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顏蓉
摘要:為實現民族紋樣在新時代下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推動西蘭卡普紋樣蛻變為符合當下審美意境的現代文化元素。文章采用文獻研究、調查研究和跨學科研究方法,利用計算機技術等工具,將設計學與可拓學相結合進行研究。建立西蘭卡普動物紋矢量圖庫;利用可拓學分析方法提取紋樣特征數據,構建西蘭卡普動物紋意象查詢數據庫;運用可拓變換進行設計元素的創新變換與設計重組,完成傳統紋樣的現代創新。促進傳統文化的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對于設計藝術的研究具有一定學術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西蘭卡普;動物紋;發散分析;可拓變換;意象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1-0019-05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patterns in the new era,promote the modern butterfly transformation of Xilankapu pattern art,and transform traditional elements into modern cultural elements that conform to the current aesthetic mood.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investig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and uses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other tools to combine the design science with the interdisciplinary extension science. By establishing the vector library of animal stria of Xilankapu,using extenics analysis method to extract the pattern feature data,the query database of animal pattern image of Xilankapu was constructed. Using extension transformation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sign reorganization of design elements,so as to complete the modern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patterns,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economic value. It has certain academ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design.
Keywords:Xilankapu;Animal pattern;Divergence analysis;Extension transformation;Imagery
近年以來,國家始終高度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工作。2021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鼓動人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合理運用,開展文藝創作及文創設計,提高產品品質及文化內涵[1]”。