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食產后服務數字化提升發展是新質生產力在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生動實踐。文章闡述了山東省的糧食產業總體情況、糧食生產管理模式以及糧食產業特點,從建設主體與建設模式、產業鏈條延伸服務以及運營成效三個方面總結了山東省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分析了山東省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中關鍵環節數字化程度不高、數據共享賦能不足和人才素養有待提升等短板與不足,從堅持政策引導加強科學規劃、聚焦薄弱環節重視協同創新以及注重數字素養優化便民服務等方面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糧食;產后服務;數字化;提升發展;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F32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509
基金項目: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軟科學)一般項目(2023RKY06011);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ZR2021QF072)。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nhancement of grain post-production servi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Song Hualu, Xu Hao, Liang Zhichao, Wang Shuai
(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nan, Shandong 250100 )
Abstract: Grain post-production service digitalization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quality of productiv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in post-production service system in the vivid practice. The article describe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food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food production management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industry,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body and mode, the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services and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handong. It also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Shandong’s grain post-production service system, such as the low degree of digitization of key links, insufficient data sharing and empowerment,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human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terms of adhering to the policy guidance to strengthen scientific planning, focusing on the weak links, emphasizing synergistic innovation, and focus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people’s convenience services with digital literacy.
Key words: grain; post-production services; digital; improvement; Shandong Province
2020年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三農”工作的重心歷史性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基礎,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202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9 541萬t,比2022年增加888萬t,增長1.3%[1]。但保障糧食安全不僅需要千方百計穩增產,同時還要在糧食減損方面持續發力,著力擴大“隱形田”。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19年世界糧食及農業狀況》中就曾公布過相關統計數據,在糧食收獲至消費購買的供應鏈條環節內的損失約占全世界糧食總產量的14%[2]。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優化產后服務,減損增收成效顯著。同時,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正在逐漸提升糧食生產和產后服務的數字化水平[3]。
1 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意義重大
近年來,我國糧食收儲制度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改革,重點培育多元化的市場購銷主體,糧農與市場對接關系更加直接,糧食價格也由市場供需關系調節,對糧食產后服務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變化[4]。為更好地指導和規范糧食產后服務工作,2017年國家糧食局辦公室印發了《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技術指南(試行)》和《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服務要點(試行)》(國糧辦儲〔2017〕266號)[5]。文件要求各地要結合生產實際,整合糧食流通領域的現有資源,建立專業化的經營性糧食產后服務組織,為糧農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五代”有償服務,著力解決市場化收購條件下的糧食收、儲、售、清、烘等難題,具備相應服務條件的還可以進行延伸服務,如面向糧農提供精準高效的市場信息與金融產品服務,拓展“糧食銀行”“訂單農業”等新業態。
