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俊 李少博
摘要:為引發大眾對蒙古族傳統馬鞍色彩的心理認同感,將視覺顯著性引入到蒙古族傳統馬鞍的色彩提取與創新色彩設計轉譯中。收集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17-20世紀蒙古族傳統馬鞍高清圖像,運用視覺顯著性檢測與k-means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圖像進行色彩提取與分析;通過人對色彩的視覺感知層次及顯著性特征構建賦色設計轉譯層級。以“雕花的馬鞍”為題對馬鞍中的紋樣進行賦色方案呈現。運用此方法提取的蒙古族馬鞍裝飾色彩具有一定代表性;從人的視覺特性出發進行賦色,成為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的情感紐帶,為探索傳統色彩的傳承和設計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視覺顯著性;蒙古族馬鞍;傳統色彩;色彩提取;設計轉譯
中圖分類號:J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1-0028-04
Abstract:In order to trigger the public’s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olors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saddles,visual salienc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olor extraction and innovative color desig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saddles.Representative high-definition images of Mongolian traditional saddles from the 17th-20th centuries were collected and selected,and the images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visual saliency detection and k-means clustering analysis;the color design translation hierarchy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level of visual perception and saliency features of human colors.The color scheme of the pattern in the saddle is presented under the title of "Carved Saddle".The colors of Mongolian saddle decoration extracted by this method are representative. Color assignment from the human visual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an emotional link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innovation,providing new ideas for exploring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olors and design innovation.
Keywords:Visual Significance;Mongolian Saddle;Traditional Color;Color Extraction;Design Translation
