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國務院常務會議均強調發展銀發經濟后,國務院辦公廳于1月15日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下稱“意見”)。這是國務院辦公廳2024年1號文件,也是國家首個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
意見指出,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
有分析認為,銀發經濟,已經成為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為什么要發展銀發經濟?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張世昕看來,發展銀發經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
“我國有近3億老年人,發展銀發經濟有利于順應老年人需求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的趨勢。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孕育著新機遇,必將催生新領域和新賽道,成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的新支撐。”張世昕說。

促進養老和旅游融合發展,開發老年特色旅游產品,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發展銀發經濟的重要一環。圖為旅游的老年團。
《民生周刊》記者梳理發現,與之前的養老經濟、養老產業相比,此次意見中銀發經濟被賦予了新內涵,即發展銀發經濟包含“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和“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兩個方面。
對于這個新提法背后的考量與斟酌,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介紹,從國家的規劃引領看,發展銀發經濟充分呼應并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將“預備于老”的相關產業納入銀發經濟范疇,是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框架下的總體考慮。從個體的生命周期看,老年階段和未老階段并不是割裂開的,應作為有機整體統籌謀劃。從社會的代際傳遞看,銀發經濟發展離不開各年齡人群的共同參與。
“在未老階段進行物質和財富儲備、健康管理,在老年階段才能更好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在未老階段進行物質和財富儲備、健康管理,在老年階段才能更好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對于意見的內容,有分析認為,在處理民生和經濟、事業和產業關系上,意見始終圍繞人民群眾需求,將“解難題、強產業”作為兩個關鍵著力點。
分析還指出,一方面,將發展民生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聚焦老年人吃飯、購物、就醫、養老、文化等身邊的“關鍵小事”,覆蓋居家、社區、機構、社會等生活場景,既保障基本民生、剛需服務,又方便老年人享受美好生活;另一方面,結合時代發展和老年人需求變化,重點培育一批市場前景明確的潛力產業,以市場化方式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積極參與,豐富和擴大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此次意見提出,要加快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培育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具體表現在20余項舉措內容。
發展民生事業,解決急難愁盼。以需求為牽引,從“關鍵小事”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圍繞老年助餐服務、居家助老服務、社區便民服務、老年健康服務、養老照護服務、老年文體服務、農村養老服務7個方面老年人急需的高頻服務,分別提出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案。
擴大產品供給,提升質量水平。重點開展培育高質量經營主體、推進產業集群示范、提升行業組織效能、推動品牌化發展、開展高標準領航行動、拓寬消費渠道六大行動,通過高質高效的供給創造需求,提升銀發經濟整體規模。
聚焦多樣化需求,培育潛力產業。圍繞老年用品制造、智慧健康養老、康復輔助器具、抗衰老產業、養老金融、旅游服務、適老化改造7個前景好、潛力大的產業,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
面對廣闊的市場,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盡管銀發經濟覆蓋面廣,但現階段相關產業主要集中在餐飲、護理、保健等基礎養老服務方面。而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正變得越來越旺盛和迫切,尚未得到有效滿足,其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該業內人士表示,從國際經驗看,在老齡化不同階段、經濟發展不同時期,銀發經濟的內涵不斷演變,必須根據其階段性特征精準加以政策引導。在他看來,當前,我國銀發產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有三點。
一是制度設計還有待細化。比如,現行的醫保報銷制度是在年輕型的人口結構下建立的,目前的報銷費用結構、目錄還沒有很好地與老齡化社會的需求相匹配。再比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還只是在49個地區試點。醫保制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改革,對于激發社會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群體的支付能力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二是產業政策力度有待強化。比如,如何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帶動社會資本的投入,讓更多的產業資本能夠在銀發經濟中盈利、可持續經營?為此,必須針對不同的產業分類精準制定扶持政策。
三是人力資源政策還有待優化。這是個全球性的難題,年輕人不愿意參與養老服務行業、留不住人,一方面發展機器替代、互聯網技術可以減少對人力資本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有很多情感交流的工作是機器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力資源的短缺,特別是照料護理人員的短缺是各國共同的難題,還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也要有更多的市場實踐共同去推動解決。