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欣 陳婷婷
聚焦前沿生物、先進能源、未來交通、數字智能、泛在網絡、新型材料六大領域前瞻培育未來產業,體現出五個方面的考量
新質生產力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支撐。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的重大機遇,成都如何發力未來產業?
今年1月,成都出臺前瞻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和配套政策措施,“瞄準六大重點領域24條細分賽道,塑造未來產業競爭新優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發展處處長張實睿介紹。
前瞻培育未來產業五大考量
由顛覆性的前沿技術所推動的未來產業,是明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后天的支柱產業,是為城市的長遠發展打基礎,進行前瞻性謀劃,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時,未來產業也是一個涵蓋范圍廣、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張實睿表示,正因前瞻培育未來產業是將大方向的明確性與小領域的不確定性有機融合、動態調整的過程,戰略留白必不可少。需要常態化開展新賽道跟蹤預研,敏銳捕捉深地深海深空、認知型人工智能、超導技術等前沿領域的顛覆性、突破性進展,密切關注前沿生物、先進能源、未來交通、數字智能、泛在網絡等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融合。
據介紹,目前針對未來產業的特點,成都結合自身優勢與實際情況,聚焦前沿生物、先進能源、未來交通、數字智能、泛在網絡、新型材料六大領域前瞻培育未來產業,體現出五個方面的考量。
其一,錨定國家戰略大后方使命職責,與國家戰略相向而行同頻共振。通過貫徹落實國家戰略,成都明確了六大領域的發展發向。例如以貫徹落實國家“面向人民生命安全健康”戰略為導向,明確發展前沿生物領域。
其二,遵循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規律,將大方向上的相對確定性與細分領域的不確定性有機融合。未來產業的大方向如前沿生物、未來交通、能源等領域發展前景明確,技術突破指日可待,但在具體的細分領域上仍具有偶發性和不確定性,成都還需要結合自身優勢和已有資源基礎進行探索。
其三,短期依托“蓄勢待發”新賽道,中長期依托“雖遠必至”科技成果轉化分階段梯次培育。在24個細分領域中,按照發展時期分為近期和中遠期兩個階段。如衛星互聯網等可以較快產業化的領域,將其歸入近期發展規劃中;對于目前還處于理論或實驗階段,不夠成熟但“雖遠必至”的領域,則歸入中遠期規劃,如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
其四,充分發揮成都科創產業獨特優勢,與建圈強鏈重點產業鏈的升級演進方向有機銜接。以光芯片為例,光芯片領域與已有的芯片產業基礎結合緊密,既是現有芯片產業的迭代升級版本,也是成都根據目前芯片產業現狀,為進一步推動未來產業發展而謀定的前進方向。
其五,深刻把握未來產業“四鏈融合”趨勢特征,構建孕育未來產業成長的全鏈條全要素創新生態。在未來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的規劃部署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未來產業尤其是細分領域的成熟,更多需要依靠市場力量推動。
以遠見和格局謀劃未來產業
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成都有哪些創新舉措?張實睿重點從承載空間和生態營造方面進行了分析。
從承載空間來看,不設立主承載地,全域競相培育未來產業。張實睿表示,“未來產業作為后天產業,需要區(市)縣具有遠見和格局,真正投入資源、投入精力去研究謀劃。”成都提出全域競相培育未來產業,鼓勵各區(市)縣依據自身優勢,以“小而精”的孵化加速園為抓手發展未來產業。
從生態營造來看,主要從八大方面著力:強化未來產業技術的敏銳捕捉能力;發揮新型基礎設施的賦能支撐作用;補齊成果轉化鏈條的薄弱缺失環節;提升天使種子基金的引導服務效應;引育未來產業所需的多元人才梯隊;構建賦能未來產業的數據資源體系;實施新型研發機構的“揭榜掛帥”模式;創造應用場景牽引的示范迭代機會。
以實施新型研發機構“揭榜掛帥”模式為例,張實睿解釋,新型研發機構既不是科研技術團隊也不是企業,而是介于二者之間起著連接器作用的橋梁。它一端連著高校的技術源頭,另一端連接著企業孵化。具體來說,目前技術成熟度分為0—9級,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員沒有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技術成熟度僅停留在1—3級的理論、實驗階段,而企業對于這些技術成熟度比較低的項目不愿意投入。“因此,就需要新型研發機構耐心地把技術成熟度加以提高,甚至幫助企業或者直接把企業孵化出來。”張實睿說。
此外,構建賦能未來產業的數據資源體系也是未來產業中發展的重要一環。數據作為重要資源,并不是只在公共服務和政務發揮作用,也能促進未來產業發展。比如,據預測,未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提升,更多的汽車制造企業將會轉變為運營公司,依靠自動駕駛汽車收集的海量數據,以數據交易為核心,開辟產業新賽道,從制造商轉變為數據平臺,從而推動產業發展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