2017年,國家糧食局和財政部印發了《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國糧財〔2017〕180號)[6],以“五代”服務為基礎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作為“優質糧食工程”中的子項目開始進入建設實施階段。現如今,全國各地已建成5 500多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基本實現產糧大縣的全覆蓋,專業化與社會化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并且具備布局合理、需求匹配、設施先進與功能完善等特點,有效降低了糧食產后損失,促進了全鏈條節糧減損,奠定了糧食安全基礎[7]。2021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印發了糧食綠色倉儲、糧食品種品質品牌、糧食質量追溯、糧食機械裝備、糧食應急保障能力、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動”方案,確保優質糧食工程升級版的建設取得實效[8]。根據優質糧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動”方案的部署,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的建設及運營將在降低收獲后損失、提供綜合服務效能、助力糧農豐產豐收等方面發揮更顯著的作用。在建設過程中,應該以數字化服務為切入點,對糧食產后服務中干燥、儲存、加工、銷售等各環節數據進行收集、存儲,并通過數據深度挖掘和分析,指導相關決策與運營管理,系統性提升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水平。
2 山東省糧食產業總體情況與特點
2.1 山東省糧食產業總體情況
山東省作為我國傳統農業大省,在地理位置與資源條件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為農業發展和糧食生產提供了堅實基礎。首先,山東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毗鄰黃海和渤海,域內河流湖泊眾多,為糧食生產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保障了農作物的灌溉需求。其次,山東省的西部和北部地區位于華北平原,地勢平坦,為農業耕作提供了便利條件,菏澤市、德州市、聊城市、濰坊市等地耕地面積廣闊,糧食單產喜人,均為山東省的糧食生產大市。此外,山東省的氣候條件也十分優越,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全境均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有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據統計數據,近20年來,山東省的糧食產量在全國糧食產量的占比均保持在7%~8%,且糧食單產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充分說明了山東省在糧食生產方面的優勢和潛力。從山東省的糧食種植結構來看,糧食作物種類豐富多樣。小麥、玉米、大豆、薯類、稻谷等都是山東省的主要糧食作物。其中,小麥和玉米的播種面積占比最多,超過了90%。這兩種作物在山東省的糧食生產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對于保障山東省的糧食安全和滿足市場需求具有關鍵作用[9]。
據統計,2023年山東省糧食總產量5 655.3萬t,占全國8.1%,居全國第三位,比上年增加111.5萬t;糧食播種面積838.79萬hm2,占全國7.1%,穩居全國第三位,比上年增加1.57萬hm2,糧食生產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總產連續3年穩定在5 500萬t以上,為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出了山東貢獻;山東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6.3%,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約為98%,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0.6%,分別比全國高4%、2%、17%;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09.58萬hm2,全省耕地質量等級達到4.46,高于全國0.3;聚力強化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集成組裝,堅持“整建制”“大協同”推進模式,德州、聊城10余萬hm2“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核心區86.6%的地塊實現預期目標[10]。
2.2 山東省糧食生產管理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1]。自2012年開始,山東省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展開,依托省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價機制,有序推進農業規模化進程[1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流轉土地、土地托管等形式實現規模化經營,統一開展種植、收儲、銷售等,提高整體收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迅速發展助力推進糧食生產規模化。截至2023年底,農民合作社發展到23.3萬家、家庭農場56.6萬家,全省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12.3萬家,每年服務面積超過406.67萬hm2[13]。
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到小農戶分散的生產經營模式在山東省糧食生產中仍占較大比重。小農戶分散生產經營模式存在品種混雜、品質不一、收儲方法落后、產后損失較高等突出問題,難以進行標準化的生產和管理以及品牌化建設。此外,由于分散的小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市場信息掌握不及時,致使小農戶在糧食售賣過程中缺乏議價權,難以抵御市場風險,無法保障糧食生產收益,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妨礙糧食產業良性發展。
2.3 山東省糧食產業特點