傳統色彩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民俗情感表達與象征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由天津美術學院和中國藝術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中,提出要發掘東方色彩的經驗智慧、匯集中國傳統色彩的研究力量。蒙古族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遼闊的自然風景給予蒙古族對色彩豐富的想象力與獨特的審美情趣。馬鞍作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產物,在制作過程中融入了這種色彩情感觀念,其中的文化與內涵不言而喻,是匯集中華傳統色彩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多年來,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馬鞍進行深入研究,主要集中于造型藝術、制作技藝、裝飾紋樣等方面[1-3],但對于裝飾的色彩研究卻很少提及。如何將傳統馬鞍色彩運用到現代創新設計中,使之更有吸引力與識別度,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色彩情感,是傳統裝飾色彩文化賡續中亟待思考的問題。
(一)視覺顯著性
視覺顯著性(Visual Attention Mechanism,簡稱VA)也可以稱為視覺注意機制,即人類在面對一個場景時,人類視覺系統(Human Visual System,簡稱HSV)會快速搜索和定位感興趣的區域而忽略不感興趣的區域。最初在認知心理學和神經學領域中發現,并獲得快速的發展,隨著理論的逐步深入,Itti[4]結合這一理論將其遷移到計算機科學領域,使圖像的顯著性區域可以通過計算的方式檢測出來,廣泛應用于圖像壓縮[5]、文化保護[6]等方面;這一理論同樣也延伸到藝術設計領域。1954年,阿恩海姆利用格式塔原理從圖形的形狀、色彩、光線等10個方面探討了藝術與視知覺之間的相關問題;張昶等[7]通過眼動實驗得出植物色彩對潮白河城鎮河岸帶景觀的視覺吸引力影響因子,提出色彩尺度提高視覺吸引力的可能途徑;Hua等[8]利用眼動追蹤技術提取用戶最感興趣的動畫顏色,以此來探索最優的兒童購物車配色方案設計。
(二)視覺顯著性融入蒙古族傳統馬鞍裝飾色彩的意義
目前,有關傳統器具的色彩提取已有多種較為成熟的技術,大多基于K-means聚類分析、色彩直方圖與色彩形象坐標的提取方法。但只是整體且粗略的提取,很少從人的視覺特性考量,從而得到更精確的色彩數據。因此通過視覺顯著性檢測與K-means聚類相結合的方法對蒙古族傳統馬鞍進行色彩提取,建立視覺-色彩的映射關系,使提取出的色彩更具代表性與典型性。
筆者通過線下走訪呼和浩特市文創產品店鋪,發現現有蒙古族文創中忽視色彩中的細節,導致文創產品在視覺上不足以吸引受眾眼球,所傳達出的文化內涵不足等問題。為了快速讓受眾感知到蒙古族馬鞍裝飾色彩特征,讓人印象深刻,使之產生共鳴,傳播色彩文化內涵,利用視覺對色彩的感知層次與顯著性原理構建賦色設計轉譯模型。基于提取出的代表色設計配色方案,可以減小配色難度,提高賦色效率,為設計師做相關創新設計時,選擇合適的色彩搭配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
(一)傳統馬鞍裝飾色彩樣本的選定
本文篩選出9張17-20世紀蒙古各部族具有傳統工藝特色的代表性馬鞍圖像進行顯著區域色彩提取,所選圖像均來自書籍圖片資料的掃描與內蒙古博物院官網,能最大程度地代表蒙古族傳統馬鞍的色彩印象,如圖1。為真實還原視覺對馬鞍的色彩感知,提高色彩提取的質量,均選取同一角度,將其進行主觀修正,為防止有些背景過于雜亂影響檢測質量,故去除背景。
(二)基于視覺顯著性的典型色彩提取
人們在最初看到蒙古族馬鞍時首先會從初級特征開始注意,如紋理、顏色、亮度方向等,并非由大腦支配而帶有具體的任務,純粹是受到外部視覺因素的刺激活動,這種視覺模式是一種無目的、從下到上的注意機制。根據這一機制對蒙古族馬鞍的顯著特征檢測,可以更有效地提取人們在最初觀察時注意到的顯著區域。然而視覺特征的不同決定了顯著性檢測模型的優劣程度[9]。不同的圖像特征各有側重,在顯著性目標檢測時應選用合適的模型。從蒙古族馬鞍裝飾特征看,圖像多呈現曲線型,紋理多樣,整體顏色對比強烈,邊界分明,檢測顯著區域只需計算簡單特征便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基于SDSP(Saliency Detection by combining Simple Priors)檢測算法[10][11]來實現圖像顯著區域的計算,既能達到較好的檢測結果,又具有較低的計算復雜度;同時運用K-means聚類算法將顯著區域的色彩提取出來,操作過程簡單,且可以顯示所占比例。
1.蒙古族馬鞍的顯著性特征檢測
對所選出的蒙古族馬鞍代表性圖像進行SDSP顯著性檢測。為更符合人類的視覺原理,將圖像的RGB色彩空間轉換為LAB色彩空間模式,并結合3個簡單的特征先驗對圖像進行檢測。首先,帶通濾波可以很好地模擬HSV,從而能檢測到視覺在場景中顯著區域的行為;其次,人們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圖像的中心位置;再次,暖色比冷色更能吸引人。最終得出對應的顯著分布層級灰度圖,如圖2。亮度越高的區域越顯著,反之亦然。從圖中可以看出馬鞍裝飾的部分都比較亮,具有很好的視覺顯著性。