與此同時,如何運用現代技術整理、提煉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元素,如何進行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創新,以達到當代審美需求與傳統文化意蘊的自然融合,成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過程中值得關注的問題。西蘭卡普,土家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民族織錦,扎根于土家地區的地域文化土壤,是珍貴的土家文化資源庫。作為一門承載民族文化的藝術,如何科學、系統地提煉其設計元素,合理運用這些元素進行設計創新,是本文關注的主要問題,也是當下非物質文化創新發展所需要探索的共性問題。
西蘭卡普創新設計研究在近些年積累了一定成果。文獻[2]提出針對土家織錦紋樣的設計方法,包括解構、疊加設計以及工藝再現方法等,為文創設計創新提供了參考性建議。文獻[3]從具象案例的分析上升至抽象的藝術規律,又從土家織錦審美特性出發轉向具體的設計,體現理論實踐交叉結合、相互促進的設計創新思路。文獻[4]結合雙鉆模型對西蘭卡普進行設計開發思考,采用解構、重構、旋轉、拉伸等多種設計方法。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雖多樣,但在創新設計流程及設計方法上呈現出碎片化、感性化的特點,欠缺系統性和科學性的學科理論支撐。
參考各領域研究成果,可拓學于1983年由蔡文、楊春燕等人提出,發展至今,其理論體系已發展較為完善。該學科研究事物的可拓展性且探討了形式化的模型,定量化的工具、推導的規則以及獨特的方法,用于分析和解決矛盾問題[5]。設計中廣泛用于工業設計、機械設計和建筑設計的研究,環境設計方向近年來與該學科的交叉研究也日益增多,但于視覺傳達領域的設計應用很少。基于以上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文章將西蘭卡普動物紋作為研究對象,引入可拓學創新方法,對西蘭卡普紋樣進行可拓重構設計創新,以提高設計流程的科學性、系統性,促進可拓學和視覺傳達設計方向的交叉研究。設計過程既考慮對民族紋樣藝術特色的保留創新,也將設計創新與大眾期望意象緊密結合,促進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
西蘭卡普動物紋創新設計主要分為5個步驟:1.西蘭卡普動物紋圖像資料搜集整理,Adobe Illustrator 軟件繪制西蘭卡普動物紋矢量圖庫;2.運用可拓分析,對樣本庫中單位元素進行分析拓展,提取設計元素的顯性與隱性特征;3.采用SD語義差異法收集設計元素的意象詞匯并統計意象值,確定設計元素的主副意象,再利用MySQL數據庫及Navicat數據庫管理工具構建意象詞匯-設計元素數據庫,實現大眾意象-設計元素的索引關聯;4.以期望意象為導向,運用可拓變換方法對設計元素進行改造創新,再通過變換重構過程,輸出創新圖案;5.分析重構后的創意方案并將其應用于文創類產品,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接軌,如圖1。
(一)西蘭卡普動物紋矢量圖庫建立
手工織就的西蘭卡普,反映了土家族人的地域環境、風土人情及文化精神,其豐富的紋樣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資源,其中的動物紋更是民族性情、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6]。為將西蘭卡普文化置于現代環境進行更好地傳承與保護,通過計算機軟件建立西蘭卡普動物紋的矢量圖庫,利于更好地存儲紋樣圖像數據,也便于創新設計的開展。
當前,對于西蘭卡普動物紋的數量眾說紛紜,難有定論。由于歷史更迭,動物紋也歷經了發展、消失、傳承等不同的過程,留存下來的織錦最終散落于民間傳承人、博物館、文化館等之中。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在動物紋織錦的數量統計上,觀點很難統一。為使樣本量最大化,筆者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通過線上線下文獻查閱、資源搜集以及實地考察,對西蘭卡普動物紋圖像資料進行整合。以紋樣完整、色彩鮮明以及美觀和諧的原則,從中選取典型樣本。經統計,樣本涉及20余類動物,共計56個原始動物紋。采用AI(Adobe Illustrator)繪圖軟件,對樣本圖的單位動物元素進行繪制,構建西蘭卡普動物紋矢量圖庫,為傳統文化的數字化提供了支持,也為設計提供了直接的素材來源。