山東處于北糧南運、西糧東運的樞紐地位,糧食產業具有起步早、門類齊全、基礎厚實的傳統優勢,多項主要經濟指標持續穩居全國首位。據統計,山東省內納入糧食流通統計的糧食企業達到2 300家,年糧食流通量達到1.5億t以上;同時,山東省糧食產業結構齊全,企業類型豐富,綜合加工能力強,涵蓋了小麥粉、大米、食用油、飼料等全部八大門類,糧油產品供應水平穩居全國前列;2022年山東省納入糧食流通統計范圍的加工企業1 55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5 530億元,連續多年穩居全國首位;此外,山東省不斷延長糧食產業鏈,提高價值鏈,完善供應鏈,持續提高糧油產品附加值;2021年,全省糧食深加工產品產量1 839萬t,實現工業總產值1 133億元,均占全國30%以上;山東省圍繞“齊魯糧油”省域公共品牌搭建全媒體品牌宣傳矩陣,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美譽度不斷提升[14]。
3 山東省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3.1 建設主體結構多元 建設模式持續優化
山東省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主體主要包括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糧食加工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并逐步探索形成多種建設模式:合作社獨立建設模式、合作聯合社建設模式、國有糧食企業與合作社聯合建設模式、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獨立建設模式、民營糧油企業獨立建設模式、糧食與供銷部門聯合建設模式與國有糧食企業吸收民間資本建設模式等。2017年,山東省德州市糧食局、德州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印發的《關于聯合推進為農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為減少重復投資,發揮各自優勢,提高資源效率,市糧食局與市供銷社聯合推進為農服務體系建設,把供銷社系統“為農服務中心”建設與糧食系統“優質糧食工程”建設相結合。兩家分別出資建設各自的服務點,相距3~5 km,獨立運營、自負盈虧,供銷合作社的“為農服務中心”負責產前服務,糧食部門的產后服務中心負責產后服務[15]。
3.2 產業鏈條延伸增值 服務功能不斷完善
依托各類建設運營主體,山東省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面向社會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一是聚焦“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功能,充分發揮項目建設成效,為種糧農民提供專業服務,解決“曬糧難”“儲糧難”“賣糧難”等問題。二是為省、市及縣各級政策性糧食收儲提供清理、烘干等服務,為實現優糧優儲提供質量保障。三是在汛期或極端天氣條件下提供應急服務。四是從當地糧農的實際需求出發,拓展服務廣度和深度,不斷延伸產后服務價值鏈,逐步建立需求匹配、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的專業化、社會化糧食產后服務體系。
齊河縣由國有企業齊源集團投資5億元,在全縣15個鄉鎮建設16處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倉容19萬t,日烘干能力1.18萬t,為農戶提供收、干、儲、運、銷一條龍服務,在全國產糧大縣中率先實現烘干倉儲設施鄉鎮全覆蓋。2021年秋收期間,連續陰雨天氣導致農戶曬糧難,糧食烘干倉儲運營主體以高于市場價0.2元/kg的價格收購高水分糧,利用烘干設施烘干入庫,共計烘干玉米3 000 t,挽回損失800余萬元。項目運行以來,累計烘干糧食1萬余t,減少損失1 600余t,打造了糧食產后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齊河模式”[16]。
山東金利康面粉有限公司是濟寧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優質糧食工程”實施以來,該公司被列入2017、2018年度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兩年來總投資932萬元,其中財政扶持450萬元、企業自籌482萬元,現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為破解糧農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該中心堅持延伸服務鏈條,與縣農商銀行合作開展“豐收貸”業務。根據糧食收購資金需求,一次授信3年,最大額度30萬元,可隨用隨貸,循環使用,手續簡便,按日計息。截至2020年7月,累計發放“豐收貸”貸款83戶,1 500余萬元,集存取款、轉賬基本服務于一體,讓老百姓在產后服務中心即可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務。同時,該中心新上各類化驗設備20套,主要有電子粉質儀、面筋拉伸儀、嘔吐毒素檢測儀、真菌毒素測定儀等,全面測定面粉筋力強度、物理特性,快速檢測小麥、玉米等糧食中的有害物質,提升了原糧及成品糧質量檢測能力,為區域糧食流通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供了數據支持[17]。
3.3 產后服務有質有量 運營成效逐步提高
目前,山東86個產糧大縣建成糧食產后服務中心280家,打通了農民售糧“最后一公里”,引導農戶儲糧從“路邊晾曬、自然風干”向“專業化、社會化”轉變。2018年以來,全省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累計清理烘干處理糧食超過4 500萬t、節糧減損180多萬t(其中,2023年清理烘干糧食537萬t、減少損失21.5萬t);全省發放98.8萬個農戶科學儲糧倉,年均助農降損5%,糧食減損近5萬t,每年助農增收約1.47億元[18]。
4 山東省糧食產后服務數字化短板與不足
近年來,山東省糧食管理部門積極推動“智慧管糧”,以科技賦能糧食購銷穿透式監管,守住管好“齊魯糧倉”,在全國率先實現與國家平臺互聯互通,率先實現省市縣各級糧食儲備庫區信息化管理和庫存動態監管全覆蓋[18]。目前,山東省已啟動全新省級平臺建設,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聚焦業務流和資金流開展全數字化監管,將全面實現倉儲管理流程再造,提升內控水平,降低管理成本。通過安裝在庫區、倉內的高清攝像機,可以24小時查看糧庫倉內、倉外實況,并將截取的視頻流、抓拍的圖片進行大數據分析、對比,異常信息推送到山東省糧食流通管理云平臺,接受遠程監管,真正實現糧食“看得見、管得住”,但與糧農關系更為密切的糧食產后服務數字化仍存在一些短板與不足。
4.1 關鍵環節數字化程度亟待提升
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系統按照功能需求可大致分為:代理業務管理系統、烘干智能監控系統、糧食倉儲管理系統、出入庫管理系統、流程追溯監控系統、信息服務系統以及訂單糧食管理系統等。得益于工業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系統中涉及業務流程管理的相關系統,多數具有可參考可推廣的標準化技術方案,但糧食烘干作業智能控制與監測仍存在諸多短板,尤其是烘干過程智能控制、烘干作業量與水分在線監測等關鍵環節亟待提升技術水平與推廣應用。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快信息化技術與烘干儲糧設施裝備相融合,提高烘干設施裝備智能化水平。推廣糧食烘干作業量自動計量、水分在線測量、烘干機作業情況和儲藏糧情信息化監測等技術,實現作業服務信息在線感知、生產精細管控、運維高效管理[19]。