2.基于K-means的色彩提取
K-means聚類是一種無監督學習算法,在不指定色彩分類的前提下對顯著圖進行色彩提取。首先,隨機選取若干個色彩值當作初始的聚類中心K,將每個相似的色彩值歸納到最近的聚類中心,然后反復計算迭代,直至聚類中心不再更新,最終輸出色彩聚類結果。根據顯著分布層級圖,保留馬鞍圖像顯著度高于50%的區域進行色彩的K-means聚類統計,歸納出主要色彩。經過多次測試比較發現,聚類中心K為14或15時,圖像色彩分類不再隨著算法迭代次數的變化而增加,因此將顏色提取種類指定為15,分類效果明顯,達到了算法的最優值。將最終提取的色彩比例利用直方圖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如圖3。
(一)蒙古族傳統馬鞍中色彩裝飾分析
1.馬鞍裝飾色彩的生態化
蒙古族圖案體現出“自然美”[12],在馬鞍裝飾色彩的運用上也有所體現。從提取出的所有色彩中看占比最大的前20種顏色,基本色相都呈棕褐色,追溯到顏色本身,都是由鞍韂、梢繩的制作材料豬皮或牛皮等大型牲畜皮革的固有色構成;此外還有金、銀色,是馬鞍中前后鞍橋裝飾、泡釘、鞍花和馬鐙的制作材料金屬的固有色。手工藝人重視材料本身的色澤與紋理,追求材質的天然之美。將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及互動方式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他色相的運用中也可以看到蒙古族對于生態的敬畏,他們自古逐水草而居,將生活中所見的顏色經過提煉與加工,抒發到對色彩的呈現中,如運用天空一樣的藍色和像廣袤草原一樣的綠色,象征著忠誠、永恒、希望與美好;運用像白云、羊、奶制品等一樣的白色,成為馬鞍裝飾圖案中最純粹的點綴;運用火焰一樣的紅色,成為裝點馬鞍最炙熱的存在。這些色彩的運用使生態感成為馬鞍裝飾中顯著的視覺感受。
2.馬鞍裝飾色彩的感性化
從顯著區域的代表色彩中可以看出蒙古族熱愛顏色。將每種顏色發揮到極致,大膽而熱烈,飽含著他們的情感與熱愛。在過去日常生活中牧民使用的馬鞍,很少出現大面積的黃色,因為在蒙古族的傳統色彩觀念中,黃色受喇嘛教宗喀巴格魯派(黃教)的影響,有特殊的宗教色彩,代表著佛教文化、信仰與權利[13]。有些黃色馬鞍只有在祭祀或貴族中少許使用,如②和③。大多數牧民不會將黃色用在鞍墊、磨鐙或鞍韂上作為底色騎在胯下,多用黑色或深棕色,只在裝飾紋樣中用少許黃色進行簡單的點綴。他們將這種色彩觀念廣泛地滲透到馬鞍裝飾藝術中,承載著他們的真情實感與民族文化,為不同的色彩賦予了不同的情感與美好祝愿。
(二)蒙古族傳統馬鞍色彩搭配分析
分析蒙古族傳統馬鞍裝飾的代表性色彩可以提高在創新設計中的準確表達,彰顯蒙古族質樸飽滿的精神氣質。經過分析,得知馬鞍配色符合以下規律:
(1)追求變化與統一。磨鐙與鞍韂中的裝飾紋樣色彩風格相互和諧統一,在搭配中加入少許的對比色而產生視覺上的變化,起到吸引視覺注意的作用。使整個馬鞍的裝飾色彩既有局部變化又和諧統一。


(2)追求對稱與平衡。一方面,整體馬鞍的形狀基本對稱,梢繩、鞍花的分布前后左右也同樣對稱,色彩也隨之對稱,給人沉穩、嚴謹、大氣的視覺感受;另一方面,磨鐙、鞍韂中的單位紋樣及色彩幾乎呈對稱分布,圍繞整體的形狀排列組合,從⑥與⑨中的顯著圖來看尤為明顯。通過馬鞍整體色彩的對稱組合,使畫面產生平衡感。
(3)追求比例與尺度。顏色搭配講究色塊的比例與尺度,如金屬色常常作為點睛之筆,起到裝飾的效果;鞍韂的大面積背景色彩下,其對比色在紋樣面積較小的部分出現,這樣緩和了對比過強所帶來的視覺沖擊,使馬鞍整體表現出和諧的美感。從顯著灰度圖來看,有些色彩較鮮亮、對比度高的區域比較顯著,如圖3中的 ③、⑥、⑦。
“雕花的馬鞍”是流傳在蒙古族中傳頌英雄、贊美勇敢的歷史民間故事,后經印洗塵作詞與寶貴作曲共同創作了一首經典傳唱的同名歌曲,將原本的軍民情變成了牧民們成長的心路歷程,用最深情的語言描述了馬背上特有且淳樸的民族情感。隨著優美、醇正的蒙古旋律喚起內心的童年回憶:在成人禮當天,阿爸阿媽會送給孩子一副“雕花的馬鞍”,希望他們可以在馬背上自由地馳騁草原,并且賦予他們像草原一樣寬闊、智慧的心靈以及像英雄祖先一樣堅強、勇敢的性格。
為了最大程度上使創新設計具備傳播傳統色彩的特質,在這一設計主題中,根據歌詞中所描述的兒時場景,將馬鞍裝飾中的抽象紋樣進行結構重組。以提取出的色彩為線索貫穿,結合傳統色彩搭配規律,按照色彩轉譯層級提出設計方案。具體的實踐步驟如下。
(一)色彩的視覺顯著性轉譯層級構建
結合視知覺理論與高玉嬌等[14]提出的色彩認知模型,可知視覺感知色彩具有層次化的特性。本文著重從人對色彩認知的3個層次,探究視覺顯著性如何與蒙古族傳統馬鞍的紋樣賦色創新設計相結合,傳播蒙古族馬鞍傳統裝飾色彩文化。本文將色彩感知層次與色彩顯著特性進行歸納與總結,從而更好地轉化為賦色層級。圖4為色彩轉譯層級構建過程。
(二)淺層認知中的色彩感覺登記
