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 陳婷婷
成都的目標是打造中國“工業無人機第一城”
成都西北,龍門山脈青翠綿延,湔江在河谷中穿行。
這是彭州市桂花鎮鹿坪社區普通的一天,上百架次無人機引擎鳴響,與潺潺流水、空谷鳥鳴合奏出獨屬于“天空之眼”的“樂章”;這也是“天空之眼”尋常的一天,無人直升機在河谷上空穿梭,無人多旋翼飛行器在山頭起降懸停,無人垂直起降固定翼飛機在森林上空盤旋……每一個飛行動作,都撩撥著全國近百家無人機企業的“心弦”。
這個名為“天空之眼”的無人機試飛基地(下稱“天空之眼”),于2022年獲批國家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吸引了國內各地無人機企業扎堆進駐。
透過這只“天空之眼”,可一瞰成都的低空經濟如何振翅高飛。
無人機試飛,只需起飛前1小時報備
“天空之眼”面朝湔江河谷,背靠龍門山脈,高山、丘陵、森林、河流、湖泊等散落在“天空之眼”1—8號試飛場中,提供不同場景,每天供上百架次無人機起降。
這邊,“天空之眼”5號試飛場。空中,一架大載重系留無人機正在進行測試,與機身相接的電纜將飛機與地面電力線系留系統連接,無人機像風箏一樣懸停;地面,西安羚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電腦上調試、記錄、上傳數據。那邊,沿柏油路上山,“天空之眼”3號試飛場,成都縱橫自動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剛剛完成一批無人機飛行測試,正對擺放在展架上的3架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進行檢查。
“以基地為中心的半徑5公里范圍,飛行真高300米的無人機專用飛行空域可以實現‘隨心飛’,能滿足各種應用場景需求。”基地運營方四川翔彭智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小明介紹,龍門山地形豐富,能夠為各類中小型無人機測試飛行提供地形多元、安全隱蔽、綠色舒適的天然空間。
無人機產業作為低空經濟的主導產業,近年來發展十分迅猛。“天空之眼”的建設和發展,正是在我國低空經濟發展背景之下進行。2010年以來,國家層面推動低空空域開放,四川在2017年12月承擔國家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任務。隨后,以“國有平臺公司+企業管理”模式,彭州市聯合四川天空之眼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四川翔彭智航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天空之眼”無人機試飛基地。在政企“牽手”、省市聯動進行空域申報后,2022年8月,“天空之眼”正式獲批國家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2023年12月,四川作為我國率先開展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試點的區域,正式啟用第三批低空協同管理空域,彭州“天空之眼”新增成為無人機測試試飛專用空域。
“眾多無人機企業迫切需要飛行測試。過去,企業自行申請很難,通過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試點,由7個工作日審批改為起飛前1小時報備,大大提升了飛行效率,基本實現能飛盡飛。”周小明說。
彭州市委常委、市總工會主席唐浩介紹,在全國兩批“國字號”試驗基地中,彭州是為數不多集山水林田湖于一體,具有無人機測試試飛專用空域的試驗基地。
“矛”與“盾”,“飛”出一條完整產業鏈
從高山到丘陵,“天空之眼”運營的8個試飛場地分布于不同區域與高度,每個場地有一家常駐企業,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多旋翼無人機、大載重無人機。不同公司不同型號的無人機每天在不同區域與高度,針對不同飛行任務實現同場測試試飛。
“公司的無人機產品都會運到‘天空之眼’進行試飛測試,每一架出廠的無人機都要完成試飛環節才能交付,我們每天飛行10—20架次。”縱橫公司飛行基地主任鄭文強介紹,2019年入駐“天空之眼”之前,只能在通航機場進行飛控測試,無人機的優先級比較靠后,隨著業務量的增大,逐漸不能滿足試飛需求。“天空之眼”地理環境優越,又是無人機專用試飛基地,5年來,縱橫公司已經在這里完成近1萬架次無人機試飛。
