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詩宇
在北京市朝陽區和平街街道勝古北社區,居民中流行起一個新詞—“鳥語花香議事角”。
鳥語花香議事角,是指勝古北社區24號樓旁一處四季常綠的植物角。它在居民議事中誕生,如今成為流動的居民議事站,見證了居民當家作主的“智治”之路,是和平街街道創新實踐 “四集五議三平臺”工作法的縮影。
走過近70年光陰,現在的和平街街道常住人口8.1萬,下轄12個社區,轄區內科研院所單位密集,人文底蘊深厚。由于轄區內部分老樓建成于上世紀50年代,基礎設施老化、配套不足,鄰里糾紛、物業管理、停車等問題層出不窮。轄區內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30%以上,居民老齡化嚴重,民生問題尤為突出。
如何提升轄區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和平街街道工委書記閆立春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近年來,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積極借鑒“楓橋經驗”,創新提出“四集五議三平臺”工作法。從居民身邊一件件“關鍵小事”入手,以“智”促“治”,探索出一條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的“和平街模式”。
“最近天冷,中午曬太陽的人多。天氣好的時候,晚上都有很多人在這兒聊天、賞花、觀鳥,熱鬧得很。”自從家門口建起植物角,75歲的許先生幾乎每天都會來曬曬太陽,和街坊鄰居話話家常。即使在深冬時節,這里仍舊綠意盎然,一盆盆綠植錯落有致,偶有風起,層層綠意蔓延,與冬日的歡笑共同構成社區里一道亮麗的風景。
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塊失管多年的荒廢綠地,一度堆滿各種雜物和紙箱,不僅環境臟亂差,還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每到夏天,居民都得繞著走,這一問題困擾居民多年。
近年來,和平街街道借鑒“楓橋經驗”,推廣“四下基層”優良傳統,提出“四集五議”工作法。以集智慧、集資源、集力量、集資金的“四集”模式為抓手,通過黨員帶頭議、多方參與議、話題廣泛議、線下隨處議、線上隨時議的“五議”模式,把議事廳辦到居民家門口,集思廣益解難題。
針對勝古北社區失管綠地的情況,2023年,社區黨委召開本樓黨員、樓門骨干、居民、產權單位等多方參與的議事協商會,經多方協商討論,確定了勝古北里24樓植物角改造項目。

眼見家門口植物角改造雛形漸顯,越來越多的居民自發參與改造。有居民提出在植物角養鳥,但又擔憂鳥聲擾民。針對居民的相關需求,社區召開居民議事會,通過協商,最終達成一致,決定在植物角劃分一塊區域用作養鳥。植物角改造完成后,社區多次召集黨員、樓門骨干和居民在此開展現場議事協商會。新的議題在這里不斷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在此協商產生,昔日的荒廢綠地,在共治共建共享中一步步完成了“鳥語花香”的蛻變。
鳥語花香議事角的故事并非個例。近年來,和平街街道以“四集五議”工作法,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多元協商”的議事協商模式,推動各級黨員干部、社區居干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到問題多、困難多、矛盾多的地方去。居民通過多元議事模式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主人翁精神在基層治理中得到充分激發,“有事好商量、商量有好事”正在成為社區和居民的共識。
全天候的線上議事平臺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凝聚起群眾智慧和力量。
2023年,和平街街道共征集居民意見826條,召開議事協商會384場,參加協商的社會單位153家,形成決議180件,解決問題449件。
“現在,甚至是樓上樓下間的鄰里矛盾,我們都有流動的議事點來幫助解決。”閆立春表示,“辦好居民關心的每件小事,就是社區治理的大事。希望每個居民都能參與進來,從源頭上減少居民問題,做到未訴先辦,提高群眾滿意度,真正實現有溫度的、有人文關懷的社區治理。”
“四集五議”激發基層活力的同時,如何持續提升基層治理精準度、融洽度和治理效能?近年來,和平街街道通過搭建“三平臺”,即多層級黨建協調共商平臺、多場景數智化全天候議事平臺、多需求數字化共治服務平臺,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不斷提升便民利民服務水平,探索數智化治理“和平街模式”。
在和平街街道,通過數字賦能,全天候的線上議事平臺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凝聚起群眾智慧和力量。居民借助網絡實現隨時隨地議事協商,共同助推社區治理邁上新臺階。
“現在可以隨時議、隨地議,大家伙參與議事的熱情越發高漲了。”和平家園社區黨委書記范春莉深有感觸,“如今只要是涉及單元里的公共事務,包括漏雨維修、單元門更換、樓道環境等,大家伙都有意識地積極表態、積極建議。”
“實現社區‘智治’,數字運用的關鍵在于以人為中心。只有將數字化建設與民生實事有機融合,面子里子一起改,才能最大限度激活老舊小區基層治理活力。”和平街街道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趙瑞博說,近期和平街街道召開了基層治理數智化平臺業務培訓,通過智慧化的賦能注入,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基層黨建、管理與服務,進一步激發社會參與活力,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
今年,和平街街道還將推出數智社工“和小智”“和小慧”,以滿足轄區居民多場景、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推動基層治理數智化轉型,以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