饅頭店的后人來上海鬧市區開的店。南翔那邊的店原來是做大肉包子的,店名就叫“南翔大肉饅頭”,后因為要和別的饅頭店競爭,另辟蹊徑,發明了皮薄汁多、外表小巧玲瓏的小饅頭。南翔小籠包個兒雖小,面上褶卻不少于十四個;皮雖薄,用筷子夾起卻不會破,這些都顯示了高超的制作技藝,加上肉餡汁豐味鮮,深受食客喜愛。上海人吃小籠包有講究,那就是一定要蘸著加了姜絲的米醋吃,那入口的滋味是真讓人享受。
在上海,粥飯和湯羹也可以做成點心。“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這首在上海流傳甚廣的民謠,留住了早已消失的小販賣糖粥的往事,因此很多人雖然從未吃過糖粥,卻對它印象深刻。還有以“飯”為名的點心,而且還相當出名,那就是“八寶飯”。此款點心用的是糯米,蒸熟后,拌入豬油和糖備用。取一只空碗,在底部鋪上一層蜜餞,放一半糯米飯,中間擱豆沙,再將剩余的糯米飯蓋在上面,二次入蒸籠,少頃取出,反扣在盤中,好看又甜蜜的江南風味點心便做成了。和粢飯糕、粢飯團常作為早點心不同,八寶飯通常被當作節慶甜點,春節期間是食品店最為熱銷的產品,但同時它也是人們在家經常自己動手做的美食。
羹作為點心不稀奇,常見的如蓮子羹、銀耳羹、赤豆羹,然而把湯當作點心卻是上海的一大特色。滬上最有名的湯點心叫作“雙檔”,通常是拿肉骨頭湯做湯底,里面放有肉餡的油面筋和百葉(豆腐皮)包,外加綠豆粉絲(上海話稱“細粉”)。據說以前湯里如果只有一個油面筋或者百葉包,稱為“單檔”,兩樣都有叫“雙檔”,現在兩樣全是雙份才能稱“雙檔”,想必是現在人們兜里錢多了,口氣也大了。其實當點心吃的湯,一個油面筋或百葉包就能吃撐,畢竟湯里還有粉絲呢。
油豆腐細粉湯、咖喱牛肉湯和雞鴨血湯也是上海人最愛吃的湯點。這三樣同樣可以單吃,但更多時候要和其他點心搭配著吃。聽懂吃的人說,吃生煎時要吃油豆腐細粉湯,吃鍋貼時要來一碗咖喱牛肉湯,可以是加了牛肉片的,也可以是清湯。正宗的雞鴨血湯,雞鴨血嫩滑似豆腐,并且還加入了“時件”,這是上海人對雞鴨內臟——心、肝、胗、腸的統稱。這碗湯就是靠料足味美征服上海人的。不少賣小籠饅頭的店,都供應雞鴨血湯,這在我看來,確實也是不錯的搭配。當然,吃生煎、鍋貼和小籠饅頭時要搭配什么湯,沒有嚴格的規定,全看個人喜好,只要吃得稱心就好。我過去一直搞不明白“點心”這個詞中的“心”是何意,現在總算有一點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