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 陳婷婷
如今東郊記憶的蝶變重生,正是向改革要活力、向創新要效益的結果
成都東,沙河畔,人潮涌動。一面3層樓高的紅磚墻上,“成都”兩個大字,吸引著天南海北的年輕人,為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下稱“東郊記憶”)打上頂流標簽——“來成都,不去會后悔的地方”。
上世紀50年代,伴隨成都現代工業起步,這片被老成都叫做“東郊”的區域,時代記憶火紅。東郊記憶所在地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造出了新中國第一支批量生產的黑白顯像管,試制出中國首支有著“電子工業原子彈”之稱的彩色顯像管。本世紀初,隨著成都東郊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搬遷,紅光廠舊址作為工業遺址“東郊記憶”被完整保留。
在新時代噴薄的浪潮中,留下的“東郊記憶”厚積薄發,緊緊抓住城市工業文脈,2023年站上成都時尚“新C位”,以改革之筆刻畫出屬于新一代成都人的城市記憶,探索城市更新中人文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全新定義“東郊”這張城市名片——時尚產業新高地、城市形象新窗口、文化旅游新地標。
人潮·青春·國潮
一個平常的工作日。上午10點剛過,30多個年輕人排著隊,聚在“成都墻”下做著“打卡”前的準備。說四川話的小情侶拿著手機比劃,“等下我要從這個角度拍。”從2000多公里外飛來的吉林游客張儉夫婦約著廣東的朋友一道,“幾個月前就說好了來成都玩,抖音上說的在這兒打卡,老出片了。”從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來成都訪友的西安人張翼,聽了張儉的一番話笑了,“東郊記憶嫽扎咧(好極了)。”
東郊記憶“燃”了!“成都墻”下,工作日排隊打卡,節假日更是“一位難求”……2023年,在小紅書平臺累計筆記數超20萬篇、全網超70億次的媒體曝光量“種草”下,東郊記憶完成了向成都文旅新地標的晉升。2024年元旦假日期間,東郊記憶共接待游客超16萬人。正如一走進東郊記憶西大門,穿過人群抬頭就能望見的6個大字“來東郊很當燃”,成為東郊記憶2023年吸引日均2.5萬人次造訪,創下年客流量近千萬新紀錄最生動的注腳。
在老“紅光人”鄒華卿記憶里,“紅光廠里這么多年輕人,還是我年輕的時候了。”鄒華卿的兒子,世界500強企業員工、45歲的王銳,乘著調休日帶母親“回來看看”,“除了致青春的city?walk(城市漫步),我還定了蜀宴賦,感受一下古風雅韻。”
從“成都墻”出發,斜穿園區,走進位于東郊記憶南門的蜀宴賦,可以一窺東郊記憶人潮涌動的秘密。上世紀50年代的廠房里,仿古式懸山頂屋檐、古典雕花木質裝飾、身著唐制漢服的侍者……用表演與飲食文化糅合漢唐宋三朝古典蜀韻的蜀宴賦時尚餐秀,集齊了3個“全國唯一”——全國唯一挑高超14米的漢風蜀宴文化圖景,全國唯一工業風全景沉浸式漢文化主題盛宴,全國唯一集樂宴舞秀、光影餐秀、漢服走秀為一體的互動空間。受成都傳媒集團加持的蜀宴賦,一舉成為東郊記憶推動城市更新、活化工業遺產,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培育國潮原創力的代表作。
市場的反應更為精準。蜀宴賦2023年7月開業,后半個月的位置就被一搶而空;抖音上關于蜀宴賦的話題播放量已超1500萬。在四川漢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蜀宴賦品牌主理人楊孜看來,蜀宴賦之所以吸引年輕人,表面上看是呈現了一場集樂舞演藝、光影藝術和餐飲美食為一體的文化盛宴,而其內核是在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蜀宴賦的火爆,也從一個側面詮釋了東郊記憶“造物”氛圍的進化——用潮牌服飾、復古服裝、跨界餐飲等刻有鮮明潮流標簽的造物新消費場景,聯合重構東郊記憶的創意生態,讓這座昔日轟鳴的時代工廠,以“造我時尚”的激情,開啟屬于未來的“創我”生活。
如今的東郊記憶,蘇式紅磚廠房、煙囪管廊水塔,潮牌快閃店、藝術咖啡館,厚重工業風與前衛潮流元素交相輝映。“修舊如舊,舊房新用”,基于工業遺存空間載體,2021年9月,東郊記憶正式開啟了園區提檔升級,風貌、業態和運營管理全面更新。
“我們從優化布局、活化業態及重塑品牌三方面著力,當前園區已呈現出音樂演藝驅動、數字賦能產業、跨界發展、青年聚集的特征。”東郊記憶運營方成都東方正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總裁羅邴文說,東郊記憶以主題組團方式分批次打造,通過差異化功能分區、整體有機融合,將園區劃分為展演藝術區、新文創藝術區、賽博朋克區、成都舞臺、東山Re°est、7號創意集盒和北街美食街七大區域,多元而飽滿,合理不雜亂,飽滿度、邊界線、氛圍感兼具。
“東郊記憶以新國潮、原創力、青年+的發展思路活化了業態。”羅邴文興奮地說,新國潮是2023年東郊記憶最明顯的突破板塊,通過國潮文藝、空間、商業的共同作用,東郊記憶被鮮明塑造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潮流目的地。在“國潮原創”驅動下,2023年,東郊記憶運營方通過招調近200家品牌商戶,在建筑面積約21萬平方米的園區里,引進了9家全國首店、14家西南首店、30余家成都首店,形成了全業態、全年齡、全客群的全覆蓋,構建了豐富的特色場景、互動體驗的全新消費生態。