(二)設計元素可拓分析
可拓學理論把事物稱為物元,物元具有可拓性特征,可拓性包含發散性、相關性、蘊含性、共軛性以及可擴性。其中,事物的發散性即指事物擁有多種特征,經拓展發散,可得出多元數集[7]。基于可拓學的發散性原理對樣本元素進行發散拓展,能夠挖掘動物紋樣本更為全面的數據,這些發散得到的多元特征信息都可作為設計創新點,利用可拓變換方法對特征信息進行改變,最終能夠得到眾多新的設計元素。
“圖必有意”是我國傳統紋樣的文化特性,民族紋樣除了獨特的視覺外觀,還具有復雜的精神和情感意義[8]。運用可拓發散性分析對設計元素進行拓展,可發散出顯性和隱性特征,顯性特征是動物紋于視覺層次的表現,觀者感受到的視覺形象,可二次拓展出形態、色彩及構成要素。就顯性特征層而言,形態特征提取于樣本元素的主要動物紋造型,色彩特征采自主要紋樣元素,構成特征則源于對樣本主體動物紋的結構分析。隱性特征即紋樣的精神文化層,事物內在的,需要去感受的文化及情感特質,二次拓展得到紋樣的意蘊及意象。意蘊,由古至今為人們所寄托的紋樣的普遍性意義,承載民族的思想情感,意蘊的提煉來自西蘭卡普的研究文獻與中國傳統紋樣吉祥寓意的比對結果;意象,是主體的思維意識和內心情感活動的結果,是主體生命意識及審美理想的顯現[9]。由于意象結果源于藝術設計作品的鑒賞主體——大眾,需通過大眾反饋得到,故在下節詳敘。經二次拓展后再度發散,可得到更為細致、深入和直觀的結果,如圖2。
經由發散分析對樣本逐個發散拓展,匯總數據可得表1。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總結,可更為直觀地提煉出西蘭卡普動物紋的共性。形態上表現為,均采用直線,造型簡化,塑造出簡潔、剛健的形象;色彩上體現出,大面積運用傳統5色:紅、黃、藍、白、黑,多以紅黑兩色為底,白色勾線點綴;形態構成上,多采用復制、旋轉、對稱的方法,配合幾何化造型,呈現出秩序感和節奏感;寓意上則都表達出土家人對吉祥美好的神往。
(三)西蘭卡普動物紋主副意象提取
意象,源于人們對感知客觀事物后產生聯想和想象的一種意識活動,與人的生活經驗、文化背景等因素緊密相關。這種情感上的認知含有多種感性意象,其中主導性的印象稱為主意象,同時會伴隨多個副意象[10],通過“祥瑞的、艷麗的”等感性詞匯來進行表達,設計人士也可以利用意象構建事物的視覺形象[11]。
為確定西蘭卡普動物紋樣本主副意象,首先請30名藝術與設計相關專業的受測者通過觀察西蘭卡普動物紋樣本,分別從形態、色彩和寓意3個維度去感受樣本的意象,以形容詞來描述。匯總得到的意象描述詞,僅保留每個樣本下各維度出現頻次最高的形容詞,作為該維度的意象詞匯,以此確定各樣本維度的意象語匯。
統計樣本元素的全部意象形容詞,除去其中的重復詞匯,最終得到28個意象詞。在此基礎上拓展每個意象形容詞的反義詞匯,組合為意象詞匯對。數據匯總后得到意象詞匯配對總表,如表2。表中加粗詞匯為收集到的初始意象詞匯,與之對應的即其反義詞匯。
基于表3中樣本元素意象詞匯及表4中意象詞匯對的數據,采用SD 語義差異法分別從形態、色彩和寓意 3 個維度對a1~a56樣本元素展開意象值調查。調查表如表3所示,選用五級語義量表,數字意味著意象程度值,意象值兩端為對立的正反義詞匯[12]。受測者需要根據他們的心理感受去評價表中的每個屬性,在合適的意象值上做好標記,完成感性意象-數據量化的表現。
完成意象詞匯選定,還需進行意象值評估,最終確定主副意象。面向消費群體,對18-45歲年齡段的人群線上發放問卷,共收集126份,有效問卷100份,受測對象包括學生、老師、設計師、公職人員、自由職業者等。通過問卷分析,可以把握樣本元素各維度的投票情況,進行各維度的意象平均值的計算。同樣本元素下,意象平均值最高的維度詞匯為樣本元素主意象,其余為副意象,如表4中,通過計算各維度的意象平均值,得到形態維度意象平均值最大,由此可知樣本a16的主意象為有趣的,而溫暖的、快樂的為該元素副意象。
運用以上方法步驟依次對56個樣本元素進行各維度的意象平均值計算分析,最終可得到每個樣本的主副意象數據,為后一節的數據庫建立提供了數據支撐。
(四)意象-設計元素數據庫構建
在現代設計中,強調“形式追隨情感”,注重從人的情感需求出發,開展設計活動。意象-設計元素數據庫的建立,意在實現特定意象的檢索提取,將大眾的情感需求轉化為元素造型等表征因素,從而開展以目標群體感性需求為中心的設計。
