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韌性、就業韌性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關鍵主體。
特別是作為中堅力量的專特精新中小企業,為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去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顧名思義,專精特新企業的特點就是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發展,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
具體如何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自然要緊緊圍繞其特點,離不開多方面的協同發力。
企業本身是主體,瞄準某一細分領域后要百折不撓不斷創新。企業要實現專精特新發展,需努力提升自身專業化水平,在產業鏈中發揮獨到作用。過往實踐證明,那些經不住誘惑,在一些細分領域取得一定成績后盲目追求大而全或短期高投資回報率的企業,大部分在經歷一段高光時刻后陷入了困境,最終甚至反噬了其立身之本。相反,那些能秉持長期主義,在一些細分領域耐得住寂寞,默默耕耘的企業,大部分都實現了穩健發展。因此,專精特新企業要實現良好發展,需保持戰略專注力,要“不畏浮云遮望眼”。
政策支持要用足,服務企業要到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關鍵是地方政府在執行時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特別是要做好政策的宣傳工作,讓中小企業及時知曉、參與。相關職能部門要優化審批程序,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要讓符合條件的企業第一時間享受到,激發企業心無旁騖、持之以恒走專精特新之路。
金融創新、賦能不可或缺。企業要實現良性發展,除了自身不懈努力之外,離不開金融支撐。創新型中小企業,固定資產少,核心競爭力在科研、人才,起步艱難,大多是靠創始人少得可憐的資金起步。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因為稍有不慎公司就可能倒在了創業的路上。如果金融機構能發現、挖掘這類企業的發展前景,適當地給予金融支持,就猶如雪中送炭,呵護一棵樹苗,逐漸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
金融機構出于自身風險考量,大都愿意做錦上添花的事,而企業一有風吹草動則可能選擇抽貸、停貸。對單個金融機構來說無可厚非,因為要防控風險,盡最大可能止損。但從整體來看,如果失去了實體企業這個活水之源,最終影響的還是金融機構的正常發展。此前,一些金融機構沉溺于虛擬經濟制造的虛假繁榮,在享受了短暫的“紅利”之后跌入冰窟,就是前車之鑒。
去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提出,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
這些給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創新、賦能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金融機構聚力專精特新、服務前置亦涌現了諸多案例,實現了銀行和企業“雙向奔赴”,良性互動。比如北京銀行精心選取了專精特新賽道,以1%的金融資產覆蓋了11%的專精特新客戶,覆蓋的客戶數超過1.2萬家,實現了創造市場、創造產品、創造品牌、創造服務和創造價值。
一方面,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需要社會營造良好的環境,持續優化相關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現發展,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將在就業、稅收等方面更好反哺社會,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因此,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各方責無旁貸。
編輯:郭梁? ? 美編:楊東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