在淺層認知中通過對整體色彩與裝飾色彩的視覺刺激,會形成初步的感覺登記[15]。人對色彩的認知是一個連續、單向的影響過程。人眼經由視網膜通過光的物理刺激,感受到色彩的不同波長,再經視覺中樞對不同的色覺通道進行混合,從而形成不同色相、明度、飽和度的整體色彩感知,初步登記其色彩質感、色彩溫度、色彩尺寸等不同客觀屬性。整體色彩感知是由畫面的主色調決定的[16],將主色處于視覺顯著區域在淺層認知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奠定整個畫面的基調,決定畫面的風格與文化方向,因此選擇所提取出的2個色彩設定為主色參考。


在故事場景中,孩童騎著帶有雕花馬鞍的棕色駿馬在綠色寬廣的大草原上自由馳騁的場面成為視線的焦點,選擇明度、飽和度較高的草綠色與明度較低、飽和度較高的紅棕色作為主色。圖5是“雕花的馬鞍”主色選擇。
(三)中層認知中的色彩場景聯想
在中層認知中,色彩通過視覺中樞傳入大腦后,根據思維活動與以往的視覺經驗形成條件反射,從而產生一定的心理聯想。作為色彩感知形成的主要階段,是在淺層色彩認知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生理刺激與心理感受。該層次下的設計轉譯既要落腳于淺層色彩感知所呈現出的客觀屬性,又要兼顧深層認知中所表現的情感屬性。不同色彩具有視覺顯著性差異,這種差異是色彩間對比產生的。通過搭建跟主題相關的一系列場景色彩,與主色產生冷暖對比、明度對比或面積對比,形成視覺上的強弱關系,使觀者感受到色彩間的遠近感、冷暖感、輕重感等,從而產生一定的聯想。暖色或明度、飽和度高的色彩,在視網膜中成像的外輪廓像被光圈圍繞,使之與其他色彩相比,看似擴大,距離較近,更具有視覺顯著性。從提取的代表性色彩中可以看出,每具馬鞍都包含了3種及以上的不同色相,并且常用冷暖對比強烈的色彩進行搭配;從樣本③、④與⑧中提取的色彩可以看出,明度對比常常是跨越3-5個階段的中長調。
在歌詞所描述的場景中,除了孩童騎著馬在草原上奔馳外,藍天晴朗,白云飄飄。身后有阿爸的陪伴與阿媽的輕聲呼喚,因此加入暖白色作為輔助色,選擇不同明度的藍色與飽和度較高的橙色,與主色形成四角形的互補關系,產生明度對比或冷暖對比,突出主色,表達出節奏與韻律感的特殊視覺效果,帶來一定的層次感與空間感,體現出灑脫與堅毅的民族特征。圖6是“雕花的馬鞍”相關色彩選取流程。
(四)深層認知中的色彩情感喚醒
深層色彩認知是傳統色彩文化所帶來的,是建立在心理與精神層面上的深層次體驗。該層次下的設計轉譯旨在能準確表達蒙古族的傳統認知觀念與色彩文化內涵,以觸動內在深層次情感。色彩感知存在個體差異性[17],作為視覺顯著性融入蒙古族傳統色彩設計創新的核心層。設計師應了解蒙古族的歷史背景、生活環境、心理習慣等,提升傳統色彩在設計中的視覺吸引力。只有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賦色設計,才能在面向對蒙古族文化有特殊情懷的群體時,使其達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或使傳統色彩文化對其他觀者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為了使賦色設計能體現出原有馬鞍色彩的生態化與感性化,基于以上兩個認知層中選取的色彩,結合原有的色彩搭配規律,在紋樣賦色時根據主題所要傳達的情緒、聯想以及感性象征來調整色彩面積比例。從視覺淺層認知中的主色選擇,到中層認知中根據場景及對比關系來確定相關色彩,再到深層認知中賦色配比與情感內涵匹配,觀者的視覺色彩信息加工通道會自動將這三層顯著區域的相似色彩特征歸為一類,從而形成整體的視覺顯著性。蒙古族傳統馬鞍大多利用3-5種顏色來進行搭配,因此在創新賦色設計實踐中,運用3-5種色彩分別設計出3種不同的方案。無論是哪種配色方案,都應捕捉蒙古族最直接的色彩感知,從而彰顯出獨特而又明確的色彩寓意。實現畫面的和諧與美感,同時傳達出內在韻味。
在該主題的賦色方案中,綠色與藍色象征孩子的勇氣與堅強,橙色與紅棕色象征著父母對孩子的期盼與此刻溫馨的景象。伴隨著《雕花的馬鞍》旋律響起,當觀者看到紋樣的色彩搭配時,在冷暖對比的節奏中可以回憶起他們“成長的搖籃”,體會到自己的堅定與父母的期盼等情緒,聯想到草場、藍天、騎馬、與父母的陪伴等場景,匹配到當時堅毅、溫情與美好的情感內涵。從視覺的深層認知中喚醒大眾主客共鳴的情感需求,激發民族認同感。圖7是最終紋樣賦色設計方案。在方案一中,運用草綠、藍和紅棕的冷暖關系進行色彩表達,在配比中,色彩保持對稱與平衡,變化中追求統一。將紋樣的核心位置運用草綠色作為主色大面積使用,并搭配藍色來主要表現,象征著孩子在遼闊的大草原自由、勇敢地奔馳,也象征他們廣闊的未來;而紅棕色只在紋樣的外圍小面積使用,暗示著孩子在長成強壯的蒙古漢子過程中,圍繞著阿爸阿媽在背后溫暖的期盼與牽掛。

