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2023年12月5日,上海,觀眾在中國國際海事會展的海德威展位參觀
數十套壓載水處理系統錯落有致地排列,工人們有條不紊地操作著自動化設備加工各種部件……位于青島市嶗山區的海德威科技集團(青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德威”)生產車間內,生產景象一派熱火朝天。
“公司成立以來,一直秉持‘瞄準未來創新’的理念,從船舶黑匣子(船載航行數據記錄儀)切入,在船舶壓載水處理技術、船舶低碳解決方案等方面搶得先機,一步步奠定行業領先地位。”海德威總經理曹學磊說。
2023年6月27日,在第十八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開幕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表示,超九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的配套供應商,在支撐經濟穩步增長、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與國際競爭,融入全球創新鏈,延伸跨境產業鏈,身懷絕技的‘小巨人’同樣可以成為知名跨國公司。”海德威執行總裁劉玉東說,海德威憑借壓載水處理系統、新燃料供給系統等產品,吸引海外客戶目光,在56個國家和地區設置了120多個服務網點,為全球客戶提供銷售答疑與技術服務。
與一般的中小企業相比,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更高。
參與國際競爭,融入全球創新鏈,延伸跨境產業鏈,身懷絕技的“小巨人”同樣可以成為知名跨國公司。
生物醫藥是蘇州的“一號產業”。2006年3月,蘇州工業園正式開工建設自己的“藥谷”——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不同于一般的產業載體,BioBAY招引項目時,并沒有把拉動稅收和就業人數當作篩選的主要考量,而是將項目的創新性和成長空間作為評判標準。如今,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在全國211個生物醫藥產業園中穩居第一方陣,綜合競爭力和產業競爭力、技術競爭力、人才競爭力指標均名列前茅。
第四批國家級“小巨人”之一的蘇州晶云藥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云藥物”)14年前在BioBAY成立。創始人陳敏華是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博士,曾就職于美國默克制藥公司,從事藥物晶型研究。“考慮到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已經代表全球行業頂級水平 ,我想如果成立一家公司,應該很有市場競爭力。”長期工作在國際市場最前沿,陳敏華敏銳地嗅到了商機。
2010年,在參加完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活動之后,陳敏華被蘇州發展生物醫藥的力度深深吸引,果斷從美國默克辭職,來到蘇州創辦了晶云藥物。
作為一家醫藥科技企業,晶云藥物的主營業務很“專注”,就是做藥物晶型研究與工藝開發。
什么叫藥物晶型?陳敏華用建筑作比,藥物分子排列成有序的晶體結構,好比用磚頭有序排列搭建房子,如果晶體結構出了問題,那么造出來的房子可能就是根基不穩、經不起時間和市場考驗的豆腐渣工程。晶云藥物所做的,就是通過藥物晶型的篩選、優化,幫助藥企對藥物晶體結構進行優化,讓它在溶解度、生物利用度、穩定性、以及工藝成本等方面表現優良。
在晶云藥物的研發團隊里,博士占比17%,碩士占比40%,核心管理團隊成員之前多是跨國藥企的專家。“國際藥企非常重視對藥物晶型研究的研發投入,但在成立晶云藥物之前,國內企業對該領域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陳敏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們認準了這條技術門檻比較高的細分領域,希望能做到極致,不但能服務國內藥企,還能在國際市場爭取份額,讓小晶體成為撬動整個行業的支點。”
創業第一周,晶云藥物就拿到了來自博瑞醫藥20萬元的訂單。“市場的勢頭一直保持良好,因此我們很快就決定開啟全球化布局。”2013年,陳敏華和合伙人決定首先開拓北美市場,計劃在美國建立一個商務團隊和研發中心,作為與中國總部聯結的紐帶。
美國新澤西州有著非常活躍的生物醫藥創業土壤,陳敏華當年從新澤西到蘇州創業,如今又從蘇州總部“殺回”新澤西建立分部,打開國際市場。
目前,除中國外,晶云藥物已在美國和加拿大設立兩個研發和生產中心,與全球超過1000家制藥企業建立合作,為2000多個新藥候選化合物提供了藥物晶型研究、制劑研發及生產服務。“我們60%以上的業務來自美國市場,在細分領域的技術水平居世界第一梯隊。一個企業的實力,要放在國際舞臺去檢測。”陳敏華說,“而要贏得國際市場,不僅僅需要有實踐經驗的技術專家,還要匹配相應的國際化質量體系、管理體系。未來,我們還會把藥物晶型持續做下去。”
專精特新企業的一大功能,就是用“獨門絕技”在產業鏈關鍵環節“補短板”。榮旗工業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榮旗科技”)就是這樣一個專長在“補短板”的“小巨人”。