4.2 數據共享賦能產業鏈仍需加強
現階段,由于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缺乏統一的可參照標準,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島問題,數據難以有效共享,賦能作用有限。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涉及環節眾多,牽涉不同主體、不同專業,由于缺乏頂層設計與有力推進措施,各主體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數據共享機制,信息不暢通、不交流、不分享,造成嚴重的信息孤島現象。由于數據采集時效性和準確性交叉差,使得糧食產后服務數據深度挖掘和大數據分析非常困難,數據資源利用水平較低,難以對產業鏈進行深度賦能。縣級層面,糧食產后服務管理部門對縣域內各糧食服務中心烘干作業與存儲庫容情況掌握不及時,難以合理進行任務調配,造成資源閑置或擠占。省級層面,由于缺乏相應的烘干裝備監測終端與平臺,烘干作業量無法進行在線實時監測,難以為高效精準發放補貼提供依據。
4.3 人才數字化素養提升有待完善
隨著數字經濟的轉型升級,對人才數字化素養的要求也不斷提高[20]。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學科門類眾多,圍繞糧食加工技術創新,需要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技術創新的密切配合,對于不同領域專家或復合型人才開展多學科交叉的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整體水平提升還牽涉成果轉化、應用推廣以及職業培訓等諸多領域。山東省糧食產后服務數字化領域的技術創新主體主要包含省內教學科研機構與優勢企業,如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理工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山東優尼亞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等,主體間產學研合作成果豐碩。近年來糧食產后服務數字化領域技術創新人才在資源配置與整體結構方面得到明顯優化,但領域分布不均、數量不足、年齡與學歷結構配置不盡合理依然成為限制人才創新工作的短板[21]。同時,在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中面向具體從業服務人員缺乏專業的科學技術指導和數字化技能培訓,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訓和管理機制。相關學習平臺與學習資源不豐富,無法滿足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從業服務人員的學習和應用需求,嚴重妨礙了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的推進。
5 山東省糧食產后服務數字化提升發展建議
5.1 堅持政策引導與加強科學規劃,夯實數字化基礎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發揮項目資金引導作用,以項目投資帶動資源整合,并堅持向支持數據開放共享、多平臺聯動的項目傾斜。鼓勵社會資本和多元化市場主體參與,拓寬建設資金的來源渠道,構建政府與社會資本良性互動的糧食產后服務數字化建設體系。加強頂層設計與優化布局,合理規劃實施,堅持上下聯動、左右協調,實行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充分利用現有糧食產后服務體系軟硬件資源,強化基礎設施、裝備與平臺的整合以及數字化改造升級,避免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加快建立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標準,規范數據采集與處理流程,拓寬數據應用和共享維度,確保實現系統與系統之間、上下級之間的數據共享以及業務協同,探索建立并推廣糧食產后服務數字化標準模式,夯實數字化基礎。依托《山東省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等政策利好,做好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改造提升[22]。
5.2 聚焦薄弱環節與重視協同創新,提升數字化水平
省科技、農業與糧食主管部門應面向省內各級行政主管部門、重點糧機企業、種糧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糧油生產加工企業與專家學者等對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創新發展技術需求進行調研分析,全面了解山東省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主要關鍵技術研發現狀與水平,梳理技術創新能力優勢、協同攻關需求與關鍵“卡脖子”技術清單,建立技術創新推進臺賬。聚焦糧食烘干作業智能控制與監測等薄弱環節,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建立以糧食產后服務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重點糧機制造與服務企業為主體,高校、科研院所與社會服務組織積極參與的一體化協作機制,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探索精準高效推廣,不斷提升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水平。2023年,山東省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項目中已針對糧食烘干過程智能控制、烘干作業量與水分在線檢測做出了相應部署。
5.3 注重數字素養與優化便民服務,推動數字化運營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堅持多渠道培養、高起點引進、服務外包等方式并舉,培養一批熟悉糧食業務知識和數字化應用技術、精通數字化建設規劃和項目管理的多層次、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滿足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對人才的迫切要求。整合糧食產后服務從業培訓資源,鼓勵相關企業與推廣部門面向具體從業服務人員開展專題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數字化知識水平和實操技能。打造方便易用的糧食產后服務數字化系統,面向糧農、糧企等服務對象開展政策宣傳與講解服務,借助客戶端APP、小程序等便捷數字化載體,為服務對象提供信息查詢、糧食出入庫、質檢與售賣等業務,以此促進整個糧食產后服務流程的數字化轉型。
參 考 文 獻
[1]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4-02-29)[2024-04-10].https://www.stats. 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html.