為達成意象與設計元素間的關聯索引,采用跨學科方法,基于前期的發散分析數據、主副意象數據,利用Navicat工具鏈接MySQL數據庫建立西蘭卡普動物紋數據庫,庫中以每個紋樣元素為單位,對其特征進行拓展完善,涵蓋樣本圖、顯隱性特征數據等。設計實踐中可用Mysql語句查詢結果。通過對意象詞的查詢,實現大眾意象-設計元素的聯通,為設計提供與大眾感知意象相對應的素材數據庫[13]。
(五)可拓重構設計
可拓變換為可拓學中用于解決問題、實現創新的方法和策略。在設計中,可拓變換為西蘭卡普動物紋的設計提供了規范化、可操作化的設計思路與方法,幫助實現設計的創新轉化。可拓重構設計的過程分為兩個步驟:其一,根據可拓變換理論,采用可拓變換方法對選定的設計元素變換,發散出眾多的新的設計圖形,從而形成新的設計元素。其二,將這些新的設計元素進行重構組合,最終輸出創新圖案。步驟一中,主要采用基本變換對提取的元素進行置換、復制、增刪、擴縮、分解過程。將可拓公式轉化為圖形表現,如圖3,圖中左邊圖形為初始圖形元素,右邊對應了經變換得到的新圖形,展示了圖形元素,通過不同的可拓變換步驟得到新圖形的過程。
變換1演示了置換變換的過程,意指將元素或元素局部進行替換,使元素形象符合期望特征,除了應用于形態,也適用于色彩;變換2復制變換,即以單個元素或局部元素為單位,進行一次或者多次的復制排列,輸出多樣的元素效果;變換3為增刪變換,對元素特征進行增加或者刪減的過程,增加與刪減既可單獨使用,也可以依次使用,達到改變初始元素造型、色彩等特征目的;變換4為擴縮變換,圖中分別演示了對元素局部的擴大和縮小,從而改變元素的造型及比例;變換5即分解變換,對設計元素整體進行分解,得到多個單體元素的方法,通過多次分解,能讓有限的單個元素擴展出數量豐富的局部特征元素,為紋樣的重組再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可拓變換中,可以針對設計元素中的任何局部元素、特征的量值進行可拓變換,包括對形狀、顏色、結構的變換等,但通常需要經過多種轉換規則才能衍生出新的設計元素。
(一)設計實踐
兼顧大眾審美與形意延續,在設計實踐過程既要考慮時代語境的需求,也需注重視覺元素“意”的表達[14]。為契合現代人情感追求,匹配目標群體喜好,基于青年群體追求美好吉祥的心理,選取喻示福兆的“祥瑞的”一詞作為意象導向,于意象-設計元素數據庫進行查詢,提取樣本和色彩,結果顯示主意象為“祥瑞的”對應共計3個樣本,分別為編號a37,a45,a46。提取對應的設計元素矢量圖,開展可拓變換設計創新,如表5。
設計實踐在藝術內涵層,為傳達“祥瑞”意蘊,選取“龍”為主體元素,確定主題為“步步龍升”;在藝術形象層,基于西蘭卡普幾何化的藝術特點,表現龍的升騰動態。首先,確定樣本元素變換流程,為得到更為豐富的創新元素和表現形式,變換過程設定為分解—增刪—置換—擴縮—復制。
分解,實現了樣本元素從整體到局部,從單一至多元的轉化,如表5對a37元素的拆解,將其拆分為龍、寶珠、云元素,利于對局部圖形的調整;增刪,在分解的基礎上能夠起到去粗取精、去繁從簡的作用,同時通過運用增與刪的不同原理,變幻出多樣的幾何造型;置換,是改變元素形象的關鍵一步,在a37’的龍元素中,將其尾部置換為a46’龍元素的尾部,整體呈現向上的趨勢,與“步步龍升”的主題思想相通。此外,為使圖形呈現的面貌不脫離西蘭卡普本源,對“祥瑞的”意象色彩進行純度、明度上的置換,使整體元素煥然一新;擴縮,強調對圖形元素的細部調整,以使圖形重點更加突出,整體更加協調。如a46’的龍元素,其尾部進行了縮放的調節,使元素中的龍頭部分更為凸顯,整體主次更為有序;復制,不僅是可拓基本變換方法之一,同時也是西蘭卡普普遍運用的一種構成形式。步步龍升的設計,主要將一些次要的元素進行重復排列,通過與色彩置換的搭配使用,使元素在有限的構造中呈現出更為多元且有趣的效果。
元素創新只是可拓重構設計的第一步驟,還需經過變換重構設計過程,將元素以一定的原則進行組合,才能最終呈現完整的創新圖案。變換重構設計對創新元素的重組聚合,主要分兩步進行:(1)元素拓展。圍繞設計主題,進行發散性思考,選取輔助元素,更好地為設計服務。(2)元素關聯。即主要元素—主要元素,主要元素—輔助元素之間進行關聯,從而確定構圖形式,保證畫面的和諧。
首先,設計方案在龍、龍門、寶珠、浪等主要元素基礎上,進行拓展得到幾何狀的云、魚、樓房等元素,前者用于中和畫面中直線的給人的強硬感,后者作為營造場景的輔助元素,豐富畫面。
其次,畫面中以西蘭卡普“織錦”的形象為連接,自左上至右下,呈Z字形走向貫穿整個畫面。不同部分的西蘭卡普布有著不同的裝飾圖形,意味西蘭卡普將自然萬物都織于布中,由此連接畫面各個元素。體現西蘭卡普文化的同時,使畫面元素具有連接性與故事性,輸出西蘭卡普創新圖案,如圖4。