隨著一批無人機企業來到“天空之眼”試飛,一批從事無人機管制技術的企業也相繼入駐。“天空之眼”不僅僅是試飛基地,也成為集聚無人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一個技術交流平臺。
“因為我們飛行任務很多,所以引來了管制無人機的企業,研究怎么捕獲無人機飛行軌跡和信息。我們的產品在這里飛行,給他們創造了天然的試驗條件。隨著入駐的單位越來越多,彼此之間的合作必定會越來越緊密。”鄭文強說。
隔空相望,4號試飛場地里,深圳耐杰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工程師趙宗太正忙著測試無人機的光電跟蹤子系統,“對目標進行精確跟蹤,為后端提供目標信息,也就是對無人機進行反制。”趙宗太介紹,在“天空之眼”對產品的出廠標定驗收測試是必經環節,在這里也方便為客戶進行場景演示,最重要的是,通過場景測試、各單位的“攻防”來回,優化算法,促進了產品技術迭代升級。
“工業無人機企業與無人機管制技術企業在這里互作參照,形成了產品技術互作迭代的過程。”周小明笑稱,“‘天空之眼’就是行業的‘照妖鏡’‘磨刀石’,產品技術行不行,拿出來比試比試就知道了。”
隨著“矛”與“盾”的模擬對抗,一條完整的無人機產業鏈正在加速形成。截至目前,“天空之眼”已成功吸引西安羚控、成都縱橫、中科靈動等90余家企業開展研發測試業務,日均飛行量達100架次以上,近三年營收增速超100%,推動了國內無人機頭部企業多項新產品通過測試、成功量產、走向市場。
除了深耕無人機產業鏈本身,“天空之眼”創新開發出飛手培訓、執照考試、航模比賽、研學活動等多樣業態,不斷拓寬應用場景。“今年5月,無人機研學及展銷中心將會落成,今后全國無人機企業的主要零部件都可以在這里集中展示,還可以現場進行功能性能演示測試。”周小明說。
前瞻培育,成都發力低空經濟新賽道
“天空更加繁忙的一天,不可避免地將要來臨。”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在2023低空經濟發展大會上的這句話,正是對低空經濟發展趨勢的鮮明注腳。
“天空之眼”所在地彭州,對于無人機產業的培育有著清晰的認識。“之所以聚焦無人機產業這一低空經濟細分賽道進行重點培育,一是看好行業前景,二是找準發展痛點,三是發揮獨特優勢。”唐浩認為,無人機產業發展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境在于空域和場景,而彭州兼備距離成都主城區近的區位優勢和山水林湖田多層次、多尺度資源要素有機疊加組合的環境優勢,能滿足各類應用測試和場景建設需求;彭州已正式獲批國家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并在全國率先探索實現變空域“審批制”為“報備制”,極大地提高了空域運行效率、降低企業成本;同時還依托大型航空發動機維修基地,建設了包括辦公、研發、小試、中試在內的各類型載體超過15萬平方米,能提供完善的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配套,具備無人機全產業鏈發展條件。
公開數據顯示,成都工業無人機產業鏈集聚上下游企業100余戶,產品實現從10千克到噸位級全覆蓋,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產業綜合競爭力排位全國前三,成都的目標是打造中國“工業無人機第一城”。
今年1月,成都出臺前瞻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和配套政策措施,“瞄準六大重點領域24條細分賽道”,更是將飛行汽車、新一代無人機等低空經濟產業列為重點領域,并提出全域競相培育未來產業。
“天空之眼”所在地彭州,已經開始進一步謀劃布局——圍繞產業建圈強鏈,依托自身優勢發力無人機全產業鏈,規劃“3+N”產業布局體系。其中,“3”是布局“三大基地”,即以國家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為主要載體的測試試飛基地、以“雙湖科技園”為主要載體的科創總部基地、以省級航空動力特色小鎮為主要載體的生產制造基地;“N”是依托彭州多樣地形地貌和豐富產業生態構建無人機全場景示范應用,助推產業市場端拓展。
據周小明介紹,今年,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檢飛中心、無人機監管中心、無人機考試中心、無人機研學及展銷中心將陸續落成,9號至14號新試飛場地準備投建。
“天空之眼”,瞰見更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