[2] 李慧.節糧減損,做大糧食供給“無形糧田”[N].光明日報,2021-09-08(10).
[3] 黃靜玲.數字技術在構建糧食安全新動能中的應用[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1,46(6):20-23.
[4] 張海洲,盧曼.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信息化系統建設的思考[J].現代食品,2020(8):1-2.
[5]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國家糧食局辦公室關于印發《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技術指南(試行)》和《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服務要點(試行)》的通知[EB/OL].(2017-10-20)[2024-04-10]. http://www.lswz.gov.cn/html/zcfb/2018-06/12/content_216840. shtml.
[6]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國家糧食局 財政部關于印發“優質糧食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7-09-01)[2024-04-10].http://www.lswz.gov.cn/html/ywpd/gjks/2018-06/11/ content_210733.shtml.
[7] 楊國娥.糧食產后服務中心體系建設現狀與思考[J].中國糧食經濟,2018(5):55-57.
[8]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關于印發優質糧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動”方案的通知[EB/OL].(2021-11-17)[2024-04-10].http://www.lswz.gov.cn/html/zcfb/2021-11/17/ content_268266.shtml.
[9] 王建行.山東省糧食生產生態效率測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3:16.
[10] 葉婧.糧食“三增”背后的齊魯良方[N].新華每日電訊, 2024-01-07(4).
[11] 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13)[2024-04-10].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12] 王建華.山東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現狀、資源錯配表征及對策[J].農業與技術,2023,43(9):137-142.
[13] 邢婷,楊萍萍.2023年山東省糧食生產實現“三增[EB/OL].(2023-12-13)[2024-04-10].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 mtjj/202312/t20231213_4585339.html.
[14] 劉緒斌,鄭志宏,王驕陽,等.關于新時代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J].糧食問題研究,2023(4):38-41+56.
[15] 趙瀟.德州糧食局與供銷社牽手推進為農服務體系建設[EB/ OL].(2018-01-02)[2024-04-10].http://www.dezhoudaily.com/ p/1354633.html.
[16] 齊魯糧油.糧食產后服務:補強減損關鍵一環[EB/OL].(2023- 11-27)[2024-04-10].https://sdxw.iqilu.com/share/YS0yMS0xN-TE5MzAxOQ==.html.
[17] 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優質糧食工程風采‖濟寧市泗水縣金利康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圍繞“五代”服務助力鄉村振興[EB/OL].(2020-08-07)[2024-04-10].https://sdxw.iqilu.com/ share/YS0yMS03MDE5NjU0.html.
[18] 齊魯糧油.山東全鏈條推進高質量節糧減損[N].大眾日報, 2023-11-23(12).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關于加快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的意見[EB/OL].(2023-05-09)[2024-04-10].https://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57350.htm.
[20] 李瓊瓊,王宏選.數字化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4):24-29.
[21] 范本榮,程娟,劉利明,等.山東省農機裝備科技創新制約瓶頸與突破路徑[J].農業科技管理,2020,39(6):31-34.
[22] 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山東省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的通知[EB/ OL].(2024-04-08)[2024-04-10].http://www.shandong.gov.cn/ art/2024/4/8/art_267492_6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