改革·創新·浪潮
從“成都墻”到“東郊藝術節”“新春漢服文化周”等一系列國潮IP火爆出圈,從蜀宴賦到東山Re°est、7號創意集盒持續拓展國潮空間,從“科幻世界·無限”到“三體沉浸式藝術展”不斷滋養國潮藝展,年輕人社交、休閑、娛樂多元精神需求在東郊記憶得以滿足,又以源源不斷的人潮為東郊記憶注入新活力。
如今的東郊記憶,人潮涌動、國潮火爆、頻頻出圈。而就在幾年前,東郊記憶也曾“不旺不火”。“變”從何來?源于國有資產運營機制改革,東郊記憶應時而動,以改革浪潮帶來當下巨變。
東郊記憶蝶變的背后推手,成都傳媒集團董事長,成都傳媒產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母濤并不諱言,東郊記憶前些年面臨辦公業態多、高端業態少、園區消費應用場景落后、人氣不夠聚集等諸多問題。“之前,以房東思維運營,以租金收入維持運轉,沒有達到市委、市政府交給傳媒集團,要求按照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初衷。”母濤分析,“經營機制缺活力、管理團隊缺專業”正是此前東郊記憶諸多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破局,以問題導向為改革提供強力支點。
“園區運營是招商運營,是商管團隊,而不是物管團隊。”母濤說,成都傳媒集團從2019年開始謀劃改革,打出一套“組合拳”:成立文投公司和東郊記憶深化改革小組,評估東郊記憶資產為經營機制轉換提供依據,廣泛調研目標合作企業,反復研究經營機制轉換路徑及公開掛牌的方案。
經過反復研判,“重新對東郊記憶的產業進行定位,從辦公業態升級為消費場景,瞄準以年輕人作為消費主力的消費場景,定位為國際時尚產業園。”母濤說,在“一個定位”基礎上,還明確了“四個提升”即業態品質、品牌形象、經營效益、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細化了5大類12個子項40多個指標的指標體系,“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效統一,尤其強調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全面考量運營方。
2020年10月,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打造“三城三都”、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決策部署,按照“內外兼修”的原則,作為成都傳媒集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東郊記憶園區運營機制轉換改革工作啟動實施。2021年7月,成都傳媒集團黨委多方調研、縝密決策,旗下成都傳媒文化投資有限公司通過西南聯交所,以“整體出租+公開掛牌+進場交易+綜合評審”方式,引入成都東方正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整體運營東郊記憶園區。
理念一變,氣象萬千。
從2021年9月引進專業運營團隊,2022年開始改造提升,到2023年逐步呈現“正當燃”的東郊記憶。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引進龍頭企業、落地高端項目、激活社會資本,從風貌、業態到運營管理有序更新迭代,業態品質、品牌形象、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如今,華麗轉身的東郊記憶,展示著成都構建時尚產業的品味與活力,書寫著成都年輕形象的“當代記憶”,令八方游客流連忘返。
數據顯示,東郊記憶2023年全年舉辦各類國際性、品牌性文化交流及展覽演藝活動超1600場次,引進頭部企業、行業頂尖企業近10家,吸引30多家潮牌主理人入駐園區,園區入駐企業(商戶)近300家。世界頂級數字藝術展——ARTE全沉浸式美術館中國內地首館、全國首家漢服主題藝術空間——蜀宴賦、頭部潮牌概念總店——1807CORP、時髦辣妹潮牌西南首店——Brandy?Melville(BM)……涵蓋餐飲、服裝、演藝甚至酒店等多行業,打造出融合文商旅的全新業態。
“如果說之前的東郊記憶是文化創意園區的1.0版,那么現在的東郊記憶就是2.0版。”母濤說,如今東郊記憶的蝶變重生,正是向改革要活力、向創新要效益的結果。“經過大數據畫像分析,現在來東郊記憶的年輕人占51%以上,外地游客占57%以上。東郊記憶已經不僅是成都的東郊記憶,也是全國的東郊記憶,還將成為世界的東郊記憶。”
以改革推動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東郊記憶,文商旅融合發展新態勢凸顯,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內涵,人文與經濟良性互動,以人文賦能高質量發展,以文化創意激發消費活力,引領文化創意園區新潮流奔涌向前,源源不斷為城市經濟發展拓展新視野、注入新內涵。 (李可欣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