綜上所述,本文從視覺顯著性的角度出發,對蒙古族傳統馬鞍進行典型的色彩提取,形成相關色彩體系,分析馬鞍裝飾色彩特征及搭配規律。結合人的視覺色彩感知層次與色彩顯著特性,提出蒙古族文化創新賦色設計轉譯策略。通過確定主色、選擇相關色彩、調整色彩比例來提升蒙古族傳統馬鞍色彩的顯著度與吸引力,彰顯出較高的藝術價值,喚醒大眾的內心情感共鳴,增強心理認同感,從而更好地傳播其色彩文化內涵。視覺顯著性的融入,提高了蒙古族傳統馬鞍裝飾色彩提取的科學性與典型性。設計轉譯策略的提出,較好地展現出蒙古族獨特的民族氣質與色彩文化,為蒙古族傳統馬鞍創新設計提供賦色理論依據和參考方案,拓寬其賦色思路,并為其他相關色彩研究者提供新的方向,從而更好地傳承與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色彩文化。
基金項目:內蒙古師范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2022JBXC023);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項目(CXJJS22089)
參考文獻
[1]韓冬楠,許小慶,苗秀. 蒙古族馬鞍文化基因的提取及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3,30(05):18-25.
[2]劉兆和,賀其葉勒圖,哈斯其木格.蒙古民族鞍馬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崔金泉,趙利娜. 蒙古族傳統馬鞍具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天工,2022(08):13-15.
[4]ITTI L,KOCH C,NIEBUR E. A Model of Saliency-Based Visual Attention for RapidScene Analysis[J].IEEE Tra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1998,20(11):1254-1259.
[5]姚錦,程時偉,劉征. 基于視覺感知的平面設計背景圖像裁剪[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23,44(03):565-572.
[6] L. SHI,W. PEI,J. Li,K. MIYATA and S. MA.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lor Culture Based on Modern Human Visual Perception[J].2021 Nicograph International (NicoInt),2021:106-109.
[7]張昶,韓文靜,王成.植物色彩對潮白河城鎮河岸夏秋季景觀視覺吸引力的影響[J].林業科學. 2023,59(08):30-39.
[8]HUA Yin-hong,NI Jian-lin,LU Hong-lei. An Eye-Tracking Technology and MLP-Based Color Matching Design Method.[J]. Scientific Reports,2023,13(1):1-10
[9]袁小艷. 基于多特征的巴文化圖像顯著性目標檢測研究[J].電子設計工程,2022,30(16):75-79+89.
[10]ZHANG Lin,GU Zhongyi,LI Hong-yu. SDSP:A Novel Saliency Detection Method by Combining Simple Priors[J]. ICIP,2013(1):171-175.
[11]李永婕,閆秋月. 基于視覺顯著性的地域色彩提取及設計應用[J].包裝工程,2021,42(16):219-225+230.
[12]李杰. 蒙古族圖案的自然生態觀照[J].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2020,17(04):126-131.
[13]閆靜莉,李少波. 蒙古族哈木爾紋樣在文創產品中的再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18):294-301
[14]高玉嬌,覃京燕,陶晉. 手機APP交互設計中動態色彩的視知覺研究[J].包裝工程,2016,37(08):134-137.
[15]謝玄暉,徐笑非. 基于文化認知的地鐵站內色彩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08):239-245.
[16]蔣松辰,陳烈勝.農民畫色彩文化元素對當代農產品包裝設計的啟示[J].設計,2022,35(01):140-142.
[17]戴文雅,葉方.研究色彩心理學在UI界面設計中的應用[J].設計,2021,34(16):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