2011年,曾就職于日本傳感器巨頭、世界最大工業傳感器公司基恩士的朱文兵和伙伴聯合創立了榮旗科技。當時,日本的工業傳感器在視覺檢測領域擁有世界頂尖技術,朱文兵和合伙人決定基于日企從業的技術積累與服務理念,將榮旗科技的主攻方向定為工業領域視覺檢測智能裝備。
2015年前后,隨著無線充電功能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以及智能手表、耳機等可穿戴設備,對無線充電模組智能檢測設備的需求應運而生。從2015年開始,榮旗科技發力攻堅相關檢測技術。
“國際客戶對產品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質檢精度要做到5微米以下,這也要求我們不斷進行新技術的研發。我們花了七八個月時間,每天蹲在實驗室里搞研發,最后從20微米調到10微米,然后到5微米,這個過程非常艱苦,但有了這些積累,現在我們做很多項目得心應手,某些產品的精度已經可以達到1微米以下。”榮旗科技聯合創始人朱文兵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把硬骨頭啃下來,解決了無線充電線圈高精度尺寸量測的技術難題,榮旗科技在2015年取得蘋果無線充電產品的視覺檢測裝備訂單,成為“果鏈”中重要的設備供應商之一。榮旗科技的品牌自此在國際上有了“名號”。
2021年,榮旗科技將主營業務從3D檢測擴展到了AI質檢。AI質檢的核心價值超越想象:工廠可以借助AI質檢裝備得到的數據信息,修正工藝參數,進而重整生產流程,推動生產效率提升,減少不良品的生產,而非僅僅檢測出不良品。
2021年,寧德時代在檢測動力電池制程中遇到一個技術難題——核心零部件的復雜外觀導致“在線實時智能化全檢”很難實現。“動力電池很薄的電芯有60多層疊在一起,需要一層一層檢測有沒有問題,這個環節又非常重要,如果出問題的話會直接導致電池短路,嚴重影響駕駛安全,但當時市面上的工業AI都處于初級水平,所有通用的傳感器都拍不出來,無法達到檢測的精度要求。”朱文兵回憶。
榮旗科技看到了機遇。公司技術團隊將成像技術和算法創新結合起來,推出一套全新的解決方案,很快拿到了寧德時代的第一批訂單,順利進軍新能源動力電池領域。
目前,榮旗科技的75%業務來自國際客戶,25%來自國內客戶。“科技驅動是‘小巨人’企業的共性,我們的品牌、市場,都是靠一個個技術硬骨頭啃下來的。我相信我們的創新體系會像滾雪球一樣滾起來,未來會越跑越快。”朱文兵說,“但發展再快,我們也不把盤子弄太大,而是堅持用持續的技術創新把檢測做得更好,把AI質檢智能裝備應用到更多的工業領域。”
在青島嶗山區,“小巨人”企業青島海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泰光電”)的實驗室里,一顆被命名為“翠綠寶石”的激光晶體正在2000攝氏度的環境中慢慢“生長”。
激光晶體廣泛應用于科研、醫療、工業、軍事等領域,是為了獲取高質量的激光而研發的材料。
“慢的時候一天只‘長’零點幾克,最后‘長’成一個300多克的激光晶體需要四五個月時間。屆時我們再把它做成相應的激光元器件。這塊‘翠綠寶石’是我們公司的鎮店之寶,它能占總銷售額的1/3,利潤率能達到50%。我們公司創業初期就靠這塊寶石撐著,別人干不了。”青島海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聶奕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我們的客戶七成是國外,三成在國內。”

榮旗科技工作人員運行調試設備

海泰光電高精度真空鍍膜設備
海泰光電始創于2001年,20多年來,公司專注于非線性光學晶體、激光晶體及精密激光光學元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產品廣泛用于激光醫療美容、激光工業加工及激光人眼安全等領域。
“海泰光電的客戶以歐美韓日為主,多年來,我們以不同國家的文化為鑰匙敲開了客戶大門。歐美客戶比較保守,要讓他們測試我們的產品,需要耐心的等待,從開始聯系到贏得客戶,需要2到3年時間,甚至需要5年。韓國客戶比較激進,他們需要快速響應、積極配合,對時效要求比較強。德國客戶更看重產品質量,意大利客戶是價格敏感型……”聶奕對各國市場如數家珍。
在一次行業展會上,聶奕和一個立陶宛客戶第一次見面,由于做了充分準備,聶奕與客戶暢談了一個多小時,立陶宛客戶完全沒想到中國供應商不但技術水平高,還這么了解自己國家的市場,感到非常驚喜。“后期展開業務合作就水到渠成了。”聶奕說。
“我們一個歐洲客戶在2020年初歐洲疫情暴發時缺口罩,我們就想辦法給他們郵寄了一些,讓他們非常感動。情況好轉之后,他們主動提出進一步測試我們公司產品。2022年,此客戶成為我們公司最大的客戶。”聶奕說。
目前,海泰光電的3個核心晶體材料在行業上處于領先地位,其中兩個在世界排名第一,一個排名第二。“我們做的東西很小,不做整個激光器,核心晶體材料其實只占一個激光器成本的2%,但任何激光器都缺它不可。”聶奕說,“‘翠綠寶石’晶體已做了20年,毛利水平保持在5%左右,今天依然非常有競爭力,客戶非常穩定。”
在激光器領域,市場關注的不僅僅是產品技術指標,還有如何長期保持產品品質的穩定。“比如,一款激光器要在一個薄板上鉆1000萬個孔,要保證每個孔打出來的脈沖都一樣,如果任何一個脈沖出現問題,整個薄板就報廢了。有些國外客戶換過多個合作伙伴,供應商的產品品質不穩定,這種不確定性讓他們深感困擾。和我們合作以后,遇到‘翠綠寶石’這種王牌產品,客戶說再也不希望換品牌了。”聶奕說,“我的理解是,堅持長期主義是所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最大理念,我們就是要用實踐告訴全世界,什么是中國企業的長期主義、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