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威帆
在供給端推動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應用端推動市場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催動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推進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發展領域、發展質量變革,以產業升級構筑發展新優勢。”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政策法規處處長陳小良介紹。
供給端、應用端“兩端”發力
陳小良認為,當前成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從供給端、應用端“兩端”發力。在供給端推動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技術、人才是流動的、趨利的,始終向環境優、成本低、市場好的地區集聚。”他表示,成都科創資源豐富、宜居宜業宜創,具有打造科創高地促進本地科技就近轉化、布局科創飛地吸引外地科技本地轉化,做大新質生產力“儲備池”的優勢。
在應用端推動市場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硬核科技、黑科技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需要足夠的場景測試、市場驗證,例如‘十城千輛’‘百城千屏’、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都是促進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現實舉措。”陳小良表示,成都人口多、腹地廣,是新質生產力轉化的“測試區”。
據介紹,圍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成都把發展立足點轉到高質量和高效益上來,在產業提質發展方面,加快建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著力在三個方面求突破。
在突出創新發展方面,實施制造業創新驅動行動計劃,培育創新主體、布局創新平臺、優化創新機制,推動資源驅動、項目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生態驅動,促進新要素融合、新產業迭代,增強企業創新、集群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在突出轉型發展方面,實施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行動計劃,大力發展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培育“高精尖特”企業、產品,打響“成都智造”品牌。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比重。堅持綠色低碳引領,促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協同,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健全新型能源體系。
在突出融合發展方面,促進產業融合,加快發展科技服務、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型制造,做強先進制造業骨干;促進數實融合,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特別是以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發展、現代化建設,壯大智能經濟、平臺經濟;推進軍民融合,以航空制造、人工智能等“兩集群三賽道”,推動先進技術成果協同創新、加快轉化。
創新“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場景
推進形成新質生產力,如何與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協同聯動,把實驗室的技術落到生產中去?陳小良認為,應暢通技術供給端與企業需求端鏈接,增強政產學研用協同。要更大力度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一批企業技術中心、新型研發平臺,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制造業創新中心等。
在促進供需精準對接方面,探索訂單研發創新模式,全面梳理重點產業(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清單,創新“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場景,開展場景未來實驗室建設,突破新技術新產品初期市場應用瓶頸。鼓勵發揮產業聯盟、技術聯盟作用,沿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推動校院地企協同攻關、合作共贏。對于加快培育新場景,陳小良表示,聚焦構建未來產業識別機制和培育體系,特別是堅持場景牽引賦能產業發展,要著力建設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等支撐的場景實驗室、場景街區,打造一批低空經濟試驗區、車聯網測試區、元宇宙集聚區、生物經濟先導區等,促進企業、平臺、項目集聚,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加速落地轉化。
“每次產業變革、科技革命都是一次金融革命、能源革命、交通革命。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人才、新能源和新材料保障,產品只會停留在實驗室。”陳小良介紹,在強化新型要素保障方面,除了加快建設概念驗證、小試中試、檢驗檢測等平臺外,要始終堅定科技、金融、人才服務實體經濟導向,加大科技供給、金融創新、人才培育,特別是數據、算力等保障,構建與產業協同的能源基建體系、產業體系等,為產業發展提供新能源支撐。陳小良說,能源體系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和基礎支撐。加快推動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型,需要大力發展光伏、氫能、鋰電等新能源,統籌布局能源基礎設施、新型儲能體系、智慧能源系統,為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提供豐實能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