創新圖案的形態、色彩繼承了西蘭卡普傳統動物紋的特點但又有所創新。整體把握了西蘭卡普“幾何造型、對比強烈”的藝術特征。色彩參照意象色彩的集合,以紅、紫色為主色調,加入綠色、橙色、黃色等豐富畫面效果,營造吉祥喜慶的氛圍。
(二)設計應用
創新圖案用于文化創意產品,基于文化意蘊的傳遞,注重功能與審美的結合,在創新性紋飾的多樣性和實用性上做了嘗試,建立現代人與西蘭卡普文化間的溝通橋梁,使傳統文化更為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15]。
創新圖案通過獨特的民族藝術形象傳遞著高名碩望和吉祥安泰的意蘊。將創新圖案運用于文具,借以傳達對學子功成名就的祝福,以及對職場人士事業有成的祝愿;圖案運用于杯具,表達平安健康的寓意。通過可愛活潑的造型、清新跳躍的色彩、吉祥美好的寓意,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西蘭卡普文化產品,體現產品所蘊含的濃厚的民族文化體驗,如圖5。
文章通過多學科融合——可拓學的創新方法與傳統紋樣再設計結合,更加理性、系統地提取西蘭卡普動物紋元素,并在文化元素的“形意”上進行了設計創新,以期為今后傳統文化設計創新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為推進傳統文化數字化設計的繁榮發展做出一點努力。傳統文化的設計創新轉化,始終要與時代相聯系,以文化的創新發展為目標,學科理論為指導,科學技術為工具,大眾需求為導向,助力傳統文化藝術于當代社會展現時代“新風貌”。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2021-8-12)[2022-04-30].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 王巍,李昱嬌. 基于土家織錦符號化圖形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法研究[J].文藝評論,2015(09):138-141.
[3] 萬云青,聶磊,熊瑾. 土家織錦圖案再設計可行性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21(17):89-91.
[4] 吳淼. 土家織錦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與實踐[D].湘潭:湘潭大學,2020:24-58.
[5] 楊春燕. 可拓學的重要科學問題及其關鍵點[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6,38(7):1087-1090.
[6] 相靜. 論中國傳統紋樣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20,41(06):286-288.
[7] 蔡文,楊春燕. 可拓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126.
[8] 秦臻,劉永紅,鄭棟毅. 語義驅動的侗族織錦圖案輔助設計路徑研究[J].包裝工程,2021,42(14):65-73.
[9]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01.
[10] 張書濤,肖麗薇,蘇建寧等. 基于蛛網結構的產品意象進化算法研究[J].現代制造工程,2018(11):7-13.
[11] 王增. 數據驅動的產品外觀意象設計技術及其應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0:1.
[12] 王小妍,鐘硯濤. 語意差異量表在產品設計中的介入融合[J].裝飾,2014(12):98-99.
[13] 王偉偉,宋貞貞,李培. 文創類圖形中的相似意象設計因子可拓重構方法[J].圖學學報,2020,41(6):1024-1030.
[14] 李鵬斌. 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4,35(08):18-20.
[15] 張歆.地域文化視角下的文創產品創新設計策略[J].設計,2018(1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